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母亲——
母亲没有上过学,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生养了六个子女。
母亲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着。小时候的印象中,母亲那时还年轻,身体很壮实,在生产队象男人一样地下地干活儿挣工分,有时还在队里轧面房为村里人轧面挣钱换工分。母亲轧面手艺很高,远近都很有名。土地承包到户后,母亲照样是又下地干活儿,又做饭,又做家务,还轧面挣钱,因此,在那些困难的时期,家里从来没有象很多人家那样缺过油盐钱。母亲好象有着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儿,一直都没有歇息过,没有午休,起早贪黑,也很少串门走亲戚。母亲也闲不下来,如果坐在那里不动,两分钟就会打瞌睡,而要让她上床睡觉去,她立刻又起身找活儿干去了。母亲最后的时间里,长时间不能进食,躺在床上,每每问她:“妈,你饿吗?”而她总是说:“不饿啵,也没做什么事嘛。”直到现在,一想到那个场景,我就一阵阵的心酸。
母亲脾气好,总是任劳任怨,觉得人活着好象就应该不停地干活儿,基本没听到她说过什么怨言,发过什么牢骚。即使偶尔有过不高兴,也是一个人自己默默承受。只是在晚年病重后,吃东西很困难,听她发过牢骚,骂过自己:“该是要死了吧?”
母亲一生基本没有享过什么福。除了不停地劳作,生活也是。没穿过太好的衣服,农村妇女也不讲究穿的太好;也没吃过什么山珍海味。早期困难时,辗转异乡打工,吃野菜什么的,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后来条件慢慢好了,可又落下个毛病,吞咽困难,牙齿还不好,长期不能吃菜,总是吃煮的很烂的面条。病重后,烂面条也不能吃了,只是喝鸡蛋花,喝豆浆,喝酸奶。到最后,用小勺喂酸奶,也仅是舔一下。人的生命极限,不吃不喝也只有七天,而母亲最后的一两个月都基本没有吃东西,真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很让人痛心!母亲最后还是走了,想想走了也好,何尚不是解脱呢?
愿母亲在天国没有病痛,能吃能喝,不要太累,多歇歇。
致父亲——
父亲也走了。
尽管父亲的脾气性格不好,有着诸多缺点,也做了几件我认为错误的事情,但人无完人,毕竟是我们的父亲、我们的至亲。一向身体还行的父亲,在短短几天内病倒去世,仍旧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脑子里不住地浮现出父亲生前的点滴……
父亲的一生,还是负责任、有担当的,也是有成绩的。工作上,担任几十年的村干部,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家庭上,也是肯吃苦、付出很多。尚在年幼时,爷爷去世,为避免奶奶改嫁,父亲便勇挑家庭的重担;父亲母亲结婚成家后,为了家庭建设和抚养6个子女,父亲更是不容易,远走他乡做过煤矿工人,挑过窑货……挖空心思、较劲脑汁想着来钱、变钱的路子,愣是解决了家里一件一件的大事。尤其培养了两个大学生,让父亲在乡邻间很是觉得风光了一阵子。总的来说,这个大家庭走出去的孩子“混”的还算可以,这个家庭在十里八村也算是排的上号的。
对父亲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父亲吃饭时很少坐在桌边,而是夹了菜去道场边,也许是不想和众多的子女抢菜?小时候去乡里看戏,人多,看不着,父亲就让我骑在肩上;直到上初中,我还和父亲睡一个被窝,父亲总是为我在后背挠痒痒,很有耐心的,很久很久;冬天的早上怕冷不想起床,父亲总是生好炉火,再把我的小棉袄烤热;和父亲一起走路,东西行李总是由父亲担着,哪怕我已经很大,哪怕父亲已经很老;……
应该说,父亲相比母亲还是有福的,该享的福也享了,走的时候,6个子女都围在床边。愿父亲安息,在另一个世界一切都好,脾气能改的话,还是尽量改改吧。
当父母都走了,你会觉得你的那个大后方、那个根没有了,也再也不可能“回老家”了——无“老家”可回,“老家”也不能称为 “老家”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 ,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