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先生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鲁洁先生
1930-04-24 ~ 2020-12-25
 
到访:17392  墓地祭奠:10   留言:4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纪念文章

深切缅怀鲁洁先生
  2022/4/18 14:33:00  浏览:186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德育学科的奠基者和领导者,新世纪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洁先生于2020年12月25日仙逝,享年90岁。

惊悉鲁洁先生仙逝,心情非常悲痛,脑海中不断闪现鲁洁先生的音容笑貌、思想主张。

回想我与鲁先生“相遇”是在1995年她发表的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中,尽管我当时对文章的理解还很粗浅,其深意并不明了。但这篇文章内容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从当时的迷茫中仿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后来,我申请做鲁洁先生的访问学者,于1996年9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第一次见面,先生就询问我的需求,我说要做德育研究,关注情感问题;二是没有住在校园内,来回奔波,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先生听后,给我介绍了朱小蔓先生,让我去听她的课。之后,鲁先生拿出纸,写上她的博士生电话,让我找她,住进她的宿舍。访学结束时,我跟鲁先生表达想考博士,她说:“我已经不招了,你就去考朱小蔓的吧。”得到先生的肯定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一年的访学时间虽然很快过去了,但先生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她对我的访学报告的指导,让我仿佛从“迷宫”中走出,从现实的迷茫中“升腾”出来,看到了方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思考问题的视角与方式。在后来的博士生课上,鲁洁先生给出的思考议题、课上的指导方式、开出的读书单等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的学术之路,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学之路。

鲁洁先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影响与贡献,朱小蔓先生在《跟随鲁洁先生学习道德教育哲学》中做了概述,这篇文章也成为了我给博士生、硕士生上德育原理课的第一篇必读文章。鲁洁先生是以“道德”之眼看教育,她提出亲人的德育、有魅力的德育、生活德育等思想观点,成为我从事德育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南,也是我的学生们学习德育,感受德育,践行德育的重要指南。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先生,我的部分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怀念之情,也以此来表达我们的心愿。

                 ——刘慧

            
                 学生缅怀

◎李春光:
深切缅怀当代著名教育家鲁洁先生。本人曾用心读过先生的《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等文章,深受先生的“人学”思想的影响。先生的思想惠泽吾辈,教理长存。基于此,以下为先生的思想对本人思考教育问题的几点启示:

一是什么是道德?鲁洁先生指出:关于道德的本质。我们在搞德育课程的时候,反复明确一个观点,即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而是为了人的生活,使人活得更好。什么叫好?就是活得更像一个人。

二是道德为什么存在?鲁洁先生提到:道德为什么存在,就是使得人能够实现和生成人的本质,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实现人之为人。使人内心感受到,成为一个人是自己值得追寻的目的,做成一个人是十分崇高和有尊严的事。

三是如何成为一个人?鲁洁先生认为:人在生活中生成,而生活则是由人作为主体建构起来的。人怎样建构他的生活,他就成为怎样的人。德育引导的根本宗旨是在把人培养成自觉的生活建构者。道德学习要使人学会的其中之一是反思生活。生活的“反思”是将人原有的生活、生活经验置于一种被“探问”的位置和状态之中。它要探问的主题是:“现在的生活还有可能使它变得更好吗?”这种探问基于人和生活的本性,人总是对于现存的生活存有某种不满与不足,总是在向往着一种更好的生活。通过探问与反思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作为反思主体的每个自我也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他在新的生活意义中发现了新的自我。


◎吕尚睿:
我与鲁洁先生“结缘”是在朱小蔓先生撰写的《跟随鲁洁先生学习道德教育哲学》一文中。常言道“文如其人”。先生严谨治学以及对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和生活德育的建构,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此外,我也感动于鲁洁先生与朱小蔓先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缘。因学术而结缘,也因学术而生命惺惺相惜。教育界失去两位先生,此乃教育之殇!惟愿先生一路走好!


