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欣
一、光荣的历史
我的籍贯是兴城市七里坡村。我至今已身亲六世,见过祖父母,父亲。我现在是四世同堂。我家历史上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可谓光大门楣。我的高祖曾在“翰林苑”就职,名字与职位不详。只是我家的大门曾挂有皇帝赐予的金碧辉煌“翰苑先声”四个大字的牌匾。曾记得是咸丰年间,牌匾有年代,只是小时候不留意不记得了。直到“文大”期间被砸。从那个年代起,我家的府号是“叙德堂”,亦称堂号。本乡本土的乡亲们都不将我家直呼其姓,众人皆称是“叙德堂”。我家的口袋或麻袋都印有“叙德堂”三个大字。家中碾礳齐全,供大家使用,所以人际关系很好。屯中同宗张姓很多可称望族。
我的曾祖父叫张愷林,祖父叫张景荣,都是纨绔子弟,并未进入仕途。祖母崔氏,出自官宦人家,咸丰八年生,二老均有文化。与祖母相处时间较长,晚上躺在炕上教我文化,《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杂志等童蒙读物,当时虽不解其意,长大后就明白了。是个幸福童年。当我到城里念伪国高时,每月有“归省日”,奶奶总是在大门前守望孙子归来,所以我对奶奶的感情也极深。记得有一次回家,从城里买个西瓜,不巧回家前暴雨来临,把护城河的桥头冲断了。自己走到桥头的西头,就掉在水中。水超过腰深,险些把西瓜冲跑,终于拿到家中,虽然身已全湿,但一路吹干,感到很欣慰。
二、乐行善事,既是我家基因,又是我家家风
我父亲叫张肃曾,字张省三,母亲陈氏,生于1881年,父母都生在光绪年间。母亲也是富家出身。每年都要接母亲回娘家,我也随母亲同去,小住一段,与舅父母及表兄弟亲情相聚。
父亲有四个姐姐,父亲是后生,一生总是全家宠爱。姑姑也都是富有者,每年都要回家看奶奶欢聚一堂。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乐行善事。开始屯中没有学校,只有私塾馆。当时我家有房子28间,正房与门房各9间;上房中间一间是祖先堂,内有二层阁楼,上面供有祖先,祖先不只立牌位,还都有龛匣,很是讲究;东西偏房各5间。当时是二层院,院中有门庭,四面通人,两侧还有花墙,隔成里外院。当时哥哥们都在外地经商,房子空着。父亲就答应村政府无偿以房助学,办学校。善门好开不好关。开始只占半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发展扩大,他们采取蚕食政策,整个院子几乎全占了,二道院墙也扒了,他们是扩大了办学范围,可我们自家只剩上房五间和两间偏房子,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才搬走。
我家的后园也是很讲究,房后是一条横通道,丈余宽。通道墙外种植杏树、桃树、枣树,还有香椿树等。园子中间也是一条直通道,将园子一分为二,墙外还有大园地。小园子是菜地,大园子是场地,春耕秋作场院地。园子有井,种有黄花菜、艾蒿、马蔺等,留有自用,充分体现自然经济。还有一棵大白杨,是我家的标志物,三、四十米高,远离家乡五、六里即可见到。园的四周树木环绕,远看环林郁郁葱葱,近看是幸福宅院。父亲为人耿直,从不占他人便宜,就是在家庭破落时期,望子成才,卖地、园墙或抵押贷款,供我念书,从不计较利息高低或价钱多少。只要能当己,从不计较其他,活得有骨气,我们弟兄几人都有父亲的基因,都有孤介之节,都有道德之心,无愧于出自“叙德堂”之家。“叙德堂”的寓意就是以德传家,也是我家的家风,从不干损人利己之事,以利他为道德底线,仗义疏财,豁达大度。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严,方式温柔,从无棍棒教育。
三、子欲孝而亲不在
我的母亲是一位慈善的母亲。到我家之后,先当媳妇,后当老婆婆。据我知,我家未有过婆媳不和或吵架的事情,上下总是彬彬有礼。母亲生我之后,就开始有病,是喉头炎,严重得口内小舌头都烂掉了,都不能发音。所以我立事较早,七、八岁就骑着小驴到邻村接中医大夫,去时我骑,回来他骑。看病之后,我要跟去取药。反之,去时他骑,回来我骑。年岁虽小,但为了给母亲看病,不知累,还要给母亲用秫秸库往嗓子内吹药,初试乌鸦反哺的孝心。所以我上学第一年考个陪榜,名落孙山。因为心中只有母亲,对念书无所用心,张榜后觉得对不起全家对自己的疼爱。第二年开始发愤。学校就是自己院内,早学不迟到,晚上还自习,终于跃居前三名。从此以后,一直在前三名,名列前茅。特别是我11岁母亲去世,更加发奋读书。在考伪国高时,每年全县只招100名,去了城市孩子、邻县的孩子,农村孩子考不上多少。我在14岁那年还真的考上了,周围十里八村只有我一个中榜,家中异常高兴,并且我的成绩还是前五名。在城里念书每年都是前三名。因为都是贷款供我念书,哥兄弟又不计较,自己不念好,对不起家中父老,对不起祖宗的荣耀。
四、永垂不朽的音容常在
