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张杰
出生:1918-02-21
逝世:2006-05-10
祖籍: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
宗教: 无
职业: 军人 |
姓名: 于尔珍
出生: 1926-02-01
逝世: 2007-02-27
祖籍: 黑龙江省讷河县
宗教: 无
职业: 公民 |
父亲平生: 先父张杰,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张家跳村人,1918年正月初十一出生。1937年6月在上海、江苏如皋地区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后在江苏苏北参加中央军抗战支队, 1939年年 3月入党,在此受陈伟达领导(陈伟达当时是中共地下党,介绍爸爸入党,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文革后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组织兵变;1940年5月在淮北战场起义,参加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吴法宪),1940年8月,苏鲁豫支队被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后编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一营。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一营班长、副排长、政治指导员。 新四军三师七旅的前身为“大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北伐战争中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美誉。“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1933年6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下辖第4、第5、第6团。参加中央苏区的第1至第5次反“围剿”作战。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 1937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团长杨得志、政训处主任邓华),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1938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吴法宪)。1940年8月,苏鲁豫支队被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离开皖东北,开赴淮海地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党中央决定成立新四军三师,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一副师长刘震、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师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同年2月党中央决定决以一一五师教一旅(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即彭朱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七旅,以加强该新四军三师师力量,彭明治同志任旅长、政委郭成柱、十九团团长张万春、政委魏佑铸。七旅作为军部的机动部队,转战苏北、淮北、淮南等地,作战1500余次,击毙日伪军5000余人,在著名的刘老庄阻击战中,该旅19团4连顽强抗击3000余日军的进攻,最后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被延安《新华日报》誉为“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七旅被陈毅称为“华中主力的主力,党指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钢铁部队”,为建立巩固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历任东北三师七旅供给部军需科科员、东北六纵十六师供给部军需股股长(后改称为第127师)、十五兵团炮兵四十八团供给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七旅19团为主力,为扭转东北战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和解放长春之战,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4.4万余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于10月3日,从江苏淮安出发,由山海关以西绕道经冷口出关,向东北挺进,于11月25日抵达辽宁省锦州以西地区集结。我们部队出关时,国民党抢占东北的先头部队第十三、第五十二军正猛攻山海关。蒋介石调进东北的国民党军都是由美国装备和训练的,战斗力较强,11月16日,山海关失守,26日,锦州也落到国民党军手中。 