“云祭扫”——清明新风 诚心贵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4/3 18:11:00  浏览:1825

  “云祭扫”
  清明新风 诚心贵意 

  清明节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节日将近,若在往常,遵循旧有习俗,很多人想必已经早早把祭扫排上了日程。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为了避免聚集,多地暂停或者限流现场祭扫,推出“云祭扫”、代祭扫等服务,受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

  所谓“云祭扫”,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云端”在网上追思已故之人。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了。近年来,全国各地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绿色清明,文化清明”,纷纷在网上开辟实景式祭扫平台,将现实里的祭扫场景在网络世界还原,通过在“云”上表达思念,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的祭祀新风尚,算得上是一种与时俱进。今年,因为疫情,“云祭扫”又有了现实意义。

  阳春三四月,疫情犹在,不容轻忽。从某种角度来说,采取“云祭扫”是防疫所需,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为了满足民众的情感需求,许多墓园还适时推出了代祭扫,提供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系心愿卡等服务,相当人性化。这两项举措在满足祭祀者追思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实地祭扫时人员聚集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这在全民防疫的当下值得提倡和鼓励。

  清明祭扫的习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核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一方面表达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另一方面也意在承继先贤品德。换而言之,于祭扫而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意。祭扫之要,诚在其心,贵在其意。心中有情,不分远近,不分形式。只要心诚意真,“云祭扫”、代祭扫和实地祭扫一样,都能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礼敬。有些人心里头总有个执念,觉得只有亲身到过墓地,仪式才算真正完成。这样的理解显然有失偏颇。

  抛开当下不谈,从长远来看,“云祭扫”也将会成为一种趋势。现代社会,人员流动迁徙已呈常态。许多人远离故乡,身居异地他国,能去陵园墓地现场祭扫的次数非常有限。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墓地以及祭扫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储存在“云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身在何处,当人们想念逝者的时候,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上网翻看阅览,睹物思人,行祭祀之礼,从而打破时空阻隔,弥补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乡祭扫的人们心中的缺憾。同时,相较于传统的实地祭扫,“云祭扫”没有污染,也更文明。往常,很多人都赶着清明前后几日扫墓,造成交通堵塞,也容易引发火灾。“云祭扫”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产生。

  若是摒弃偏见,实际上,“云祭扫”与实地祭扫相比,祭祀者的参与度没有减少。家庭追思、网络祭扫、敬献鲜花、书写寄语……通过形式多样的“云祭扫”,祭祀者对先人的虔敬之心、缅怀之意可以很好地得到传递,让天涯如在咫尺,让思念在“云端”蔓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终有一天会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演变成清明节的新风俗。

      潘玉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