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汕尾日报记者 梁水良 彭伟栋
2012年3月4日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来到博美中学已是下午放学时刻。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陈家扬老师事迹的消息,许多老师都自发赶到校长办公室。大家的深情讲述,勾勒出一位普通教师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生轨迹。
陈家扬1927年生于汕头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1956年从广州师范大学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当时汕头地委提出支援革命老区教育的号召,被分配到陆丰博美中学任教。科班出身的他很快就成为教学的能手,尤其是数、理、化科目,他样样拿手。
“陈老师上的几乎都是‘精品课’”,退休老校长林春毅说。
林校长是陈老师的学生,工作后又先后成为陈老师的同事和领导,对陈老师教学上的事了如指掌。
他这样评价陈老师的课:每节课先让学生用10分钟做“小测试”,而后才转入上新课。讲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讲练结合。课外作业题都是精心设计的。整节课45分钟,环环相扣,搭配完美。
陈老师的教学方式带有明显的学院派风格,但他头脑里并没有某些学院派的自大和僵化。实际上,他在教学上他敢于突破,具有创新精神。数学科他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速算法”、物理、化学科他摸索出“万能公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潮州农村小学教师丁有宽的“语文读写结合法”风靡神州大地,同是潮汕大地成长起来的陈家扬却始终寂寂无名,这当中既有机遇,也有陈老师本人淡泊人生的性格使然。
有人证实说,教育界刚兴起职称热时,本属于学校学历最高,教龄最长,业务能力最强,最有资格评选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陈老师,丝毫不顾及自己即将退休的实际情况,只因名额有限,就主动放弃了职称评选,以至于退休后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成了全校工资最低的老师。
崇尚英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潮流,与当今追星族不同的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明星是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如心系兰考的好书记焦裕禄、不畏严寒跳进油田的大庆“铁人”王进喜、“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等等。
陈老师的内心是否也曾有过“英雄情结”,现在的人们已不得而知。但他勇挑重担,忘我工作,曾捂着肚子忍疼授课,两次昏倒在教室,被誉为“拼命三郎”的故事,至今仍被博美当地人津津乐道。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他患上严重的胃病,但他从没有落下一堂课。
退休后,他仍坚持离职不离岗,免费义务授课。
1995年,他做了胃穿孔手术,胃部被切掉了三分之二,从鬼门关上捡回了一条命。出院后,他又忘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去。
热爱,有时是不讲理由和条件的。
现任校长欧超毅是2007年调任来校工作的。
他清楚地记得上任不久,陈老师就到访他的办公室,开始以为是来反映需要解决什么个人生活问题,没想到是来向他要求上课。考虑到陈老师已经八十高龄,身体又不大好,欧校长没敢答应。后来他发现,陈老师经常私下联系班主任,给有些班级义务上课。
……
从大学殿堂到简陋镇校,从孜孜以求的学子到诲人不倦的园丁,陈家扬的履历简单明了,一如他的人生追求——只当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泥土的执着化为花的热烈和绿的喧嚣。在海陆丰这块土地上,曾有中国民俗学之父北师大教授海丰乡贤钟敬文、潮籍归国华侨海丰彭湃中学教师王会尧、革命老人陆丰碣石湾书画社老师陈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博美中学教师陈家扬……他们都以八十高龄尤登台的传奇,将对教育的热爱视为自己美丽追求的归宿。
在海陆丰福佬话语义里,“公”是辈分称呼,属爷爷级别。在博美镇的人家里,祖孙三代同是陈老师学生的比比皆是,他也因此荣升为“老师公”。
“老师公”热爱孩子,有教无类。镇上不论谁家孩子上了学,他都主动登门家访。对于校园里的孩子,他更是热情辅导。他的衣兜里总是塞满自制的各类题卡,从小学至初中各年级应有尽有。一有机会,他就从衣兜里拿出资料辅导孩子学习。“考考你”成了他的口头禅。
办公室主任李武汉说,陈老师自制题卡义务辅导学生的举措始于“文革”期间。当时他因出身问题而成了“黑五类”,被剥夺上讲台的权利,降格为敲钟人。为了延续自己的教学梦想,他开始偷偷地自制各类题卡。每当放学后,他就独自一人到镇上转悠,若遇打招呼进屋喝茶者,入得屋来,见着孩子,问明所读年级后,他就会拿出相应的题卡“考考你”。
今年50岁出头的卓俊谋是陈老师众多义子之一,俩人的结缘就源于陈老师的题卡。卓俊谋的父亲是木匠,“文革”时期曾到博美中学修补门窗,他对陈老师“黑五类”的遭遇很是同情,热情邀请他到家吃饭。其时13岁的卓俊谋正在上小学,对陈老师的题卡爱不释手。父亲见他俩投缘,就让儿子认陈老师为义父。卓俊谋长大后从商,事业有成。由于从小受陈老师的教育和影响,富于爱心,经常救助失学儿童。有一位大学生,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卓俊谋负责。他还与深圳华兴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汉超等人到江西省泰各县山区扶贫助学。
几年前,有位在惠州经商的博美林姓老板,专门驱车返乡请陈老师前往辅导孩子。当然,这一次也是免费的。但也足以证明陈老师的威望和货真价实。自制题卡辅导学生这一“业余爱好”,陈老师一直坚持到他生命的终点。哪怕是遇上平反恢复工作后的繁忙;哪怕是到了“船靠岸、车到站”的退休时光;哪怕是到了百病缠身的垂垂暮年。他一直不曾放弃。
一灯、一桌、一床,这是陈老师生前的起居照。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陋室铭》传世,文中流露的情感多少带有诗人的愤世和清高。陈老师不是诗人,也没有文人墨客的兴致,但他用自己的“博美情怀”,写出了富有新时代内涵的“陋室铭”。
对博美这方土地,他的热爱是真挚的,是深沉的。在他五十五载的教学生涯里,除了在邻镇东桥中学和县城龙山中学短暂任教外,他一直在博美中学度过。好像是存在着默契,陈老师即便在博美外地任教,博美中学依然保留着他在学校的住处,而每到休息日陈老师也都赶回博美。人问其故,他答曰:“博美是我的家”。就这样,进城的机会放弃了,调回老家当老师的打算也放弃了。即便退了休,他也未曾动过“老少离家老大回”的念头。知情者说,他其实不乏机会。
家徒四壁,甘于清贫,只因心里藏着梦——他要为学校设立一个教育基金会。
仅靠自己微薄薪水筹集基金会的资金,陈老师心里明白这无疑是精卫填海,况且他还要接济汕头老家他二弟媳一家。二弟和儿子早些年撒手人寰,“一家子只有老、中、幼三个女人”,家境窘迫。也正因如此,他从没有向任何人表露过自己计划设立教育基金会的想法。攒钱途径只有从自己的牙缝里抠,从个人的衣着上省!