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刚由华北、华中各个根据地抽调出来的,战斗力较强,情绪高涨,但困难较多,由于部队长途跋涉,甚为疲劳,部队装备大部留给原老根据地,刚进入东北尚不习惯,尤其气候严寒,着装单薄,不适应东北气候,部队通讯联络尚未全沟通,部队尚未形成拳头,军事指挥还统一不起来,指挥机关也不健全,初期较为被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以主力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以师(旅)为单位分散于广大乡村,进行清剿土匪,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七旅和山东一师,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留置法库、康平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准备打击分散孤立之敌,以掩护根据地建设。 秀水河子歼灭战:秀水河子战斗是我东北民主联军于1946年2月13日在辽宁法库县秀水河子展开的一次歼灭战,也是东北战场我军与国民党军的首场硬仗。林彪亲自指挥八路军山东1师和新四军3师7旅等部队,在秀水河子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战斗。我军运用穿插分割战术,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共歼敌1800余人,这是共产党军队在东北对美械国军取得的第一个胜仗。父亲在七旅参加了这场战斗,十九团是主攻团。 当时,蒋介石的十三军八十九师二六六团3个营、二六五团1个营和1个山炮连,由彰武、新立屯分两路向我法库方向进犯。2月11日占领我秀水河子,并以一个营伸向团山子,遭到我军正面阻击后,又缩回秀水河子仓促转入防御。 秀水河子是一个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村镇,位于彰武至法库中间的公路上。公路从村镇中央穿过,将其分成南北两段。村镇东南地势平坦,西北地形起伏,与村落相连的北山和西山是秀水河子的制高点。东南约3华里处有虎皮山,正东是一条小河,河的西侧是大片坟地,有利于隐蔽。 这次战斗,我军由三师七旅旅长彭明治,一师师长梁兴初,还有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处长李作鹏等组成前线指挥所,共7个团参战,由彭明治具体指挥战斗。指挥所设在虎皮山下,我迫击炮阵地设于指挥所附近。七旅的作战部署是:旅司令部设在与秀水河子相毗连偏东的高家窝棚;七旅二十一团由西八家子向秀水河子助攻进击,并占领秀水河子以东的前沿阵地;十九团由彭家窝棚向秀水河子南和西南方向实施主攻,预定黄昏前将外围之敌扫清,并占领前沿有利地形;二十团三营由吴家堡子经秀水河子西南的靠山屯、瓦房和马圈子一线阻击由公主屯增援之敌。而一师部队集结在秀水河子以北上岗子、榆树坨子和獾子洞一线,准备由北向南配合三师七旅向秀水河子进攻;一师一团由秀水河子北和西北方向助攻,二团由秀水河子北和东北实施主攻突击,三团在秀水河子西向秦子街、彰武县的叶茂台方向警戒。我东北保安一团在登仕堡子警戒公主屯之敌。前线指挥所按预定部署下达了作战命令,决定在13日傍晚5时30分开始总攻。 当日下午4点30分,李作鹏等先行到达前线指挥所。一会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员林彪乘吉普车带着秘书、警卫、机要等人员及一辆载着电台的大卡车也到达了指挥所。三师七旅旅长彭明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处长李作鹏一起向林彪汇报了整个作战方案。林彪随后到前沿阵地视察了战斗部署情况。总攻准时发起,战斗进展顺利。当晚10时许,一师部队向南突破敌人阵地。11时左右三师七旅十九团突破前沿打到街中心,经过激烈巷战,将驻秀水河子路北大院围子里的敌二六五团一个营和山炮连全部歼灭。此时,战斗已进行了6个多小时,激烈的枪炮声仍持续不断。林彪据此,在半夜12点时竟下了一道准备撤出战斗的命令。他指示指挥所:如天亮前仍不能歼灭残敌,即应主动撤出战斗,撤至秀水河子东北三十里外地域待命。但彭旅长认为,战斗进展比较顺利,因而未向下传达林彪这一命令,战斗持续进行。就在这时,据七旅十九团报告,一师方向已听不到枪声,又未见向我靠拢,有停止进攻的可能。当时限于条件只七旅部分部队架有有线电话,通讯联络甚为困难。于是,彭旅长命令,七旅二十一团由东南方向调到正南方向配合十九团加强攻势。此时,一师部队闻知我旅方向始终未停止战斗,又由于接到前线指挥所派人送去的密件,于是也接着打下去了。拂晓前,战斗胜利结束。林彪来到前线指挥所,彭旅长向他汇报了战斗经过,并特别提到半夜接到命令时已歼敌一个营,且战斗进展顺利。但林彪沉默不语,彭旅长也显得似乎有些不快。后来林彪说了句“如此而已”,随后说道:我们出去看看吧。走在战事刚过部队正在打扫战场的秀水河子街上,当看到停在公路上我军缴获的几十台大卡车时,林彪显得十分高兴。林彪命把李作鹏找来写战报发东北局并报中央军委。他抱着肩膀在炕上走来走去,李作鹏拿出纸笔,一腿支着,一腿跪在炕沿上,林说一句李记一句。之后林彪让李作鹏念一遍,并表示可以发出。这次战斗,除敌二六六团团长带电台和机要、勤务人员等百余人跑掉外,共歼敌一千八百余名,俘虏了二六六团少校团副,缴获各种炮38门,轻重机枪一百多挺,长短枪882支,各种炮弹668发,子弹六万余发,大小汽车近三十辆,还有电台、电话及其他物资。面对这些战利品林彪得意地说:还是咱们的老同学(指杜聿明,黄埔同学)不错,送来这么多枪炮和汽车!秀水河子战斗是我军进入东北后首次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以上兵力的战斗。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士气,增强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 林彪对这次战斗胜利评价很高,他说:“对敌人来说,使他们疯狂气焰遭到一次严重打击。