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先生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鲁洁先生
1930-04-24 ~ 2020-12-25
 
到访:15994  墓地祭奠:10   留言:4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纪念文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22/4/18 15:04:00  浏览:139

                   叶水涛

  鲁洁先生走了,这消息来的太突然。怎么就走了呢?不是说精神还很不错吗,就是行走不太方便。就几天前我问起的,在省班主任工作年会上,齐学红老师告诉我的。怎么就走了呢?感到很难过,也很难接受。一直惦记着要去看看先生的,但终究没有能够成行。先是因为疫情,后听说她身体欠安,说是吐了血,实在不便去打扰。上个月的下旬,在如皋碰到吴康宁老师,他说鲁老师的身体有所恢复了,当时我还感到很欣慰,觉得先生的生命力真强。一直盘算着去看看先生,但又总犹豫着,怕影响她的养病与休息。今天下午5点25分,看到一条微信,是成尚荣所长的,他告诉我:“鲁洁先生走了!万分悲痛!”一位伟大的学者,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样的哀痛实是言语所难表达的。再也不能向她请教,聆听她的教导了。
  鲁洁先生是我最为敬仰的学者,她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学者的人格风范,什么是一个人的道德文章。李吉林老师生前不止一次说过:“鲁洁老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学者,我对鲁老师非常敬畏,她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分量的。”我与鲁洁先生的接触不多,但通过与她的交谈,听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非常真切的感受到,她有着非常深邃的思想,有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的风骨与良知。我无缘成为鲁洁老师的学生,没有系统接受过她的指导,只能从她的著作和文章中走近她,领会她博大精深的思想与智慧。也曾不止一次向鲁洁先生请教,时间跨度先后近20年,承蒙她不厌其烦的亲切指点,当时的情景一幕幕恍如就在眼前,今天还是能呈现得那样的清晰。鲁洁先生跟我说过:“你随时都可以过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事实上去得很少,现在想来感到非常的遗憾。
  最近一期《课程·教材·教法》上,我欣喜地看到有鲁洁先生的文章,题目是《走向有魅力的德育课堂》。先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主导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设计学校德育模式的实验,还举办德育课程教师培训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研究的课程。先生的文章洋溢着喜悦的心情和充沛的激情,“翻开了我人生新的一页,它让我实现了某种返璞归真式的回归。”“当我听到孩子们的呼吸声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心灵跳动的脉搏,能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语言和文字的符号,这时候会变得有血有肉。这些理论观点同样也开始和我自己的生命交融在一起。它们是我自己生理的表达、心灵的呼声,这一切都在重新塑造和改变着我。”如此火热的文字,这样蓬勃的生命,谁会把它跟衰老病危联系到一起呢?我当时读着这篇文章,心里有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支撑这真知灼见的应该是健康和力量。
  “宏观设计再正确,再完善,如果我们的教室没有变化,教师和学生没有变化,学生没有相应的发展,它们都会变成一纸空文。发生在课堂上的变革,可能只会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为解决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细节问题,我们要查阅无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实际的调查,要反复的研讨,要多次的试讲,要不断地修正、完善。”这充满睿智的思想和话语,这鞭辟入里的语言风格,是对当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总结。从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鲁洁先生有着一以贯之的辩证思维,有着高屋建瓴的学术自信与细致入微的研究作风。她的文章不止一次的说到“小事”“实事”“坚持”,决无言不及义的夸夸其谈,更无宏词大话的空洞无物。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是思想的家,文风所折射的是精神的境界。“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高尚人格,在鲁洁先生质朴深刻的文字里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高校年轻的学者”“小学一线的教师”,鲁洁先生对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充分肯定他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一线小学老师,鲁洁先生说:“没有他们的试讲试验,我们任何的实验和设计都不能得到确认,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常常会让我们这些所谓的理论工作者豁然开朗,他们是我们真正的老师。”这样高度的评价、由衷的话语,是一位当代教育学术泰斗的肺腑之言,这种谦虚的精神,这种开阔的心怀,这种对一线普通教师的无比尊重,恰恰显示了鲁洁先生崇高而纯洁的学术品质。
  人与人有着极大的不同。有人来到了这个世界,又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到来,而增添许多的光彩和美好。他们离开了,但播下了精神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发芽,会生长,长成一棵棵在春风中摇曳的大树,也不屈不挠对抗着冰霜和风雪。“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他们的学问、品行和风骨,陶冶着莘莘学子,感染知识者的心灵,也铸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鲁洁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位纯粹的学者。
  鲁洁先生,学问的泰斗,人格的楷模,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转自微信公众号“乌龙潭”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链接
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