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憩云轩
  查看图片
沈翠云
1942-03-19 ~ 2018-07-26
 
到访:14746  墓地祭奠:42   留言:78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姓名:沈翠云
出生:1942-03-19
逝世:2018-07-26
祖籍:河北康保
宗教:佛教
职业:自由人

2018年7月26日晚八点十八分。母亲安祥走了。苍天落泪、草木同悲,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母亲普通而又不寻常的七十七载人生,共同追思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
1942年5月3日,母亲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农村--康保县万隆店乡刘二营村。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姥爷家则更是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母亲四岁时,战火蔓延到他们村里,姥姥一手牵着大舅,一手抱着母亲,从燃烧的窗户跳了出来……劫后余生的母亲在六岁那年,村里又遭遇匪患,土匪用烧红的火铲威胁姥姥,要她交出根本就没有的大烟,危急关头,母亲一口咬住了土匪的胳膊,土匪们被这个六岁女孩突如其来的勇敢举动给镇住了,他们竟然放弃了抢劫!
   那个年代,学龄儿童能上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尤其女孩子更是少之又少。母亲自幼十分聪慧,姥姥姥爷希望她能读书成材,然而由于生活拮据,首要的是让孩子们吃饱,所以直到十一岁那年,姥姥姥爷才勉强让她上了学,但也基本上是利用务农的业余时间读书,三天两头请假,三年级以后就不得不辍学了。1959年初,母亲再次有条件入学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个成熟的芳华姑娘了,老师对姥姥说“这么大的女子不适合再念小学了,让她直接上高小吧,她能跟得上”。就这样母亲跳级成为一名高小生。然而时隔半年母亲不忍心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们挨饿,为了省些书本费贴补家用,母亲再次辍学了。
1960年3月3日母亲和父亲结婚,众所周知,这一年全国都处于极度贫困之中。迫于生计,结婚刚刚半个月,父亲就到锡盟逃荒谋生去了,母亲也得以再次返校读书,同年母亲竟然考中了张北卫校!由于母亲已经结婚,姥姥坚决不同意她去外地上学,出于伦理和孝道,母亲遵从了姥姥的意见,就这样放弃了一生中唯一一次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她并没有气馁,更不埋怨姥姥,她对父亲说:“白不咋,咱们扑下身子好好过,在农村照样可以过上好日子!”此后母亲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虽然她的体质天生较弱,但她有一颗天生要强的心。
1962至1970的八年间我们姐弟三人顺续出生,母亲和父亲凭着一种不服输、不屈服的精神,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供我们上学读书。母亲常常说“我本来应该是个有工作的,可惜耽误了,所以我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为了能让我们念得起书,母亲除了干农活、挣工分之外,还积极搞副业:养猪、养鸡、养兔子。她利用中午和傍晚的农闲,一颗一颗地挖苦菜喂猪。多少次我们放学到家等母亲回来做饭的时候,总会看到她一侧肩头抗着撑得满满的一口袋苦菜,另一侧的手叉在腰间,额头渗出带着泥土的汗水,脸上却挂着欣慰的笑容……每次我们帮母亲把苦菜从口袋里一把一把掏出来的时候,看着那些被挤压成扁平状的苦菜,又一点一点舒展开来,仿佛一个个挣脱束缚的生命,伸筋展骨,又鲜活了起来,蓬蓬松松的,体积足足长了两三倍!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多数农村人家都是自己做衣服和鞋子。我们都曾记得,多少个深夜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拧麻绳、纳鞋底、缝鞋帮,给我们做出一双双合脚的千层底布鞋……画样、裁剪、锁边,一针一线地给我们缝制合身的新衣服……即便是磨破的旧衣服,她也会给我们洗得干干净净,再用细密整齐的针脚缝上好看的补丁……母亲每每这样夜间劳作的时候,我们中的一个或两个总会捱不住困倦,趴睡在母亲的膝盖上,而第二天醒来我们才发现,母亲肯定会在我们熟睡以后,把我们安顿在温暖的被窝里,被角掖得严严实实……正是母亲的勤劳,让我们在贫穷的岁月中过得十分体面、温暖,也培养了我们自信、自强的品格。
母亲虽然没有念几年书,但她有一种朴素的、正义的信仰和价值观。她从小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刻苦自强、不贪不占、不慕富贵,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可取”的道理;教导我们要有志气、有担当,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记得,无论家里多么艰苦,只要口袋里还有些米面,母亲就会一勺半碗地施舍给那些沿村乞讨的流浪汉们,从不拒绝。
母亲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甚至有些苛刻,但他却从未动手打过我们,连戳一手指头都不曾有过。她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不厌其烦的絮叨,讲那些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平凡的道理和故事。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些让耳朵也磨起茧子的话很烦人,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才逐渐醒悟明白:母亲的说教都是真理,够我们受用一生!尤其是近几年,母亲老了,记性差了,精力不再充沛了,她的絮叨也越来越少了,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这种絮叨的珍贵和可爱!