对我们部队来说,提高了对美械装备敌人作战的胜利信心。这是一个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的范例。对‘一点两面’、‘三三制’战术的运用将是一个推动。对我们后方党政军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根据地建设将会有很大的促进。”同时林彪认为对美械装备的敌人,目前仍应坚持稳打为主、以多胜少、夜战近战的原则。 1946年4月参加四平保卫战,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以重大打击。1946年10月,第三师第七旅与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阎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三师第七旅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参加“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寻歼当面分散孤立之敌,配合南满我军“四保临江”作战。 1947年5月至翌年春,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攻克辽阳、鞍山等地。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全纵队2.3万余人。在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中,该师歼敌1.8万余人,粉碎了廖兵团的北逃企图,为全歼该兵团立下了奇功。 东北解放后,第六纵队在辽宁黑山地区进行整编,1948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杨国夫、李作鹏任副军长,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雷震、黄一平分任第一、第二参谋长,邓飞任政治部主任,单志辉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十六师改称为第127师,李作鹏兼师长,张池明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6.3万余人。11月下旬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2月下旬,第43军奉命先遣南下,于4月初进至武汉以北黄安(今红安)地区,牵制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1949年4月组建十五兵团,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司令员邓华,上将、政治委员赖传珠,上将、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上将、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少将、政治部主任肖向荣,中将。 43军于5月14日,从团风至田家镇段渡过长江,解放了鄂南、赣北广大地区,为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开辟了前进道路。7月参加湘赣战役。随后在江西宜春地区进行两个月的休整。10月14日,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华南最大城市广州。11月中旬,奉命由广州隐蔽西进,参加广西追击战,先在北流将敌第11兵团部等歼灭,毙敌兵团副司令官胡若愚,继又以迅速果敢的动作急袭博白,歼敌第3兵团指挥所,俘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宫张涂。12月下旬开赴雷州半岛(父亲生前曾讲:解放战争一直打到雷州半岛),参加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任务。 第127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是第四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 1950年2月28日,在湖南省湘潭成立炮兵第八师,以15兵团炮兵48团、第42军155师师部、12兵团炮兵45团、13兵团炮兵46团组成。师长王珩,政委李振邦,全师9311人,马2822匹,胶轮大车266辆,日式10榴11门,90式野炮9门,38式野炮59门,改38式野炮7门,41式骑炮1门,75式改榴炮18门,共计105门,枪3049支。 1950年3月,炮兵第八师开赴黑龙江密山县进行农业生产。 抗美援朝时期:父亲历任军委炮兵八师四十八团供给处处长、军委炮兵八师副师长(主管后勤、行政级别十三级)。 1950年7月26日,炮兵第八师率第45、46团与炮5师第44团(该团1950年7月26日在吉林转隶炮八师,1951年1月20日离开炮八师)分别从密山、鸡西出发,31日先后到达通化(炮45团到达辑安),炮48团和警卫营留密山继续执行生产任务。入朝前补充翻译197人。 1950年10月19日夜,由吉林省辑安入朝,炮兵第八师率炮兵45、44团日入朝,23日夜炮46团入朝配属38军,从此脱离炮八师建制。全师8514人,火炮112门。该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两年零七个月,先后配属13个军,共参加战斗2541次,消耗炮弹16万余发,直接毙敌1万余名,毁伤敌炮169门,坦克286辆,汽车189台,击落击伤敌机431架。 1950年10月,第一次战役中支援42军124师阻击战,激战6天,遭敌空袭,损失火炮2门,人员伤亡27人。 