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祖母孔孺人,讳毛绒。1925年古历11月28日诞生于宁县新宁镇金钟村鱼池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三岁幼龄,不幸丧父,六岁孩童,又丧慈母。在天塌地陷,举目无亲的情况下,被亲戚家领养至九岁,经人介绍,来到了我外祖父家,学茶饭、习针綫。她每日闻鸡起床,夜半上炕。手脚不停地奔波于窑洞内外、庄前屋后,扫地、烧锅、洗碗、抱柴、端茶、倒水,风雨不避,无活不干,受尽了苦和累,也养成了吃苦耐劳、慈善贤良的好品德。1941年,16岁时与外祖父圆房,结为连理。从此,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上孝公婆,下扶弟妹,中和妯娌,再加上养儿育女,缝补洗换、推磨做饭、点瓜种豆、锄草破苗。啥活苦、啥活重、啥活累,她先干啥活。凡家庭内外之活,事无巨细,她都尽力而为,从无怨言,深得家人喜爱。
解放后,随着互助组、合作化、公社化的实行,外祖母成了生产队的精壮劳力。昼荷锨鋤,风雨无避,躬耕禾谷于川台田亩;夜秉孤灯,搓花纺线,缝补衣衫于窑洞炕头。外出三勤,头顶风雨霜雪而不畏,以挣分糊口;内备三炊,手持柴米油盐而不烦,为养子育女。日未出而劳作,月已落而难息。辛辛苦苦,日出月落,撑起了一个个家庭大厦,养护了一辈辈儿女子孙。后逢改革开放,国富民强,儿孙渐次成人,家庭丰衣足食,外祖母再未下地劳作,而守家安度晚年。然,劳累已成习惯,逍闲就发心慌,不是帮子女家务,就是为子孙看娃。如今,生活富裕,家道和顺,子孙满院,寿高九旬,五世同堂,其乐融融。正宜乐享天伦。孰料老天不佑,断子孙之孝敬,收慈祖母而升天堂。我等子孙,回生无力。谨以此建祭堂,以祈我外祖母神灵再显,永无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