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母谢氏孺人生平纪略
(1922年11月3日—1994年2月18日)
刘母谢氏,湘安化(现涟源枫坪)人士,生于壬戌年深秋,少时家道中落,随父兄耕作纺织,早识人间疾苦。十九岁嫁与刘公,自此风雨同舟五十三载,育一子五女,持家以俭,待人以诚,一生未曾言苦,唯以慈心暖世。
寒门淑女,荆钗担家
谢氏幼习女红,擅纺棉织布,嫁入刘家时,仅携半匹粗布、一篮杂粮为嫁妆。抗战年间,刘公投身煤矿,谢氏独守乡间,白日垦荒种薯,夜间纺线缝衣,更以巧手纳千层布鞋,换粮接济矿上工友。1942年大旱,村中幼童濒死,谢氏冒险入山挖蕨根,捣碎滤浆,救活十余口人,自此乡邻皆敬称“谢嫂”。
煤海炊烟,慈母心灯
随夫迁居矿区后,谢氏于矸石山旁搭泥屋安家。每日未明即起,蒸百斤杂面窝头送往井下,换得零星煤块取暖。六子女相继出生,家无余粮,谢氏常以“饱肚戏法”哄儿:清水煮白菜,撒盐滴油花,言“汤里有月影,喝下能长个”。三女幼时体弱,谢氏寒冬拆嫁衣棉絮为其絮袄,自着单衫劳作,肩头落霜亦浑然不觉。
乱世藏锋,仁德立身
日据时期,矿工常遭克扣口粮,谢氏暗组妇孺队,以拾煤渣为名,传递罢工密信。曾藏匿八路军伤员于地窖,每日以乳汁混合米汤喂之,谎称“家猪产崽需静养”,避敌搜查。建国初饥荒,家存半袋高粱,谢氏悉数赠予孤老,携子女剜野菜时笑言:“根苦叶涩,嚼久了自有回甘,做人亦是如此。”
萱草经霜,晚香愈浓
晚年随夫还乡,谢氏已成乡间“活典故”。村民争讼,求其断是非;青年婚嫁,请她梳头祝吉。1993年冬,自知大限将至,仍冒雪为村童缝制棉帽,指尖冻裂渗血,却道:“趁眼睛还亮,多留些暖和物件。”翌年正月,咳喘不止,临终前紧握刘公之手:“我先去下面纺线,备好衣裳等你。”言罢含笑而逝,窗外忽降春雪,似天公缟素送慈魂。
刘母一生,未读书卷而通晓大义,无位无财却广种福田。其心如棉,纳尽人间寒凉;其行若烛,燃尽自身照亮蓬门。今墓前兰草葳蕤,恰如其德: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逝化春泥,更润后世子孙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