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中炮46团配合40军118师在新兴洞进攻战,作战2天。 1950年12月,第三次战役炮44、46、45团分别配属42、38、39军进攻战。 1951年4—6月,第五次战役分别配属63、64、65军进攻战。 1951年10月4—13日,配合64、65军在马良山、大德山和高旺山防御作战。 1951年11月4—23日,配属64军马良山和高旺山反击作战。 1952年6月15日,参加临津江以西较大规模炮战,摧毁敌炮20门。 1952年9月19—10月31日,分别配属38、40、65军参加秋季战术反击战。 1953年5月—7月,支援133、7师进攻战。 在第三次战役后炮兵第八师先期入朝的炮兵46、45、44团于1951年1月20日分别转隶38、39、42军参加第四次战役,师部于1951年1月24日由铁原回国,2月中旬到达牡丹江市,3月27日从牡丹江炮兵第一训练基地接受了改装的炮兵31、43、47团,(依次由炮兵第2、3、1师划归)炮兵48团也接受了改装任务,至此炮兵第八师成为了摩托化炮兵师。 1951年4月,炮兵第八师前指率炮兵第31、43团先后入朝,4月2日,炮31团从长甸河口入朝,炮43团于4月26日从长甸河口入朝,共计干部954人,战士3546人,122榴炮72门,汽车368台,高机18挺,参加第五次战役(5月14日,炮31团1营配属190师作战时遭空袭,伤亡27人,损坏火炮8门,下旬炮43团配属给188师在开赴前线中空袭损坏汽车37台,火炮4门,伤亡75人)和夏季秋季防御战,1951年11、12月,炮兵47(1951年10月1日1营及4连参加北京国庆阅兵)、48团(1951年5月由密山移驻辽源市改装苏122榴炮36门,6月返回宁安县整训)先后入朝。10月下旬,炮47团2营入朝配属50军148师登岛作战,至此全师全部入朝,在此期间炮兵403、201团,高炮54营归炮兵八师指挥。 1953年10月,炮兵31、43团回国归东北军区炮兵十师建制,高炮54营归高炮64师建制,并准备回国,炮46团由炮1师转归炮八师建制。1954年12月3日,炮兵二十二师第207、208团转归炮兵八师建制,全师7208人,38式122榴弹炮 75门,37式152加榴炮34门,132火箭炮50门。 1957年2月,炮兵第八师由朝鲜回国,调至山东潍坊市并与炮兵十二师换防。炮兵208团回国后进驻河北元氏转归炮十四师建制,原炮十二师第11团拨归炮八师建制。驻地为潍坊市以西大汙河黑山营房,师部(住二工地)、炮48团(住三工地)、炮11团(住四工地)、炮46团(住一工地)、炮207团(住五工地),炮47团驻地莱阳县北官庄营房。全师6179人,火炮151门。 1961年1月6日至1979年,炮48团担任军区战备值班部队,10年执行全训,1964年1月1日,炮11团担任军区战备值班部队。自1969年8月起全师担任了近10年的统帅部战略预备队。 1961、1962年,炮47、11团先后在益都执行修建二炮805营营房任务。 1969年8月6日,炮11团换装60式122加农炮36门,72辆汽车;炮47团换装66式152加榴炮36门,74辆汽车;1970年2月,炮207团换装国产63式130火箭炮36门,每连改为6门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父亲历任炮兵第八师后勤部部长(行政级别十三级)、1969年12月至1975年7月曾任昌潍地革委生产指挥部主任等职务(“文革”期间参加“三支两军”工作)。55年被授予解放勋章,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自由勋章。因病2006年5月10日在陆军第八十九医院逝世,享年88岁。 父亲一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贞不渝、矢志不移,无论在生死关头,还是身处逆境,都百折不挠、奋斗不息,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在艰巨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勇有谋,英勇作战,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和生死考验,光荣负伤,为三等甲级荣誉军人,锻造了出色的军事后勤工作才能和领导艺术。建国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热爱人民,关心群众,顾全大局,襟怀坦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生活俭朴,为人真诚,作风正派,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为军队的后勤工作,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贡献。离休后仍关心国家的改革建设事业,关心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以“上不愧党、下不愧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生准则。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党和军队的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一生。 亲爱的爸爸永垂不朽! 母亲祖籍黑龙江省讷河县,生于1926年2月1日。一生平凡而伟大,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劳苦功高。因病2007年2月27日在陆军第八十九医院逝世,享年81岁。 整理人:张志国 2015年4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