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黄孟筠
出生:1933-12-14
逝世:1987-06-24
祖籍:江西省宜黄县
宗教:无
职业:检验师 |
1933年12月14日生于江西省宜黄县凤岗镇的一户大户人家,当时外公是民国宜黄县党部书记,母亲的童年是幸福的,后因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外公因病去世,家族的当家人易位给了排行老二的二外公,加之外婆是家庭妇女,没有文化,外公离世后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生活陡变,这一变故使得母亲从少年开始就发奋,后来在舅公、大姑婆和三外公等亲朋好友的接济下,完成了初中的学业。当年,外婆一人含辛茹苦的拉扯着母亲和二阿姨、还有一岁多的舅舅,从青少年开始母亲就逐渐肩负起家庭的重担。解放前后,母亲与父亲成婚后,随父亲先后在宁都、临川(上顿渡)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50年代初期,父母在南昌站稳脚根后,立即将在老家宜黄的外婆和舅舅接来南昌一道生活,供舅舅从小学读到技校毕业参加工作,期间,舅舅生病达数年,为了能维持家庭生活支出,母亲瞒着家人,不惜长年卖血接济家用(父亲则经常三更半夜起床,撰写文章发表后,用稿费补贴家用),使自己的身体变得越加虚弱和单薄。 文革期间,父亲作为“反动的学术权威”被揪出后,大姐姐留在南昌陪父亲,母亲则于1968年10月,一人带上小姐姐(13岁)和我(10岁)一道下放到了原“巡回医疗”地,江西省余干县社庚公社卫生院(1967年母亲根据毛主席的“6.26”指示精神,由省级医院选派赴余干县血防区,参加“巡回医疗”工作队,走村串户,为农民医治血吸虫病),在那儿一呆就是整整四年。期间1969年7月3日下午,不满16周岁的大姐姐因6月30日参加学校庆祝“七一”活动的集会(文革期间学校经常有类似的活动),脑溢血病复发,经过数日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此事对母亲的打击非常之大。在社庚下放期间,母亲一人担起照顾一双儿女的职责,白天黑夜操劳,省吃俭用,带着儿女开垦荒山,种植蔬菜和杂粮,省吃俭用,把节俭下来的粮票、清油(即素油)、花生米、芝麻、鸡蛋等食物,通过熟人捎给南昌仍然关在牛棚的父亲补身体(每周日白天是放风日,可以离开“牛棚”外出放风,晚上要按时归队),自己却一日只用二餐,偶尔用三餐的话,中餐吃的也是只漂有一点油星的红薯汤饭。由于有母亲的呵护,我与小姐姐身心健康,正常成长;我们等到了父亲落实政策平反的那天。 1972年年底,江西省落实“巡回医疗人员”政策,母亲携小姐姐一道返回南昌(大姐姐去世后,我就留在南昌陪伴父亲),我们一家终于又团圆了。 回南昌后,由于母亲的勤俭持家有方,加之,儿女高中毕业后,进工厂打临工,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亲朋好友迎来送往,乐此不彼。外婆也从宜黄老家接下来(“文革”前夕外婆回了宜黄老家),在省城南昌生活了数年,有几年,为了减轻舅母的母亲负担,母亲每逢周末,只要天气好,一早就要差我骑自行车将强强(母亲的侄儿,我的表弟)从位于南昌八一大桥附近的舅母娘家接到家中玩,把家里能做的好菜都拿出来,烧给强强吃,下午回家时,还要带上一包包吃的;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如遇舅舅或舅母从贵溪电厂出差来昌,母亲也要将舅舅或舅母叫到家里,倾其所有,为他们烧上一顿美味可口的佳肴,临行前,还要带上一瓶瓶油炸花生米、白砂糖、山茶油或大麻油(或菜油)、香肠、腊肉、豆腐乳等食物回家,这就是母亲做大姐的风范。 1977年,是打倒“四人帮”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和小姐姐分别考上了中专和大学,母亲成为单位和邻里羡慕的对象,数年后,我与小姐姐在不同的高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且先后成家,分别生育了孙子和外孙,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3-4月间,母亲在长时间的低温发烧后,经CT诊断,患了胆总管细胞癌,虽经上海、北京等多处寻医问药治疗,但终究未能让母亲康复,于1987年6月24日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母亲生前工作的单位)与世长辞,享年55岁。 母亲的一生是平平常常的,但是,她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呕心沥血、辛勤付出、操持一生、不计回报的做人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母亲您安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