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唐甲庚 出生:1924-07-09 逝世:2012-07-28 祖籍: 江西省宜黄县 宗教: 无 职业: 教师 |
姓名: 黄孟筠 出生: 1933-12-14 逝世: 1987-06-24 祖籍: 江西省宜黄县 宗教: 无 职业: 检验师(教师) |
父亲生平
农历1924年7月初九,父亲生于江西省宜黄县凤岗镇龙井村。自幼在家帮助父母一边务农,一边学习;1942年6月26日上午九时,宜黄中学后山岭上,突然想起了机关枪声,在校师生狂叫起来:“日本鬼子来了,赶快跑。”这时父亲正准备上楼,听到这一喊声后,立即反过头来三步并成二步跟随同学们奔跑出了校门,朝县城的南门方向跑去,一路上快步流星,马不停蹄地赶路,晚上六点左右便到了四都(今日宜黄县中港乡),当晚,投靠好友毛德安大伯,并在他家住下,第二天吃过早饭,毛德安大伯拿了9块光洋给父亲做盘缠,父亲接过钱后,道了谢,便随逃难人群一道从四都出发,经五都、黄陂、东陂、草鞋岗、肖四、东山霸、浴口、石上整整走了五天,沿途乞讨,第六天中午才到宁都县城,宁都父亲从来没有去过,一无亲二无友,身上仅有德安大伯给的9块光洋,留着应急用的,白天只有在街上乞讨,肚子饿了,多半在饮食店捡吃旅客剩下的饭菜充饥,晚上则和同来的青年一同挤睡在客栈门外的屋檐下,这样连续过了十来天,“宁都县战地青年收容所”成立后,父亲与同来的青年便搬到收容所去了,每天一干二稀可以果腹,白天去县城旁的山上参加开荒劳动,晚上回所里住,生活比较有规律,同年8月上旬,国立铅山师范学校来宁都招生,同行的青年有33人报名参加考试,录取了9名,父亲是其中的一个,9月1日父亲与另外8人一道徒步赶赴“国立铅山师范学校”(位于宁都县城外40华里的谢村)报到,从此以后,父亲便结束了乞讨生活。
由于父亲的刻苦学习和努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七月,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国立铅山师范学校中师部。毕业后,曾在南昌市城北小学、永建所小学、宜黄县中学等学校任教师,教高年级算数和初中数学课。1951年后,先后在江西省运输局子弟小学、南昌市西湖区中心小学、南昌市工人新村小学、南昌市石头街小学、南昌市羊子巷小学等学校从教数十载。期间于1959年2月21日,由南昌市西湖区人民委员会任命为西湖区中心小学副校长(区长:刘梦庚签发)。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被关进“牛棚”强制劳动改造数载,解放后重新走上讲台,为培育祖国的花朵而默默的奉献。
父亲走上管理岗位后,一直没有脱离教学一线,不但自己亲自给学生上数学课,而且,带领教师搞教改、编教材,先后有数十篇论文在全国性(省级)学术会议上发言或交流,2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编写出版教材、教学用书等。
一、教改与教学实践研究
1.1960年以前着重就联系实际,讲清算术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工作(从整数四则概念到比和比例的概念),使算术教学重视联系学生实际引出新的概念。学生普遍反映联系实际讲解,算术概念易学易懂。
2.1961-1962年着重开展了“二年级学生学习除法应用题”的试验,通过试验写出了“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应用题心理分析”论文。
3.1962年下半年开始就小学算术教学中的“双基”教学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发表了“什么是小学算术的基础知識和基本技能”一文,后来还以此专题由市教育局和各区教研室组织了讲座,帮助市内有些小学算术教师明确了小学算术教学中的“双基”内容,从而使“双基”教学得到了加强。
4.1963年下半年-1965年着重就小学应用题的教学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进一步明确了基础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的关系,摸索了从基础应用题过渡到复合应用题的方法,提出了“列式计算分步走”和“综合分析双交错”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5.1971-1975年着重就“口、珠、笔”结合教学进行了试验,试验的结果是加强了珠算,提高了口算能力,但对笔算和应用题有所削弱。
6.1976年着重学习了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明确了实行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还明确了贯彻启发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1-5年级的算术教学普遍开展了这一试验,经过试验写出了“试谈数学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和“反对烦琐哲学,坚持精讲多练”二篇文章。
