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这是你的历史,多想听你多说说!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之后负责经济工作的陈云提出要“抓吃穿用”的问题,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的支持和毛泽东的默许。
在此种形势下,以彭真为第一书记和北京市委把解决“吃、穿、用”问题作为一个时期的工作方针。由于北京市棉花产量很低,市领导就把解决穿的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发展化学纤维工业上。时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的刘仁为探索用化纤解决穿和用的问题做了很多调查研究。由于生产化学纤维既可以通过煤化工的路子解决,也可以通过石油化工的路子解决,就有一个原料选择问题。两条路子各有利弊,专家们的意见很不一致。刘仁就到北京焦化厂与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煤炼焦的综合利用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从煤中提取制造化纤的原料,技术上较复杂,而且焦化厂为供应民用煤气,生产上已经相当紧张。国际上当时通行的技术是走从石油中提炼的路子。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市委负责工业工作的书记郑天翔也与其30年代在清华大学的校友,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康世恩进行了咨询交流,北京市由此确定了发展石油化工工业的目标。
1963年11月15日,北京市委在《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有些重要的部门,例如石油化工、半导体工业、精密仪器、化学纤维、塑料等还是要有新的发展、新的建设。首次提出发展石油化工工业。
1964年5月,刘仁与彭真去大庆参观。回来后,决定着手研究在北京筹建石油化工厂的计划。在他的创议下,由北京市委负责工业工作的书记郑天翔及副市长兼计委主任王纯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贾庭三负责牵头组织。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韩伯平、北京市化工局局长赵庆合等人具体筹备。王纯等到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化工学院请教了一些专家教授,编制出北京建立石油化工试验基地的报告,正式上报国务院有关部委。
1965年6月,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张定一率领北京化工局局长赵庆合、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党委书记刘东明等有关人员,按照“备战、备荒、为人民”和“靠山、分散、隐蔽”等原则选择厂址。先后到平谷县、密云县、房山县的山区进行踏勘,空军出去直升飞机等协助。从投资省、建设快、便于外宾参观等方面考虑,将厂址定于大兴县黄村地区,成品油罐区选在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坟山大队栗园地区。同月,石油部和北京市将炼油厂设计任务委托给出石油部北京设计院。
1966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建设北京炼油厂,规模为100万吨/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文件上签字。
同年5月19日,根据备战时期的情况,有关部门认为炼油厂厂址不符合“靠山、分散、隐蔽”,“进山、入洞”和“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厂址选择原则,予以否定。由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北京规划局、北京化工局和北京地质局等单位再次组成联合选址工作组,分别对密云县京承铁路沿线、房山县拒马河流域、房山县大石河流域、大兴县凤河营地区进行踏勤。通过踏勘、分析、比较,并经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国家建委、石油部、北京市计委和建委等单位实地踏勘、商讨后,炼油厂厂址定在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坟山大队栗园地区的一个狭长的山坳里。
同时,北京市和石油部抽调兰州炼油厂技术人员俞绍成与北京炼油厂联合工作组赴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庆炼油厂进行考察,成员由石油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人员和石油科学院、石油设计院、电力部电器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兰州炼油厂等单位人员组成。工作组在大庆工作了1个月。
“WG”运动兴起后,鉴于国内国际形势,炼厂的建设目标由解决化纤生产的原料问题,改为满足首都和华北地区燃油需求为主。经与负责编制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研究后,决定建设一座以加工天津大港原油为主的250万吨/年燃料型炼油厂。
1967年1月,石油部北京设计院综合设计室完成了初步设计。2月14日,国家计委在给石油部《关于建设北京炼油厂问题的复函》中,将原油加工能力由100万吨/年提高到250万吨/年,列入1967年国家计划。3月14日,石油部成立东方红炼油厂筹建处。4月11日,石油工业部在审查扩大初步设计时,考虑到大庆原油产量迅速增长,改为主要加工大庆原油为主,并根据国家“三五”计划期间全国润滑油产销情况,增建年产15万吨润滑油及5万吨石蜡的联合装置,并于7月5日批准引进一套罗马尼亚成套润滑油装置(后只部分仪表、设备)。5月3日,由石油部机关、北京石油设计院和兰州炼油厂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筹建队伍正式进驻开始建设。到1969年9月,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减粘3套生产装置相继投产并生产出合格产品,结束了北京不工业生产石油产品的历史。30日,一辆满载着油品的彩车开进北京城,实现了广大建设者向国庆20周年献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