陈老师的苦行僧生活,简直令人惊讶。一天只买一次菜,一锅粥管三餐。由于每餐饭只有一个菜,被别人戏称为“1+1”,又因菜大都是萝卜或是咸菜,更被形容为“白+黑”。退休后陈老师痴迷象棋,常出门找人对弈。不管是在校内或是校外,见了他的人都热情邀约他到家吃饭。这使得他很少在自家吃饭——博美人都将他视为自己家庭的一员。这,或许是他愿意坚守的原因之一吧。
几年前,义子卓俊谋送给他一台电视机,成了家里最值钱的摆设。特地从外校赶来的博美第二小学林秀建校长说,陈老师生活俭朴,一件夹克穿了十几年,颇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味道。这件夹克其实不合陈老师身材,超大型,加上他人长得高而瘦,穿上夹克就像一架飞机,被人戏称为“飞机佬”。
其实,对陈老师个人来说,不差钱。
陈老师桃李满天下,学生中不乏高官、富者,逢年过节,前来看望他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一般都会塞给陈老师一些钱。陆丰市原市长林锦佳是陈老师的学生,有一年春节前来拜访老师,有人见过,林市长当时就给过陈老师2000块钱的红包。另外,每年的农历4月15日,历届毕业的学生大多都会返抵母校,给陈老师过生日,他们多多少少都会留些钱给他。
苦行僧的生活,加上情感内敛,陈老师的行为曾引起别人的猜疑。但大家绝对不会想到陈老师会有存款,直到他临终前立遗嘱,要求将自己的14万元存款在学校设立教育基金会时,在场的人都震撼了——陈老师原来竟是“潜伏者”。他不是一直都清贫着么?他不是怕花钱到了病重都不肯住院么?住了院稍微贵点的药品都舍不得用么?……原来,这一切只为他梦想中的教育基金会省钱攒钱!
世界上,又有谁会不被这样的“潜伏者”感动的呢?!
陈老师在遗嘱里还写清楚将自己生前居住的房子无偿退还给学校。房子本属学校自建房,是当年陆丰教育局林春利局长任上特批给他的。按通常做法,陈老师可以转让自己的房子。“裸捐”再次证明他高尚无私的人格。
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灵魂,这是成功写作的法宝。若问陈家扬老师无私大爱的“博美情怀”源泉之所在,知情者会告诉你说:这大概也是他善良正直的本性使然。陈老师出身富户,少年时对周围穷人就多有接济。革命战争年代,他动员父亲捐献400担粮食支援革命。
《南方周末》“1999新年献词”写道:“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一位普通老师的“力量”源自哪里?是博大的胸襟?是美丽的情怀?抑或两者都兼而有之。
2011年1月3日,陈家扬,这位平凡朴素的潮汕汉子,在博美这块他曾经飞扬过青春,追逐过理想和挥洒过汗水的土地上,徐徐降下人生帷幕。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在陈家扬老师的追悼会上,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本镇的、外镇的、经商的、种地的、显贵的、清贫的……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追悼会现场,当学校领导读出陈家扬老师生前立下的遗嘱内容,并宣布学校将遵照陈老师的遗愿设立“博美中学陈家扬教育基金会”时,现场的学生哭了,女士们哭了,男人们的眼里也都噙满着泪水。追悼会后,很多人纷纷主动要求给即将成立的教育基金会捐款。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陈水爱老师至今无法忘记当时“奉命”整理陈老师房间时见到的一幕。当他拉开破旧办公桌的抽屉时,满满的整抽屉纸币,十元的、五十元的、一百元的……每捆扎得紧紧,码得齐齐。有些纸币因为存放时间太久,已经泛黄透出霉味。清点后共计7万元。陈水爱一家与陈老师毗邻而居,陈老师也曾在他家免费搭食多年,一家人根本不知道陈老师存钱的事。
2011年10月1日,“博美中学陈家扬教育基金会”正式挂牌。陈老师生前留下了14万存款(其中7万元现金),外加4万多元师生和外界人士捐款,共有18万多元。目前,基金会已经开始运作。
斯人已去魂魄在,从此他乡是故乡。
离开校园时,夜幕已经降临。华灯初上的镇区一片明亮。灯光驱散黑暗,带给人希望。在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当下,陈家扬老师的精神犹如一盏灯——这光微而不弱,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汕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