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源安
  查看图片
张世笃
1918-12-03 ~ 1974-01-23
 
到访:13205  墓地祭奠:4   留言:126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父亲轶事(四)
yuan  2018/12/24 12:08:00  浏览:286


                            四.难得的笑容

    生活的艰辛和折磨,让父亲未老先衰。年未过半百,头发就全白了。在我的印象中,他整日忙碌,不苟言笑。 可是,也有几次例外。
    刚解放时,官陂区政府操场上常常有大兵在操练。我年幼无知,要到市场上去玩都不敢从那儿经过。 这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大兵进军官陂时,父母随大家一起躲避战乱,用箩筐挑着我和老二向北出逃,暂住到陂头姑婆(母亲的二姑)家。后来才知道,这些大兵是来解放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父亲见我胆小,就带着我去看解放军操练;街上偶尔遇上个大兵,父亲还会向他点头微笑。这才解除了我的恐惧心理,有时还敢独自去看他们操练。
    大概是1952年吧,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去松柏埔看电影《赵一蔓》。那时,电影放映前观众都要唱《国歌》。我惊奇地发现:从来不唱歌的父亲,居然也和着大家唱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且还很自然地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父亲觉得真的获得了解放。顺便提及一笔:66年前跟着父亲去看的电影,故事情节早忘了,但抗日女英雄赵一蔓举起手枪喊冲锋的形象永远记得。这也是有原因的:乡亲们看过这个电影后,就给我们的邻居“大脚妹”起了个“赵一蔓”的外号。为什么呢?只因这个“大脚妹”也留着短发,面貌端庄,性格大方泼辣,敢作敢当,很像电影里那个女游击队长。8年前母亲来京时,我们母子俩还聊起这事。她是母亲几十年的闺蜜好友,不曾想后来她的孙女就成了母亲的外孙媳妇。真是可喜可贺!
    1968年前后,我常常用自行车从我们山区运木炭,到饶平县海边小镇换回食盐贩卖。到了家家户户都要淹咸萝卜、芥菜的时候,食盐销量骤增,有时供销社里还买不到。我就跟海边的盐商交了朋友,让朋友把食盐运到三角店或西潭,跟我交换木炭。这样加快周转,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是WG期间,叫十年内乱,各地都处于无政府状态。供销社的盐一斤一毛三,我们却只卖一毛钱,还真是供不应求。那时父亲每个圩日都忙着去圩里采购木炭,我换回来的盐也都由他卖给邻居,当时确实收益颇丰。有时他也怕,问我说:“这算不算投机倒把?”我回答说:“贺龙元帅年轻时都贩过盐,我们这算什么呀?”他这才放心了,让我看到了他久违的笑容。
    父亲为数不多的笑容,让我终身难忘!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