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读了微博http://weibo.com/fav?leftnav=1&wvr=5,整个下午都陷入了对这位母亲吐槽的思考,然后将感慨流于笔端在此发表。
顺着这位母亲的思路,我对她的“吐槽”做了一个梳理,其中心主题就是现在中国的高中出现了出国潮;中国的校园环境已经将教育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变成了普通百姓消费不起的奢侈品;中国的教育解决不了孩子的素质教育问题,教育理念落后,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逃避国内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她必须让她的孩子出国,正如她吐槽微博的标题“我的孩子必须出国!”好像她的孩子出国了,她的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她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事实会这样吗?下面就我在欧洲,尤其是在法国看到的,感受到的,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
微博原文“我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哪个孙子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不是开玩笑,现在的中国教育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
从这位母亲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起跑线是由教育决定的,这个观点是否客观正确呢?
从2000年开始我就在法国带教中国留学生,通过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我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与其家教、与其生活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人生起跑线的高低,在我看来是由其父母决定的,教育只是外因,孩子父母的素质、修养决定了其小孩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素养。根据我的观察,来自有教养的家庭的小孩,一般懂礼貌,爱读书,讲道理,有自己的主见。从小孩的言谈举止上,可以观其性格特点和家教,从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可以预见TA父母的素质。
无数的家长注重小孩的文化教育和智力开发,很少关注小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对小孩毅力、吃苦精神、责任感、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分享意识等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决定小孩未来是否能成为一位有用的人,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乃至成为一位成功者的关键,它们才是决定孩子人生起跑线高低的内因!这些非智力因素,或称之为性格特点,主要是在家里形成的,学校教育对其只有影响关系,没有决定关系。
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孩从出生到三岁为婴儿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行为和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天然吸收,并纳入自己的规则系统,也就是说此时的婴儿就是动物,他们没有思维,没有标准,一切全凭条件反射。他们通过啼哭来提要求,饿了哭,尿了屎了哭,身体不舒服哭,想要抱抱也哭,TA的意识告诉TA只要TA一哭,TA的要求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条件反射,TA根本不知道TA的要求是否合理。此时父母给TA的条件反射就会成为TA的标准,而作为有评判意识的家长给TA什么样的条件反射,就应该有一个思考。下面我给出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对小孩要抱抱啼哭要求的条件反射的区别:
在中国,当家长判断出小孩的啼哭是要抱抱时, 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或老爷姥姥,第一反应就是去抱婴儿,多次重复后,这个条件反射给婴儿的标准就是“只要我使劲哭,我就可以得到拥抱”。而西方的父母面对婴儿要抱抱的啼哭给出的反射则是哭的时候不抱,不管TA怎样嚎哭,等TA安静了再来拥抱TA,亲抚TA,因此,TA的规则系统里就形成“如果我需要拥抱,我不能哭,要乖乖地安静。”这个教育不是由学校来完成的吧?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能给婴儿一些良好的条件反射,有利于建立小孩良好的规则系统,为然后培养小孩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奠定基础。
小孩从三岁至七岁为幼儿期,也叫学前期,孩子的个性倾向是在幼儿期开始形成的,通过小孩幼儿期的性格倾向,人们可以预测小孩童年期的行为特点。小孩在学前期的教育主要是在家里和幼儿园完成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小孩的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在小孩七岁以前的教育,父母的期望、行为标准和生活习惯都会自然地纳入小孩的规则系统,从而成为小孩自己的准则,这也是我认为“孩子人生起跑线是由其父母决定的”依据。父母是否在孩子个性倾向形成的关键时刻给了TA一个正确地培养和引导?是否培养了小孩的坚持精神和独立能力?当我们将一切的不适都归罪于不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说明家长本身就缺乏独立的思考,至少缺乏客观评判事物的能力,这样他们怎样去正确引导自己的小孩?
不可否认,中国留学的队伍是出现了低龄化,很多家长从初中开始就在为孩子出国留学做准备,可是通过接受家长咨询后,大多数家长对“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的目的并不明确,有一部分家长的回答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好像更多的家长则是在跟风随潮,他们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邻居把孩子送出国了,自己不把孩子送出去就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甚至没面子,尤其是有经济实力将孩子送出国留学的家长。那么在这里我要问想把孩子送出国学习的家长下面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2. 你的孩子适合出国学习吗?家长了解希望小孩留学国家的教育吗?
