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祁国宁教授纪念馆
  查看图片
祁国宁
1949-09-20 ~ 2014-10-09
 
到访:89652  祭奠留言:33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生平简介
  • 姓名:祁国宁
    出生:1949-09-20
    逝世:2014-10-09
    祖籍:浙江杭州
    宗教:基督教
    职业:大学教授

       1949年9月20日,祁国宁教授生于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所谓家庭成分问题,15岁就被迫中断学业,进入当时的杭州汽轮机厂技校学习技工,但祁老师从未放弃理想与希望,抓住一切学习和进修机会,先后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日本海外技术者研修中心、德国西柏林理工学院和浙江大学。他连续10余年担任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组成员,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专家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祁国宁在杭州一中(即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后,由于父亲解放前曾是杭州第一棉纺织厂的“资方代理人”,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里,他未能升入高中继续求学,便于1965年进入杭州汽轮机厂技校读书,后来便在该厂总装车间当了一名钳工。在师傅的指导下潜心钻研技术,学习机械理论,他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二十七八岁便晋升为五级钳工,是同龄工人中级别最高的。一直以来,他都十分感激工厂以及工人师傅和技术同仁们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诲,即便工作再忙,每年他都要抽空去探望当年手把手教自己学艺的师傅。和大部分同龄工人不同的是,祁国宁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里自学了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还自学了日语和英语。1975年,他参加了上海外语学院在汽轮机厂举办的德语学习班,通过一年学习,初步掌握了德语,这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1979年,他进入了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班。1984年,他获得了日本政府的奖学金,赴日本海外技术者研修中心进修半年。1986年,他获得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基金会的奖学金,去柏林理工学院进修。1993年,他在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又在上海理工大学热能动力学专业研读了博士后。他的工作经历同时也是不断求学的经历,但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祁国宁总是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他在浙江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其中被人们认为很难学的德语居然考了100分,日语成绩也是优等。2001年,更希望搞学术研究的祁国宁调到浙江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这使他的学术造诣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教学和科研上硕果累累。
        我国制造业信息技术的先驱
        作为文革结束后的杭州第一届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祁国宁原本很有可能走向“仕途”,但是他更钟情于机械制造工业,正是在这个领域里,他用自己的才华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986年,正在德国进修的祁国宁应邀到西门子公司柏林技术开发部负责开发130MW燃气轮机转子CAD/CAM一体化大型系统。该项目涉及热力计算、强度计算、加工图生成和数控程序生成等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祁国宁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工作着,常常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和同行们奋战一年,终于完成了开发任务。该项成果达到当时国际热能动力行业先进水平,在西门子公司柏林动力机厂运用至今。由于成绩突出,他还受到德国总理科尔博士的接见。德国西门子等多家著名公司以优厚待遇挽留祁国宁留下来,面对远比自己在国内拿的工资高的报酬和先进的研究条件,他还是谢绝了挽留,理由只有一个――“我的事业在中国。”
        是的,怀揣报国之志的祁国宁归国不久,在国外所学的技术就在祖国大有用武之地。厂里为了适应产品设计和生产经营的需要,决定对一台已运行十年的大型计算机进行更新改造,祁国宁负责方案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他带领同事们日以继夜地工作,通过对大量数据和图纸的对比分析,制定了5个方案,然后择优实施,不仅缩短了改造时间,还为企业节约了近百万元资金。
        从工人、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祁国宁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全国性影响、有国际视野、有工程经验的专家型人才。他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实践,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执笔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所”课题组副组长。他负责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和中德合作项目20余项。先后出版专著和译著13本,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1997年他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在北京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由于学术水平和贡献突出,他被当时的浙大机械能源学院推定为最高级别的教授(10级)。祁国宁教授在担任浙大机械学科教授、博导以来,先后指导了20多个博士生,4个博士后,很多学生已成为高校和企业的业务骨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进入浙大15年来,祁国宁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务。他一生有很多的头衔和荣誉,但最看重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师。他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倾注了全身心血,毫无保留的将渊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以高尚的师德、谦和的态度去感化学生,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滋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人才。
        学生们对祁老师最深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祁老师对科研工作的勤奋,无论早晚,无论假期,每每都能看到祁老师在办公室里努力科研的身影。祁老师并不以此为苦,而是乐在其中。在查出身患癌症的4年5个月的时间里,祁老师在治疗之余,仍会阅读书籍,指导学生,研究新方向,关注着国家先进制造领域的未来。病床之侧,各种专业书籍仍堆放于身边。
       另一个是祁老师对他人真诚的关怀,不只对学生们的生活、科研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也对身边其他任何人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祁老师会在天热的时候请教一门卫师傅到自己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休息,也会在卧病在床时仍关心远在深圳的学生是否受到一场台风影响。未及时接到学生电话,他回拨过去,第一句就是“对不起”,这让同学感念不已。祁老师在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更是劝阻学生的探望,嘱咐大家“专心写论文,早日毕业,就是最好的交代”。祁老师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着学生。
       祁老师淡泊名利,助人为乐,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学生们无不为祁老师的高尚人格所折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祁老师呕心沥血,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祁老师家小区门口的咖啡厅就是学生的“临时办公室”,那里承载了他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夜幕降临,学生们会骑车经凤起路到老师家。每次去,祁老师都会亲手煮一壶咖啡,每人倒一杯。然后,对课题的讨论、文章的修改、人生的探讨,就在缭绕的咖啡浓香中展开。
        祁老师知识渊博,才华超群,为人宽厚,使他在成为国内学术领域权威专家的同时,也成为诸多同行的好友。在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战略出谋划策20余年,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深得同行的一致好评。春风化雨传道授业,谦逊儒雅高风亮节,祁老师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祁国宁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呕心育桃李,大爱济苍生”的事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风范,是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2014年10月9日,祁国宁教授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追忆祁国宁教授的一生,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和铭记他作为一名学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光辉事业上的感人事迹。    
       祁老师一路走好,祁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链接
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