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陈慈萱先生纪念馆
  查看图片
陈慈萱先生
1933-03-09 ~ 2024-05-12
 
到访:6220  墓地祭奠:88   留言:41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身边】珞珈山上的“雷公电母”—来自“武汉大学”公众号的报道
小李  2024/5/12 18:19:00  浏览:58

2014-04-26 18:00
      
      他们都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后来一起到武汉大学参加工作,在珞珈山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一生献身教育与科研,在古稀之年依然情系后学;他们相扶相伴,携手共度60多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雷公电母”。他们就是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解广润、陈慈萱伉俪。

情定清华园,携手一甲子
      时隔60余年,陈慈萱提起自己收到的第一封来自解广润的“情书”时,依然笑意盈盈。“给慈萱同志:在科学道路上是没有平安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攀登上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有希望攀到光辉的顶点。谁只要肯认真地去做,就可以有很多成就,就能够出人头地。愿共勉之。”这段话写在解广润送给陈慈萱的第一张照片的背后。陈慈萱说:“正是这段话,让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一直在事业上不懈追求!”解广润和陈慈萱是清华大学同系不同级的校友。谈起相差了三个年级的两人是如何相识相知的,解广润说:“朱镕基算我们半个媒人啊!”原来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解广润与朱镕基是同班同学。1950年冬天,为了声援抗美援朝,清华学生停课到农村做宣传,表演花鼓戏等。可是当时学校女生很少,为了演出需要,时任校民间歌舞社社长的解广润找到班长朱镕基,请他到低年级借调一些女生来帮忙。陈慈萱就是当时借调来的女生之一。她和解广润分到一组,排练新编《凤阳花鼓》,由此相识。从农村回学校后,解广润经常约陈慈萱到图书馆自习。随着两人的逐渐了解,彼此互生好感。正当此时,朝鲜局势日渐紧张,热血沸腾的解广润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我就要上前线了,要不我们把关系确定下来吧!”解广润鼓起勇气找到陈慈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陈慈萱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因为国家要求理科生不能上战场,解广润没能去成朝鲜,却顺利成为了陈慈萱的男朋友。1953年,解广润在清华大学提前一年研究生毕业,去哈工大工作。陈慈萱大学毕业后陪着他辗转千里,也来到哈工大读研究生。1954年,在哈工大的集体婚礼上,两人终成眷属。1965年,夫妻俩又同时调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开始了在珞珈山的科研历程。转眼一甲子,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佳搭档。

致力消雷电,勇攀科研峰
      一直以来,如何预防雷电都是科研界的一大难题。作为电力专家,解广润和陈慈萱把目光对准了这座科研界的高峰,决心研制出高效的防直击雷装置——消雷器。夫妇俩总结中国古代砖石、木塔很少遭到雷击的经验,通过分析现代雷电测量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数字演算,使用每秒1亿张的特高速摄影,得到几千个数据。1978年,他们提出了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实践证明,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的实验室消雷电流比美国多短针消雷器大46倍,保护面积比避雷针大10倍,而且具有能消灭上行雷及能将下行雷的主放电阶段消灭这两大功能,可将雷电流限制到原值的0.4%左右。此项研究获得了中、日、美专利,列入了国家标准,并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日本专家堀并称之为“中国式消雷器”,新加坡防雷委员会主席刘亚财称之为“革命性的发明”。解广润夫妇不仅理论研究领先国外,在实际应用中也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1972至1974年间,解广润在发、变电所接地问题的四项研究中,采用了新的分析公式,在大中型地网建设中可节约钢材50%。解广润领导研究的高压电缆护层过电压保护成果,已列入我国规程及CIGRE的国际标准,新方案不仅使设计工作简单,而且可使过电压降低2/3,提高电缆送电容量60%,每年每公里可节约能耗90万千瓦小时。由于他们在雷电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夫妻两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雷公电母”。

夕阳红似火,心语寄后学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保持开朗的心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求身心的愉悦。”陈慈萱这样告诉记者。两位老人退休后,依然倾心后学和教育事业,一心想把平生所学倾尽教出。他们一起编写了《开启智慧的钥匙》,希望能对后辈们的学习有所启发。书中不仅谈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谈到学习心态、劳逸结合、记忆方法、眼到心到等内容,甚至连学习时的姿势都有讲究。二老不仅结合自身经历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而且从科学角度做了详细解释,让人心悦诚服。2004年,陈慈萱主持了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型专业平台课教材《电气工程基础》的编写工作。年逾70的她兢兢业业,在教材主编过程中多次召集编写人员会议,明确了该课程的先行和后续课程,详细制定了编写大纲。由于编写人员较多,教材的统稿工作十分繁重。从名词、符号和用语习惯的统一,每一章、每一节都经过她认真推敲,反复修改。一次体检中,陈慈萱查出患有青光眼。同事们都说是编书累出来的,她自己倒不以为然:“这是一种慢性病,坚持用药就可以了。”让她欣慰的是,在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交流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在选择毕业时要携带的书籍时,《电气工程基础》是首选。该教材已于2012年出版第二版。并已提请学校推荐遴选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创作和平时的讲学方便,陈慈萱在古稀之年学会了在电脑上对文稿进行编排、批注和修改,学会了公式编辑器的使用以及图形、表格和PPT的制作,真正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教师风骨。

      “名利已无求,信步自觉嘉处。”这是陈慈萱在获悉自己获评武汉大学“十佳老人”时所作的两句词,也是夫妻俩目前生活、心境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