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李蒲花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李蒲花
1948-02-08 ~ 2025-02-20
 
到访:1617  墓地祭奠:1   留言:4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怀念我的母亲
长河  2025/3/4 11:20:00  浏览:34

怀念我的母亲

从来不敢想象,这件事情来的如此快。来不及让我去不得不接受她的现实。但事实终究是摆在了我的面前,摆在了大家面前,使人不得不去面对。
尽管自己从思想上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尽管此刻的惊愕大于悲伤,而我还是要以一种看似沉着的方式面对这一切。
在临终前一刻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的情况下,我的母亲在我和妹妹为她准备早餐的时候,悄无声息地与世长辞了......
处理完母亲后事随后的几天里,我整个人像是被什么东西掏空了似的,总打不起精神,整个人呈现出浑浑噩噩的状态,脑子里整个一片空白。
我始终感觉,自己像是生活在梦境中,又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一般。不知道是不愿意面对现实,还是一厢情愿的将自己置身事外。
自欺欺人也好,不愿接受现实也罢。静心独处的时候,一股莫名的悲伤还是油然而生。只有在这一刻,我才清醒的意识到,母亲终是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最后的日子,我和家人痛心地陪伴着。新春大地上增添的坟堆上的纸扎花圈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在泣诉着家人内心的荒凉和悲痛。
在经历三年病痛无时无刻的折磨后,母亲终于解脱了。这于我们而言是悲痛,于母亲何尝不是一种放下。尽管从心底来讲,我宁愿母亲生活在病痛之中,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母亲仍活在这个世界上,还能与我们朝夕相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坟里坟外,天人相隔。
虽然如此,乙巳年正月二十三日,凌晨,母亲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地眷恋,带着她所谓地憧憬,带着我们未曾了解地心愿走了......
而我们,不得不悲伤地面对这一切,不得不从记忆深处缅怀母亲的一生。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土地下放时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秉持着勤劳致富的念头,她经常一个人在庄稼地里,一干就是一天,一干就是一晚上,长年累月,乐此不疲。直到家里的孩子在夜间哇哇大叫,她才被邻居从地里喊叫回家。这种状态在村里一时成为佳话,每当提起母亲,左邻右舍无不夸口称赞。
80年代初期,家里的房子因水灾倒塌,后来整个村庄整体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新的庄基需要重新垫土,而新垫土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在当时那个经济贫穷、劳作工具落后的年代,母亲和我二外公,两个人经常是人拉手推,一铁锹一铁锹,一推车一推车,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硬是把一座全新的宅基地完全靠人工建成了。
90年代初期,为着家里能够过上足够好的日子,她又积极尝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她种植的西瓜、油菜籽、棉花、小麦、苞谷,她栽的红薯,等等这些,始终在村里出类拔萃。特别是曾经连续几年种植的棉花,不仅买上了好的价格,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的生活条件,而且棉花产量一直勇冠全村。邻居曾经对着我家地头的棉花杆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神情,连连摇头的表示:“这不可能,简直不可能,一棵棉花树上竟然结了98颗棉桃。”
这就是我的母亲,在自己从事的农业领域,以不肯服输、奋勇争先的劲头创造了许多的不可能。
为了能够在棉花收获季节买个好价,她经常挑灯夜战,整个晚上坐着或是蹲着,头也不抬,神情专注,一个一个的用手拨着棉花。这种事情对母亲来说已经成为常态,但对当时在夜里起床的我来说,无疑不是一种震撼。
这种场景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着。
母亲是一个极富慈爱的人。
在全家因水灾导致房屋倒塌而临时寄居在大队部时期,她担心冬季孩子受冻,费尽心思地找来小麦秸秆,厚厚地铺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地土炕上,让我们在漫长而寒冷地冬季感受到了不曾有过的温暖和舒适。