7.1978年下半年起开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了试验,试验时间虽短,但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已经养成了预习习惯,由于学生进行了预习,讲授新知识的时间花得少,效果却更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在教学中开展了“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和“一题开花”及“列式计算分步走”的试验。“一题多解”就是对一些能够用多种方法(算术、代数)解的应用题,教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列式计算分步走”就是要求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分题分析,列出算式不在课堂上进行计算,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应用题的机会,从多练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关系的分析能力。
8.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正确地、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用,通过多年的潜心教学、摸索实践,总结创新出:一讲、二问、三熟记、四运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讲”就是对每个数学概念,根据其难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讲深讲透;“问”就是抓住概念结语中的关键词句提问学生,加深理解;“熟记”就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背诵,逐个过关;“运用”就是在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有关概念讲出算理。在引导学生解应用题时,父亲则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一读(读题)、二审(审题)、三分析(分析数量关系)、四列式(列式计算)、五检查(检查得数是否合理)的解题步骤,使学生熟记了概念、掌握了知识、学到了解题方法,教学效果好。
9.父亲熟知小学1-6年级(文革期间小学只有1-5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很熟悉,而且对学生在学习各章节时的困难和容易出错之处也一清二楚,因而在讲授时,能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较快地进步。父亲在教学中能熟练掌握教材,突出重点难点联系学生实际讲清数学概念,启发学生思维,坚持精讲多练,狠抓“双基”落实,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说:唐老师在讲课中非常有耐心,不但能把知识点讲清,而且要讲到大家都听懂为止,所以,唐老师的课易懂,记得牢,课后题目会做。
10.做好教学上的“传、帮、带”。
父亲对本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思想和业务上关心和帮助。经常以自己新旧社会教师的亲身经历与不同地位和待遇的对比,帮助教师巩固专业思想。在业务上,采取和教师一道学习备课;定期给新教师讲课;亲自为同课程的教师上示范课;与教师一道钻研教材准备试验课;陪同新教师一道听课;定期听教师的课,并及时交换听课意见,帮助教师进行经验总结等,在帮助教师上抓得很实,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教。除此之外,父亲还经常应邀赴本省兄弟县、区学校给教师讲学,自1973年以来,先后讲课27次,分别在南昌市西湖区业余大学、安源路学校、工人新村学校、南昌二十八中、爱国路小学、邮政路学校、南钢子弟学校、南柴子弟学校、洪都钢厂子弟学校,吉安市、宜黄县、湾里区、抚河区、青云谱区、东湖区、胜利区等兄弟学校为教师讲课。讲课的内容涉猎:“改革算术教学”、“三算结合教学”、“如何加强‘双基’教学”、“在算术教学中如何进行精讲多练”、“如何制订算术计划”、“怎样上好算术课”、“应用题数学的改革”“小学应用题及其教学”。
此外,还通过书信为宁冈县试验小学、上饶市二小解答数学教学上的问题;通过电话和接待来访,与本市本区(西湖区)一些学校教师进行了数学教学的探讨与交流。
二、部分文章
1.正反比例的判别的肤浅体会 《学文化》(江西省机关干校编)1953年
2.怎样教布列方程 《学文化》(江西省机关干校编)1955年
3.怎样教珠算口诀 《教育工作》1957年第18期
4.运用分析法教四则应用题的体会 《江西教育》1957年第22期
5.制订算术授课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 《江西教育》1958年第1期
6.改革算术教学的初步经验 《教育工作》1958年第21期
7.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探讨 《江西教育》1959年第?期
8.从勤工儉学问題上分析吳文礼同志的錯誤本質 《江西教育》1959年第01期
9.深入实际,改进工作《江西教育》1961年第12期
10.怎样教初小八册算术《四则式题和应用题》 《江西教育》1962年第02期
11.《比和比例》的教学探讨 《江西教育》1962年第03期
12.算术加法口訣的教学 《江西教育》1962年第07期
13.什么是小学算术的基础知識和基本技能?(上) 《江西教育》1962年第08期
什么是小学算术的基础知識和基本技能?(下) 《江西教育》1962年第11期