◎宋彩琴:
鲁洁先生的“超越论教育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教育学术界的思想,而且也深深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记得我在给师范生讲授《教育学》中 “教育的享用功能”这一节内容时,鲁洁先生提出的:“人的本质既在其现存中,又在其超越现存中”、“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使他成为真正的人”等思想给了一个教育学教师对“人之发展”具有无数可能性的无限遐想;“激活”了我充满人性关怀地讲解“教育享用功能”的教育情怀和灵感;“唤醒”了师范生从关注外在教育要求走进关照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身发展诉求。而当我的学生站在中小学讲台上用融入他们血液中的教育理念与情怀践行自己的事业时、当一个个中小学生丰满而和谐的生命样态有所展露时,我想,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教育过程。想必,这种正向的“教育连锁反应”一定是满怀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的鲁洁先生所希望看见的。这也正是鲁洁先生在二十一世纪之交、在年逾甲子之后,其学术思想从“德育的本质”转向“教育的本质”的深刻本意所在。

今天,忽闻先生已驾鹤西去,作为一个鲁洁先生深邃教育哲学思想的受益者、传播者,我深深感知到,先生的离去,不仅仅是教育学界的重大损失,更是人类社会的重大损失。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鲁洁先生为人类社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必将演绎出“人之有限生命”可以转化为“无限生命”的美好愿景。这正如政治哲学家阿伦特所说,精神财富的“持存性比其他事物的持存性更高级,它可以跨越时代而达至永恒”……


◎周文阔:
鲁洁先生是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一生光明磊落,治学严谨,她的逝世是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鲁洁先生和她的学生共筑了一个美梦,就是要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使得我们的未来一代充分享受更好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梦想,让她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和前景,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和意义,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

很多人对道德教育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道德就是一种具体的规范,道德教育是对人的限制,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甚至包括一部分老师也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告诉学生一些做人的基本要求,在什么事情上应该怎么去做,而不能那样去做,把道德教育等同于行为的衡量标准。鲁洁先生对道德的理解通俗易懂,他认为道德中的“道”其实就是做人之道,“德”是人走在这个“道”上所需要具备的品性。道德的存在,就是使人能够实现和生成人的本质,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实现人之为人。实际上,道德的功能是发展人和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和束缚人。从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其行为和言论无不受它的影响。

鲁洁先生对小学德育的教材和教学也非常关注,她指出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是分割式的,没有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问题。她认为品德课的教学跟事实和知识的学习不同,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自身生活的基础上去体验生活,形成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现。要想让教学真正从“三中心”走出来,教师更多的功夫要花在如何了解学生上面。

鲁洁先生曾说过:“因为有共同的梦,我们并不孤独。”鲁洁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但是她的思想一直与我们同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孤独,当应砥砺前行,为了让我们未来一代充分享受更好的人生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冯梦雨:
在圣婴诞辰之日,先生驾鹤西去。先生至真至善至美的赤子之心,终归于大化,留下凡间对您的无尽哀思追忆!虽与您素未谋面,但是海外求学的几年,您的思想就像温暖光辉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给我力量和信心,在儿童德育的路上一往无前。作为晚辈,耕耘在同一片热土上儿童心灵的花园,您的道德文章,是永恒的典范。追随着您的脚步,继续走下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德馨,万古流芳!


◎刘映:
从事教育工作越久,越感受德育的重要性,感受到“德才兼备”中德字永远在第一位。关于如何做好德育,鲁洁先生说德育不能外在化和知识化,而要去建构生活,行走在意义世界。先生的真知灼见振聋发聩,对晚辈研究儿童叙事与故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人是叙事性存在,通过叙事塑造自我,叙事德育也正是为了避免外在化和知识化,为了在生活世界里建构道德体验与意义。再次哀悼先生仙逝,晚辈当秉承先生学说,继续往前探索。


◎王丽:
鲁洁先生是先生的先生,最初走近先生是读到朱小蔓先生谈到她老师的德育理论贡献时说到先生“建构的是有“人”的和“为人”的德育,是以人的生活为坚实基础的德育”。初读先生的文章,学习先生“以人的立场为教育的立场”,强调以生活中的人为教育的出发点,以承载生命的个体存在和具有自主性的“现实的人”为教育的基点,以“使人生成为人”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的教育思想。再读先生的文章,读到先生对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人之自我建构性本质的揭示,逐步品味朱先生的评价“先生对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德育理论有着重大的、特殊的贡献!”。鲁先生虽已仙逝,但先生留下的教育学的丰富遗产却是我辈青年孜孜以求的精神食粮和不断进步的思想源泉!鲁洁先生千古!