为了满足我年少贪慕虚荣和爱美的心理,母亲整晚坐在炕上,倚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的做着新鞋。夜里我几次醒来,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仍在针线的穿梭中忙碌着。直到第二天早上我醒来,一双崭新的新布鞋整齐的摆放在炕沿上。欣喜的心情让我忘记了她是什么时候做好鞋的,也没有过多的思考她昨天晚上究竟睡觉了没有。
人就是这样,在获得期许已久的东西后,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东西获得的背后的辛勤付出。年少的心总是这样没心没肺的。那时的我也概莫能外。
少年时代的我一直是令人讨嫌的。经常性的因放学后母亲没有及时做饭而大发脾气,甚至有时回家发现锅里没有饭,就发生了用蒸馍档砸锅的事情。记忆中当时在场的外公把我狠狠的痛骂了一顿。而母亲却没有过多的说什么,系上围裙就去做饭了。
有一年,上小学的我因穿上一件洁白的的确良衬衣,到处显摆,以致放学后迫不及待的赶到村头排碱沟与伙伴们戏水。后来衬衣丢了,我害怕回家挨骂而躲进邻居家院落角的苞谷秸秆堆里。时间久了,我也睡着了,醒来后才发现自己躺在家里的炕上。后来才得知,当天晚上母亲发了疯似的和爷爷、奶奶到处找我,跑遍了村东村西、屋前屋后,在大家几乎绝望地认为我有可能被人贩子拐卖了的时候,爷爷突然走到秸秆堆拉开苞谷秸秆用手电筒向里面照着,大声向家人喊道:“找到了,找到了,娃在这里。”
母亲喊叫着把我从里面拉出来,紧紧的抱在怀里。
母亲对待亲人是真诚的。
她能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父母做上一顿好的饭菜,改善改善一下生活。她能倾其所有将自认为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兄弟姐妹分享,以体现她的关心与舍得。她对家门子弟从来都是关爱的,从不因其他一些原因偏袒倾斜。她睦邻友好,乐善好施,无论是在陕西,还是在新疆,母亲都以自己友善的品行得到大家的好评......
她的这种“共享”的理念在那个年代无疑是超前的,尽管这种行为被外人一度误解为“穷大方”。但是,我深深的懂得,尽管人情太多,自我就会越少的道理,但母亲的心底是无私的,心胸是广阔的!
她的这种善良的品质,干净的灵魂,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传承、持续发扬的。
真实经历过了,真心感受过了,才能知道她的弥足珍贵。虽然母亲的过往的事情是碎片化的,但是却实实在在的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一帧一帧,仿佛就在昨天。
多年以来,对母亲的关心的事情似乎少之又少,如果用手指头计算的话,几乎能算的很清楚。这是时至今日我最大的遗憾!
三十多年来,远离曾经的家后就没有真正的和母亲一起生活。有的只是电话的联系(曾经有一段书信)和定期的节假日相逢(说不上“团圆”)。或许是受自尊心的作祟,或许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在这看似和谐的氛围中瞻前顾后,总觉得不得劲。
惟其如此,自认为能够安抚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的那颗敏感的心。而忠诚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成为我与母亲心底交流的最大障碍。
虽然累,但也快乐;虽然辛苦,但也值得。
外表的幸福一时掩盖了内心的伤痛,还有许多的不情愿。
母亲在弥留时对我讲了很多很多,尽管话语不多,但似乎要倾尽全力告诉我一些事情,而且处处表现出总结的态势。似乎要把她的一生的喜怒哀乐说给我听。
我是强忍着泪水听她讲这一切的一切。
母亲的话仍然透视着她性格的真实和倔强,是那么的实在与坚定,毫无拖泥带水,也没有丝毫的对自己病痛的顾及。
我能感受到她的勇敢,她对生命的感悟,她对命运的抱怨,她对幸福的感怀,她对苦难的释怀......
此刻,我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是一个纯粹的人!
往事历历在目,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总觉得自己想要说的话太多太多,有把自己心底所有的想法说完、说尽、说透。
我的母亲叫李蒲花。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她像蒲公英一样开花后随风散去,奔向遥远且未知的远方。而我坚信,无论飘向何方,她都能够落地生根、落地开花、向阳而生。
尘世中的万千世事,总有诉不完的衷肠。包括母亲在世的点点滴滴。不是我对母亲缅怀的思绪戛然而止,而是我要在今后的生活中,秉承母亲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优良传统,使她的思想得以在这个世界上继续下去。
惟愿,我的母亲在天堂里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谨以此文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感谢母亲病重期间所有给予关心和帮助的亲朋好友!


乙巳年二月初三书于云南晋宁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