3. 孩子出国后将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家长是否能够预见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 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很少有家长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很多家长都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经常思考、面对的,也是决定一位孩子能否留学成功的关键问题。在此,我愿将我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写在这供想送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参考。
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最实用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最适合小孩身心健康、能够充分发挥小孩特长、适合小孩自身水平并尊重小孩选择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选择适合小孩自身学习水平的学校非常重要,这等于在选择小孩成长的土壤,孩子只有在适合TA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
中国的教育,问题出在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孩子的思想;对孩子从小就不注重启发式教育、方法学的教育,不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与国家的教育理念有关。
成功案例之一:
2011年,我接了一位北京80中的高考理科生,其高考成绩为628分,选报人大经济管理专业落榜,通过关系找到我,我见了这位学生和家长和与学生本人进行了交谈后,认为该学生留学目的明确,其性格适合出国留学。因此,在一周后,我给他申请了巴黎五大的预科offer,同时让该生立即到北京法语联盟报名参加法语学习。2011年2月底,该生抵达巴黎五大开始了他的预科学习,2011年7月该生通过了预科考试,于2011年9月在巴黎五大法学院注册经济管理专业学士L1。2012年7月,该生通过了巴黎五大经济管理L1全部课程的考试,并成功申请了巴黎七大经济数学L2。2012年9月在巴黎七大经济管理学院注册了经济数学L2,该生的研究生方向希望向精算专业方向发展,目标够明确的。2013年7月,该生通过了巴黎七大经济数学L2的全部课程考试,成功升入L3(本科最后一年)的学习。如果不出意外,该生明年7月可以顺利获得巴黎七大经济数学学士文凭,即与他高中在国内读大学的同学同时获得本科文凭,然后申请他想去的学校和想学的专业读硕士。该生在巴黎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自信大增,一有时间就去法国的邻国旅游,开阔眼界。同时,他的英语也达到了听说读写流利,这是法国大学课程要求的水平。经过在法国三年半的学习后,该生不仅获得了巴黎七大经济数学学士文凭,而且还收获了两门外语,法语和英语!这样的留学才是成功的留学。
失败案例之一:
2012年10月,我们接受了一位北航法国工程师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到巴黎十一大去读硕士预科,该生在国内的高考分数也是600多分。该生根本不愿意学工科,他想学经管,可是他父母看重北航的名气,强迫小孩去了北航法国工程师学院。该生四年本科成绩基本都是60来分,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北航获得了北航法国工程师学院的学士文凭,并学了四年法语还被录取在巴黎十一大预科的原因。去年十月,我在巴黎十一大学生公寓见了该生,他当时就问我他能不能转学经济管理硕士,我说难度很大。因为法国的大学需要专业对口,但是有一个企业管理硕士,可以接收任何本科专业的学生申请,他可以去试试,这属于个人申请。该生由于在国内事事都由父母决定包办,缺乏沟通能力,大部分时间呆在寝室,自己没有去申请该企业管理硕士。由于厌倦工科,竟然经常缺席预科课程,结果,今年巴黎十一大的硕士预科班中只有他一人没有通过预科考试,他可是在北航学了四年法语的啊!而其他同学在国内只学了600学时的法语。他整个的大学生涯和在巴黎十一大的预科学习阶段,他都是在不愉快中度过的。对其在法国的后续申请,我至今还没有他的消息。这是一个让我痛心的案例,好在这样的案例在我做留学的过程中是少数中的少数。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过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二、你的孩子适合出国学习吗?家长了解希望留学国家的教育吗?它们的优势是什么?
什么样孩子适合出国?根据我多年在法国管理中国学生的经验,发现具有以下性格特征的同学适合出国留学,而且他们留学的成功率较高:
Ø 性格开朗、外向、灵活、善解人意、有想法;
Ø 独立能力强,遇事能寻找解决方法;
Ø 外语天赋正常,语言沟通能力强,并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
Ø 目的性强,有恒心。
西方教育的优势:教育理念注重实用,从小学开始就采用启发式教育;注重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注重方法学教育。尊重学生的喜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和管理能力。法国学生大学毕业后,比中国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强多了。
孩子出国后将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孩子出国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语言障碍,这个问题孩子能够在短期内解决。其次,在学校上会遇到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和知识点的不对应或缺失(这个问题在本科生去读研究生的学生中比较突出), 这个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解决。最主要的问题来自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换言之即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在国家之间、东西方人之间广泛客观存在。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这些冲突,并有效地解决之,我们将会生活在矛盾、痛苦的状态中。要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我们必须对他国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深刻的认识,然后用包容的心去面对,有选择地去接受。解决这种问题对我们成年人都是一个难题,更何况对大多数习惯了接受中国保姆式管教的孩子。对于习惯了独立,有思想见解,性格开朗的孩子,西方的土壤很适合他们生长,但是对于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几年,在国外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人数在不断上升,这是我们在境外管理学生面临的新的难题!在国外的大学,有一个专门的专业叫“跨文化研究”,这足以说明该问题的重要和复杂,因为它涉及到融入异国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正如该位母亲在微博中吐槽,中国目前的问题很多,社会风气不好,正能量势力很弱,其实,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她的价值观导致的,中国没有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当下只有利益价值观。不管是政府还是国民,都奉行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连信仰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在利益价值观的驱使下,才会出现各级政府向“钱”看、人人向“钱”看的繁荣景象。
我认同这位母亲在微博中坦诚的中国社会问题,可是我不认同其只有将孩子送出国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观点。孩子出国了,到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问题中,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抱怨回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思考、判断、分析能力;要有客观、认真的态度和科学合乎逻辑的方法。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坚持读书。中国现在什么都贵,就是书便宜,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今天在当当网上购买一套《朱镕基讲话实录》精装版,四卷才花了231元,要知道许多世界元首和政治经济学家都在研究这套书的英文版,由此可见这套书的价值!中国的书便宜,这点与国外是相反的,国外的书很贵!国外读书的人,在公共场合、在地铁上随处可见!
对中国的现状,坦率地说,我也很迷茫!由于常呆欧中,我对欧洲的问题也看得较清楚,各国有各国的难处,各国有各国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满是问题。我们处在一个问题多多且变化多、快的时代,何去何从,只有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