14.小学二年级解答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应用题心理学分析(1962年,由江西省教育心理学会,送全国教育心理学会作为应征稿件)
15.南昌市小学升初中算术试卷分析 1963年10月
16.试谈改革应用题教学 西湖区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经验集收集 1965年
17.口算教学的几点体会 西湖区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经验集收集 1965年
18.我们在家属宿舍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教育革命》1968年4月发表
19.从思想教育入手,坚持节约闹革命 《教育革命》1968年4月发表
20.路线为纲,改进算术教学 1971年4月
21.改革算术教学的几点尝试 1974年5月由西湖区教研室印发给全区小学
22.深入开展教学领域中的革命 1975年《教师函授》上发表
2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975年
24.试谈数学教学中的精讲多练 1976年
25.反对烦琐哲学,坚持精讲多练 1977年
26.《论双基教学》——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双基”的几个问题(1977年,南昌市教育局数学中心组翻印散发市内小学)
27. 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1978年
28.一个刻苦学习的少年 发表在1978年11月2日《南昌日报》
29.试谈小学数学中的“双基”教学 《小学教学研究》1980年01期
30.怎样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教学研究》1981年第02期
31.坚持四个“深入” 做到既“领”又“导”《江西教育》1982年11期
32.问:校长在开学前、开学初和期中、期末应该抓好哪些工作? 《江西教育》1983年第01期
33.问:学校领导怎样参加听课和评课? 《江西教育》1983年第11期
34.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心理分析《江西教育》1985年第Z2期
35.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小学第三届年会情况综述:《江西教育》1988年第01期
三、部分教材与书
《小学算术复习资料》唐甲庚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63.4
《江西省民办小学算术课本》(第二——四册)唐甲庚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64.6
《江西省民办小学算术课本》(珠算与簿记)唐甲庚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64.6
《江西省民办小学算术课本》(应用数学)唐甲庚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64.7
《江西省民办小学算术课本》(第一册)唐甲庚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64.9
《高年级小学课本教学参考资料》(第四册)唐甲庚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2
《小学算术教学手册》唐甲庚编 1966.5脱稿(因“文革”江西教育出版社未发行)
《小学算术课本教学参考意见》(第十册)唐甲庚主编 南昌市教育局印发/1972.8
《江西省小学算术课本》(三年级)(过度教材)唐甲庚主编 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全省发行/1972.12
《南昌市小学算术教学参考资料》(第九册)唐甲庚主编 南昌市教育局印发/1973.7
《三算结合教材》(1—2册)(试用本)唐甲庚主编 西湖区文教科印发/1973.8
《小学数学》(第一册)唐甲庚主编 西湖区文教科印发/1974.4
《小学数学》(第二册)唐甲庚编 南昌市教育局印发/1975.4
《小学数学》(第三册)唐甲庚主编 南昌市教育局向全省印发/1975.6
《小学算术习题集》唐甲庚编 1976年初稿
《小学数学参考资料》(第三册)唐甲庚编 南昌市教育局印发/1976.6
《小学数学第十册双基教学的要求》唐甲庚参编 南昌市教研室组织编写/1979.2
《小学应用题及其教学》唐甲庚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12
《小学数学寒假作业》唐甲庚参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1-1984年)
《小学数学练习册》唐甲庚参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1-1987年)
《小学数学复习资料》唐甲庚参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1-1987年)
《小学数学教学与智能开拓》唐甲庚参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1-1987年)
四、社会兼职及公益情况
1980年-1987年期间,担任江西教育出版社《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编委