我的母亲、祖母和姐姐三位女人,对我恩重如山,是我所爱所敬和爱我之人。母亲给我生命。祖母是我文化底蕴的启蒙者,谆谆教导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中自有黄金屋……”并告诉长大后要记住“喝凉酒、花官钱,早晚是病”等等做人道理,怎样做人?祖母又是我童蒙读物的传授者,《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她老人家晚上躺在床上传诵的。姐姐用煮得半生不熟的米饭为我嚼成汁,充当母奶使我得以生存。对她们的恩情,我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年节思念之中,总是望空缅怀她们的音容不朽,并致谢意。
五、人生曲折后彰显价值观的光芒
从我有生以来,我家曾发生三次劫难。第一次是在我小时候,伪满洲政权建立不久,他们为了肃清旧文化,曾将我家藏书(都是线装的稀世之宝——古书)万余卷给烧毁了,整整烧一天才熄灭。全家都痛心疾首。第二次是伪满时每家要出劳工和国民党时抓壮丁。我二哥去了三个月劳工,鬼子倒台后,国民党先是抓兵,后来是每家弟兄多的要抽一名去当兵。我家当时二哥和三哥正在年龄线上,没办法只好三哥被抽去当国民党兵,后来逃跑回家,但在“文大”前的“四清”中当成历史问题,工作被撤职,党籍被开除。实际过去审干时都有结论,但旧事重提,当成大事成为被害者。第三次是“文大”前,1965年的“四清”工作队,因为二哥当时是农村大队书记,作为重点运动对象,家庭成分被错改,本人被错斗,并清除出党,说是阶级异己分子,家庭财产被没收,并株连三哥,当时是破家荡产。我在“文大”中,也被株连罢官,游街、蹲牛棚子等。
我们弟兄四人,另有一个姐姐。大哥张凤岗,长期在外经商,没有后代。1960年在北票逝世。嫂子王氏。二哥张凤来,解放战争期间,从事支前,思想比较进步,当地解放后就任战委会主任,继而土改后,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作主任,又作大队书记。“文大”前被错划、错斗。说是土改时漏划,被戴地主帽子、又说是阶级异己分子。粉碎四人帮后被平反恢复为中农和党籍。房子在被错划时给扒了。平反后哥哥觉得柳暗花明,没有计较什么。只考虑着眼于政治,没有着眼于经济,也没有赔偿什么,只是帮建新居。一个普通农民、普通党员,平反后做到如此价值取向,真可谓思想伟大、冰清玉洁、豁达大度,我很为他们骄傲。应该铭记这功德档案。嫂子马氏。三哥张凤阁,1948年解放后参加工作,最后在县粮库工作任书记。也是“四清”期间被二哥错划成分受株连,被撤职、被批斗。“文大”后受到平反,把子女给顶替一名,给本人安排个劳保待遇。嫂子潘氏也是这个期间去世的。大嫂、二嫂在这之前相继去世。2010年,二哥、三哥也相继去世。三位嫂子生前生活都非常简朴,就是农村的粗茶淡饭也是克勤克俭的。
姐姐张凤仙晚年随继子(李德忠在地质部工作)生活在北京三河县,安度晚年,早于两位哥哥也去世了。
我的父亲应该说是有福之人,“文大”前就去世了,幸免于难。
我生于1929年,农历四月初四。在1948年8月参加革命,之前一直是念书。参加革命后,一直是心系群众,从照顾群众利益出发,并努力把工作做好,但在人生旅途中是不平坦的。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有过顺利,也有过坎坷;有光荣,也有过屈辱的时候。特别是在WG中可谓达到人生低谷,但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决心,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度上投入,心境上超脱。心理状态稳定,从未失去信心。“文革”中虽经历游街,罢官,开除党籍,批斗,靠边站等达五年之久。不管怎样的劫难,改变不了自信心。自信自己没有问题;自信理想信念不会变;自信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接近真正共产党人的标准,更接近地气;更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非常淡定,从不茫然,积极乐观,沉着冷静,度过劫难,泰然处之,而不怨天尤人。我的一生担任过县区领导。24岁就在兴城县城关区任区委书记;接着任团县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省委党校的处级教员;35岁来营口纺织厂任党委副书记,后到二纺厂任党委书记。1990年离休按副市级待遇。
历史告诉我们当官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退下来就是普通百姓,要放下架子,淡化荣辱,才能受人尊重。就在离休后也还是为党为民做些工作。帮助社区工作,在社区代理书记,被选为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离休干部归市经委统管,成立离休干部党委,又被选为党委副书记。曾被省授予过老干部先进个人;被市授予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文明市民标兵、市老干部创先争优十佳个人光荣称号。这些年来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少为利想,多为福谋。