◎李贺:
先生千古,沉痛悼念!从研究生选择了德育方向开始,拜读了很多鲁洁先生的作品,鲁先生的每一个德育观点都会让我们深入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去探索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把人、道德、课程贯通建构,生命道德、生活德育,先生让中国德育回归到最有真实、最有效、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正如先生所言“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又导人为何而生存的教育。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的目的,也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与外部世界期待相符的外在目的;另一种也是更为重要的则是无限的目的,超出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之内的目的,指向的是人自己,是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意义建构。”教育需要用心,追求生命意义上的享受,吾辈们将继续传承教育的知识、情感、生命与智慧,先生的精神永在,是每一位教育者、教师的指路明灯!


◎韩廷斌:
致敬鲁洁先生!千古!您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暮年致力于儿童德育研究。在小学德育课程,教材建设上倾心付出。您热爱儿童,从儿童出发,提出要看儿童所做,想儿童所想,一切为了儿童!您的思想和做人态度将激励我们今后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德育理论,践行德育实践,我们会铭记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


◎王珊:
虽然没有见过先生,但从先生的书籍与文章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先生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谢您为中国教育和道德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沉痛悼念鲁洁先生,愿先生安息!


◎王欢:
您曾经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梦,一个几代人共有的梦,我们一定会为美梦成为现实而不懈的努力,一定能为中国的教育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王珂:
读研短短三个月,已听闻两位先生去世的消息,内心久久不安。记得前段时间还在班上还在一起学习《跟着鲁洁先生学习道德教育》这篇文章,感受到了先生内心的温柔和学术的严谨。鲁洁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者、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持续领跑者。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先生的精神永在,愿吾辈人能继承鲁洁老师的教育情怀,愿先生安息,一路走好。


◎杨梅:
拜读朱小蔓先生的《跟随鲁洁先生学习道德教育哲学》,当时作为小组代表汇报,深深感悟鲁洁先生有“人”的和“为人”的德育都是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从根本上是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先生是一位怀有悲天悯人胸怀的大教育家、一位坚守信念的仁人、一位严谨治学的智者。惊闻先生仙逝,内心万分沉痛!先生是中国德育的思想灵魂、精神领袖。作为德育学习的晚辈,先生遗志将激励吾辈继续前行。


◎袁婷:
鲁洁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她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虽然没有见过先生本人,但是可以从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中感受先生内心的温柔、治学的严谨和深邃的思想。先生的精神是指引我们奋斗的明灯,先生的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先生的学识让我们受益终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仵慧敏:
上个月,在学习新中国德育的历史时,我曾在网上找到鲁洁老师的讲话稿《我所做的只是在成就自己的灵魂》。当时已是深夜,我看到中间已经忍不住热泪盈眶,后来边擦眼泪边把文章看完的。虽然没有当面见到过鲁洁先生,但是通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先生就在眼前。先生为人是如此的谦虚,为学是如此的坚持,为师是如此的爱生。先生一生都在坚守本心,上下求索,在成就自己灵魂的同时,也用灵魂点亮了新中国的教育。这应该就是一种真正的伟大吧……


◎管彤:
今日听闻朱小蔓先生仙逝,内心深感悲痛。此前阅读鲁洁先生的文章,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先生治学严谨、学养精深。

鲁洁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鲁洁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作为后辈,我们将始终记得鲁洁先生曾说的:“教育不仅需要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对人的生命真切的关怀和无穷的挚爱。”我们也必将以鲁洁先生为楷模,用心传承先生的教育理念。

                          转自微信公众号“悦享生命”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链接
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