1986年11月,为分宜县第一小学郑维莉老师设计、指导的数学课《9的乘法口诀》,荣获江西省1986年优秀电教课一等奖。
上世纪60-90年代末,父亲经常受邀前往省内各地市(县),给一线的教师和师范生讲学;77年恢复高考后,父亲还受邀担任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兼职教师,给数学专业学生讲授教材教法课程多年。
注:1.在父亲遗物中,只找到以上文章和书,若今后找到再续;
2.若您需要阅读文章,可通过“百度”,输入:“唐甲庚”或“老骥伏枥勤耕耘”关键词百度一下,就能找到。
《悼父亲》
九十春秋风雨过,一生园丁两袖风。
文革蒙冤有数载,历史清白早结论。
人民养育党恩多,振兴教育再前行。
壮志未酬鬓发白,老骥伏枥勤耕耘。
儿女成才心中乐,四季平安常孝顺。
耄耋之年享清福,快乐晚年笑呵呵。
母亲生平
1933年12月14日,母亲生于江西省宜黄县凤岗镇的一户大户人家,当时外公是民国宜黄县党部书记,母亲的童年是幸福的,后因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外公因病去世,家族的当家人易位给了排行老二的二外公,加之外婆是家庭妇女,没有什么文化,外公离世后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生活陡变,这一变故使得母亲从少年开始就发奋,后来在舅公、大姑婆和三外公等亲朋好友的接济下,完成了初中的学业。当年,外婆一人含辛茹苦的拉扯着母亲和二阿姨、还有一岁多的舅舅,从青少年开始母亲就逐渐肩负起家庭的重担。解放前后,母亲与父亲成婚后,随父亲先后在宁都、临川(上顿渡)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50年代初期,父母在南昌站稳脚根后,立即将在老家宜黄的外婆和舅舅接来南昌一道生活,供舅舅从小学读到技校毕业参加工作,期间,舅舅生病达数年,为了能维持家庭生活支出,母亲瞒着家人,不惜长年卖血接济家用(父亲则经常三更半夜起床,撰写文章发表后,用稿费接济家用),使自己的身体变得越加虚弱和单薄。
文革期间,父亲作为“反动的学术权威”被揪出后,大姐姐留在南昌陪父亲,母亲则于1968年10月,一人带上小姐姐(13岁)和我(10岁)一道下放到了原“巡回医疗”地,江西省余干县社庚公社卫生院(1967年母亲根据毛主席的“6.26”指示精神,由省级医院选派赴余干县血防区,参加“巡回医疗”工作队,走村串户,农民医治血吸虫病),在那儿一呆就是整整四年。期间1969年7月3日下午,不满16周岁的大姐姐因6月30日参加学校庆祝“七一”活动的集会(文革期间学校经常有类似的活动),受到刺激,突发脑溢血,经过数日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此事对母亲的打击非常之大。在社庚下放期间,母亲一人担起照顾一双儿女的职责,白天黑夜操劳,省吃俭用,带着儿女开垦荒山,种植蔬菜和杂粮,省吃俭用,把节俭下来的粮票、清油(即素油)、花生米、芝麻、鸡蛋等食物,通过熟人捎给南昌仍然关在牛棚的父亲补身体(每周日白天是放风日,可以离开“牛棚”外出放风,晚上要按时归队),自己却一日只用二餐,偶尔用三餐的话,中餐吃的也是只漂有一点油星的红薯汤饭。由于有母亲的呵护,我与小姐姐身心健康,正常成长;我们等到了父亲落实政策平反的那天。
1972年年底,江西省落实“巡回医疗人员”政策,母亲携小姐姐一道返回南昌(大姐姐去世后,我就留在南昌陪伴父亲),我们一家终于又团圆了。
回南昌后,由于母亲的勤俭持家有方,加之,儿女高中毕业后,进工厂打临工,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亲朋好友迎来送往,乐此不彼。外婆也从宜黄老家接下来(“文革”前夕外婆回了宜黄老家),在省城南昌生活了数年,有几年,为了减轻舅母母亲的负担,母亲每逢周末,如果天气好的话,一早就要差我骑自行车将强强(母亲的侄儿,我的表弟)从位于南昌八一大桥附近的舅母娘家接到家中玩,把家里能做的好菜都拿出来,烧给强强吃,下午回家时,还要带上一包包吃的;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如遇舅舅或舅母从贵溪电厂出差来昌,母亲也要将舅舅或舅母叫到家里,倾其所有,为他们烧上一顿美味可口的佳肴,临行前,还要带上一瓶瓶油炸花生米、白砂糖、山茶油或大麻油(或菜油)、香肠、腊肉、豆腐乳等食物回家,这就是母亲做大姐的风范。
1977年,是打倒“四人帮”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和小姐姐分别考上了中专和大学,母亲成为单位和邻里羡慕的对象,数年后,我与小姐姐在不同的高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且先后成家,分别生育了孙子和外孙,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3-4月间,母亲在长时间的低温发烧后,经CT诊断,患了胆总管细胞癌,虽经上海、北京等多处寻医问药治疗,但终究未能让母亲康复,于1987年6月24日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母亲生前工作的单位)与世长辞,享年55岁。
母亲的一生是平平常常的,但是,她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呕心沥血、辛勤付出、操持一生、不计回报的做人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母亲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