我的人生信条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两个纺织厂担任领导时非常注重群众的居住条件的改善。建宿舍,买液化气罐,把自来水引进室内,到二纺厂还为20多名残疾人每人量身定制一台轮椅,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人“四班三倒”的劳动制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为方便职工看病,还建有50个床位职工医院,很受群众拥护。将一个落后企业变成先进企业,把亏损企业变成市交利税八大家族之一。1980年,在选举人大代表时,96%的群众选举我当站前区的人大代表。
六、相濡以沫,同舟共济
我的结发妻子雷秀清是位贤妻良母。生五个子女。本人虽然后期有病,但仍是刚强,从不拖累我的工作。总是自己把孩子照顾好,与邻相处非常和睦,随我先后搬五次家,走五个城市——兴城城内、锦州市里、丹东市内、沈阳和营口地区。不计较居住条件好坏、宽窄、大小、平房还是高楼,无怨无悔。在丹东时家里是集体厨房,但却相处得很好。真可谓贤内助。生前跟我只是受苦,受累,受穷,特别是在1952年以前供给制的时期,生活更是拮据,与我同舟共济。“文革”中我挨斗,她上火,最后得结核性脑膜炎,医治无效,于1969年8月在我正处于人生低谷时离我而去,撒手人寰。每当看到自己的子女有成就时既高兴又深深地怀念她,不能同享天伦之乐。生前我们相敬如宾,是我永不能忘的。愿她在天堂里好好安息。
同年,与我组合家庭的第二任妻子方桂兰是在我“挨斗”尚未“解放”时与我结婚,以她的智慧相信了我的未来,至今携手走过40多年。从当年38岁还年轻时到耄耋之年风雨同舟,是一位可以称得上的好母亲。在人际关系中最难处理的是继母与继子的关系,是婆媳关系。但她对我的子女视如己出,看不出是继母与继子的关系。以其亲和力增加凝聚力,以其对子女的疼爱增加影响力。她对己是节俭的,但对子女从不吝啬。子女孝顺,婆媳融洽。子女们都孝在当下。儿子经常来看并馈赠礼物,包括远在他乡的孙子工作再忙也都在年节回来看老人或以电话保持联系,毕恭毕敬,在心底都有老人的位置,可称为文明和谐的家庭。特别年节全家欢聚于酒店,更是幸福时刻,分享彼此的快乐。
七、幸福的现在,未来的曙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几个子女的聪明才智、天赋都好于我。他们分别毕业于不同高校,有从政的,有从科技的,他们都有职位或职称,从事技术的并有各行业各项工作的资质证书。真可谓往来无白丁。长子张建中是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次子张建才既作基层领导,又是技术干部,他们二人退下来之后,聘请他们再就业的不断。真是家积千金,不如技术在身。三子张建英是市直局级干部;四子张建国既是国家干部又下过海,可谓儒商。女儿张如意既有职称,又在企业做过中层干部,婚后孝敬婆婆,带头出资供养婆婆,并负大头。
他们兄弟们还有时回兴城祖坟给祖先与生母上坟、祭拜。特别是四子张建国每年都去一次祭拜先人和修饰坟墓与填土。
孙子孙女辈五人也都是大学毕业,在事业上初露峥嵘。他们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无愧于张家后代,在工作中都彰显处理政务、商务的才能,前途无量。现在已发展到四世同堂,计31口人,3名曾孙,1名曾孙女,2名外曾孙,1名外曾孙女,其乐融融。重孙子辈是后生可望。毕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儿孙有了出息,对自己的孝顺。
哥哥的后代,受历史原因的影响,都耽误了念书,务农较多,但都奉公守法。只是二哥的孙子到宁波参军后在海军舰艇,在亚丁湾护航中多次立功,现任舰艇动力长,应该说是可喜可贺的。
上述是我有生之年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供加勉,传承和延续。人生在世,不仅要有物质方面的收获,也要有精神方面的收获。不要以为人退了,无需知识积累了,不要短视。求知是人类的本能,爱学习有追求是一种愉悦。从不知到知,从模糊到明白,从知之不多到知道更多,是人生一大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生活的才有滋味。《红楼梦》中有副对联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014年6月1日手写稿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