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尘世己有二十五年之久,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沥沥在目,每当忆起,总令我难以平静。值此父亲九十五周岁生辰之际,写下一二,以资怀念。
日寇入侵,家境变迁,使我在幼年时就与家人相隔两地。与父亲相处的机会就更少。我在十二岁(1946年)时才认识父母,其时他俩来江苏常熟外婆家看我。自此至l949年又见父亲两次。每次相处也只有几天时间。
相聚虽短,印象极深。父亲给我孩提时代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别可亲,他说话总是兴高彩烈、风趣动人,特别富有感情,这使我很快与他熟悉并不愿再离开他,在他的身上我才感到了骨肉之情。其次是他生活的艰辛,经济十分困难,我两次离他回外婆家时,竟无分文生活费给我带去,相反,外婆见他衣服十分破旧而给他做了两套粗布村衣。第三个印象是他特别忙碌,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外,当时我还不懂他忙些什么。外婆说他是在"穷忙"。以后才理解那个时期他正热衷于发明创造、热衷于办厂办学。在我第二次见到父亲时,他在研制多条纺纱机。他的生活目的并不只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要不然尽可以重操旧业——办一个弹棉机工场,即使是在浙北苏南一带修修弹棉机的话也绝不至于穷极潦倒到那种地步!
1954~1956年问,我在温州高中念书,他从上海回来在二联铁工厂(冶金厂的前身)任董事长。这期间我对父亲才有进一步了解的机会,对父亲的作为也有所理解。他常在晚上或节假日来看我,给我讲他的重年;讲他当裁缝学徒的经历;讲他的人生,讲他当天所做的事情。
父亲在讲他的童年时,从不向我宣染那早年丧父、孤儿寡母的悲惨情调,而是叙说他童年的趣事,当然那只是穷孩子们所能做的事情。他自己会做玩具,有一次为了做一个剐的孩子还没有的玩具,他竟在老师讲课时偷偷地做起来了。说起此事,他还很后海不该不认真读书。由父亲所述的点滴事例中,使我知道父亲在童年时已萌发了创造精神,他既聪明,又有点调皮。
十三岁的父亲就去学裁缝手艺,他也同样有过旧社会学徒所受的遭遇,首先要干家务,倒马桶是他分内之事,把马桶从楼上端到楼下,有一次因力气不够而翻倒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至于裁缝技术,老师并不急于传授给他,可父亲很快看懂了栽剪方法。一次,顾客来问做衣服的用料时,他就抢先回答了实际用料数,并头头是道地告诉人家各部位该用多少料,听得师父目瞪口呆,结果换来一顿臭骂。讲到换骂时,他却哈哈大笑起表,因为从此老师赚不到布头了,在技艺术上,师傅也不能再对他有所保留。事实上他的裁缝技术在以后也有些名气,他独创的龙风盘钮,是当时妇女们流行和所喜爱的服饰。
在他的裁缝生涯中,最能教育人的是对达官不趋炎附势,对贫民能倾囊相助。一般来说,有钱总与有势连系在一起,资本家总是与官家相通,可我的父亲从不去巴结。一次省长驾临瑞安,县长邀请他去参加宴会,当来邀的人踏进前门,他便从后门溜走了。不是他应付不了那样的场面,要知道他还是个酒量不小,谈笑风生的人呢!
对穷苦的人解囊相助,那是很平常的事,但象父亲那样接济穷人的,至今少见。一次父亲去外地收回一笔欠帐,结果途遇一家死了当家人而无法安葬及生活下去,他就把所有的钱全部给了他们,而自己只好沿途讨些茹丝饭充饥。
父亲为办学,几乎搭上了全部财产,小南门毓蒙铁工厂中的4/14的股份,那是我母亲抱了弟弟与他拚命才保留下的,他本来己经为支付学校经费而把那些股份卖了。有钱如此慷慨,无钱时也一样,他脚上的皮鞋破得不象样子,他的学徒给他买了双新的,可他没穿到家就把皮鞋送给联别人了。类似这些事例,实在举不胜举。只要他有的,就有求必给。但父亲对自家人的生活却控制很严,即使在上海办"毓蒙联华会司"的年代,我们的家却安在上海四马路(解放前的路名)的一个亭子间里。
董事长之职,原是为照顾他,让他过些安闲的日子,可他哪里闲得住,他常在车间,为工人减轻劳动强度和安全生产动脑筋。当他见到工人们在刷铁件时那种既费力气、又费时间,所用的刷子又不耐用时,他想出用铁丝扎成刷子来解决以上问题。他为减轻打铁工人的劳动强度,就想到用机动控制铁锤,他要我根据他的设想画一张草图,可当时的我对机械没有一点实际知识,无法理解他的设计意图,没能使他满意,回想起采至今深感遗憾。
有一段时间,他的口袋中装了不少煤渣似的硬质材料,那是他在别处一个小工场的高温炉中炼出来的。他拿出来告诉我哪一种硬度好,哪一种粘结性能优越,我当然还是一窍不通。我只知道他做这些试验的原因是某厂一个工人在砂轮飞溅事故中丧命,他要做一种不易破碎飞溅的砂轮。
1961年的春节,我于军校回温州度假,这是与父亲最后相处的一个机会。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阶段。这期间,有人认为他已经精神失常,其实不然。当时他在回顾他所走过的路,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见到我,就要我一直跟着他;要我记下他的"打油诗"(可惜这些文字在文革时期被销毁了);告诉我对人不能一样看待;他检查了自己的过错……所以他变了。如果他有第二次生命的话,相信会有更大的功绩。
父亲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子孙后代永远学习与素拜的一生。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日
(注:作者李琳娣系温州市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