今年春节以后,母亲又一次住院。她因呼吸孱弱,说话更少了,有一天晚上我们陪床,看她精神还不错,就试着诱导她讲述那些我们曾经听烦了的故事,并给她录像,然而她的舌头有些僵硬,再也不能给我们完整流利地讲述了……这段不到五分钟的视频,是母亲留下的最后的有声资料,此后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聆听她的絮叨了……
母亲一生节俭,从不浪费,她不允许我们的碗里有残留的剩饭剩菜,以日用不离的行动灌输给我们“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直到母亲两个多月前住院,她已经虚弱到不能下床、说话都有些吃力了,但她每次擦嘴的时候,还总是把一张纸巾撕成方方正正的四小块,一块一块的用……每次隐约听到卫生间水龙头持续的流水声,一定要一字一顿地嘱咐我们“关好水管儿,公家的水也嫑浪费”……
母亲是个耿直的人,她从不会隐瞒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不会逢场作戏,遇事只问是非,不论亲疏。他经常会为了阻止侄儿和侄媳妇打架,毫不留情地数落侄儿们,以至于后来同村的侄媳妇们再和自己丈夫闹矛盾以后,往往要找他们的六婶娘评评理,而母亲也往往乐此不疲。当然她这样棱角分明的性格,有时也难免会让亲友们有些受不了。
母亲还是个非常爱干净的人。记得母亲总是把我们简单的家收拾的一尘不染,哪怕是醋壶、油瓶,也要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尤其是木头锅盖和大红柜子,一定要擦到亮得可以照人。甚至前一段病重住院期间,我们喂她吃饭,偶尔洒到衣服上一滴菜汤,她还要用仅有的一点力气费劲地反复擦拭,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甚至有点完美主义的可爱的人。
 母亲临终前在重症监护室这一段时间,又让我们见识了她非比寻常的坚强和韧性。可以说在重症监护室的日子是残酷的,为了留住母亲的生命,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给了她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包括两次气管插管、鼻饲营养、血液透析等等。但是这些治疗手段都会给她带来难以想象的痛苦折磨,尽管如此,只要他还稍微有些清醒的时候,我们鼓励她要坚持,她都会对我们点点头,因为他很明白:我们还需要她活着,我们不想当没娘的孩子……所以她才能忍受着巨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坚强而坚定地配合治疗,直到耗尽最后一点生命能量。母亲的坚强也打动了一直给她精心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在进行临终关怀的时候,在场的白衣天使们无不热泪盈眶……
母亲临走的那天下午,我们全家人都在玻璃窗外陪着她,医生还破例获准我们三个都进到重症病房给她最后的零距离陪伴,我们握着她已经有些冰冷的手,呼喊她、亲吻她的额头和面颊,抚摸她的身体,她的眼角流出最后一滴泪水,她一定是知道我们来了,知道我们在呵护着她走完生命最后的里程,我们离开病房不到半个小时,她平静地走了,再也没有遗憾……
亲爱母亲,您大半生生活在农村,将近半百才搬到县城,然后又到张家口、北京居住,到祖国各地观光旅游,每走一地您都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您总是那么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您踏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有您的印迹,留下您生命的信息……
我们相信的确有灵魂的存在,所谓活着,其实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聚合,肉体的寂灭只是灵魂转换了一个新的载体,生命仍然以一种不可言说的形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母亲从未离开过我们,而且永远也不会离开!亲爱的母亲,让我再一次共同叫您一声:“娘!一路平安!”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