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先生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鲁洁先生
1930-04-24 ~ 2020-12-25
 
到访:16059  墓地祭奠:10   留言:4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纪念文章

缅怀敬爱的母亲鲁洁先生
  2022/4/18 11:05:00  浏览:104

                   吕丽艳
  
  2020真是悲伤的一年!从年初开始,一场新冠肺炎就开始席卷全球,让这个世界至今还蒙在层层灰暗当中,徒添了许多的悲情。岁末年终,正当我们要打起精神迎接2021年转圜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我敬爱的恩师鲁洁先生驾鹤西去!几乎好几天都夜不能寐,与先生相处的一幕幕不断地浮现眼前。先生于我,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她更像是我的母亲。
  2005年,我当时博士刚刚毕业,虽然有几个工作机会,但是内心仍然觉得有许多思想上的问题没有生根,对于人生的志业还没有笃定,正处于极其彷徨的时刻。最后说不清带着怎样的一种追寻向南师大递交了做先生博士后的申请,要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使那颗惴惴不安的心安定下来。我递交申请的时候是5月份,已经过了申请的时限,心里也很没有底。但先生仍然破例给了我机会,并很快召集了教科院的博士生导师们对我进行面试。第一次见到先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教科院三楼的荣誉院长办公室里。那天先生一见面就亲切地问我旅途是否顺利,暂住在哪里。一阵寒暄过后,我的紧张一扫而空。接下来的面试非常顺利,先生对于我博士后期间打算研究的“基督教爱观于道德教育的启示”给予了很多的鼓励。从那个时候起,先生于我在关系上就已经胜过师生、更似亲人了。
  自从2005年来到南师跟随先生,这么多年来不仅仅是我个人在学术中聆听了先生的教诲,可以说我们一家都常常沐浴在先生关怀的春风里。我的父亲常常提起,他在南京的时候,几乎每一年的中秋都会收到先生送来的月饼,他常说,没想到到了七八十岁还能有这么一个人像长者一样关怀他。我的母亲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走起路来总是步履匆匆,但是每一次在校园里遇见先生总是会被拉下来,家常里短的聊上半天。有的时候我撞上这样的场景,总喜欢一个人躲在一边,远远地看着两位老人亲如姐妹一般地拉家常。那时,我真觉得她们都是我的母亲。
  2007年我出站后留在德育所工作,同年也和爱人一同走进了婚姻。当先生听说我的爱人在哲学上有所钻研之后,就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和所里商量,将他招到所里帮助编辑《道德教育评论》学刊。那时我们正在外地,接到先生的电话很是惊讶。我爱人至今还记得,匆匆赶回南京之后,他到办公室的第二天,先生就让人送来他编辑人生中的第一份稿件。先生刚刚搬到仙林的时候,有一次在办公室遇到我爱人,先生热情地邀请他常到家中坐坐,并且立即拿起旁边的一份报纸,写下了她的详细住址。
  在我和我家人的生活中,先生带来的这样温馨的回忆虽然点点滴滴,但已经汇成了亲情的大海。如今即便走在家中,也处处可见先生的影子。刚刚搬家到仙林,先生送来的蚕丝被已经温暖了我们十几个冬夏,其它的如浴巾、茶杯、孩子的玩具、爱人穿了近十年的丝绸睡衣、写字台、先生赠送的几乎一书架的藏书,可以说先生的关怀已经倾注到了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驻足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寸之间。
  来美国访学之前是在医院与恩师道别的,那时她因跌倒住院手术,我带着不舍和牵挂来到大洋彼岸。但恩师的关爱却跨越千山万水,她时常发微信关心我的生活,特别是得知因着疫情不得不延期回国之后,她告诉我若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她一定会全力去做,我听后心里真是满满的感动。访学期间,经常梦见和她一起开会或去学校调研,醒来就盼着很快可以回去见到她,就像漂泊远游的孩子渴望回到慈母身边一样。
  时间和记忆是留住亲情的烙印。如今先生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是她带来的这份母亲一样的亲情却要一直留在我们一家人的生命和生活之中,并且浓烈得永远都无法消弭……

跋:
随园风物 阆苑琼台 想瞻懿范空有影
先生粲论 锋发韵流 欲沐时雨杳无声

              学生:吕丽艳敬挽


附:给先生九十岁生日的贺信

按:2020年是极其灰暗的一年。当全人类都在经历着一场瘟疫的灾难时,我们这群鲁门学人还要经历一场心灵的灾难!当先生去世的噩耗第一时间传来的时候,我真的不敢相信,几天前还发信息关心我的恩师已驾鹤西去……去年先生九十岁生日的时候,冯老师让我代表所里给老人写一封信,表达我们德育所学人共同的心声:老师,我们爱您!现在虽然先生已经仙逝,但我还是要发自内心地呼喊,我相信也是德育所这个大家庭共同的呼喊: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随园心性 鲁门风骨
            ——德育所学人致敬爱的鲁老师

敬爱的鲁老师:
  寒来暑往,冬去春回,尽管这个春天来得有点特别,但美丽的随园依然冒出了第一朵粉色的蔷薇,一片片草坪也渐渐由鹅黄变得葱绿。虽然少了往常这个季节熙熙攘攘的访客,朝气蓬勃的学子,但是漫步在静谧的随园,更能用心来聆听回忆的笙箫。山阴路的霭霭晨雾中,穿过清晨各种充满生机的声音,您清瞿的身影走向这个美丽的校园;在洒着金色霞晖的大草坪上,您俯下身来,与正在游乐的孩童热情攀谈;在暖意绵绵的春风里,您和我们这些学生走在电教楼前的马路上、西山的坡道上论古今文章……这些暖人的场景,在这个春天都是这样的栩栩如生,是我们在这个异常的校园中点燃生机的记忆之钥。不但在这个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有满满的故事,就是在生活中,您送来的羽绒被也已经暖了十几个寒冬,您馈赠的丝巾还在衣柜中密敛,您只言片语的鼓励和关切还夹在信封里珍藏……当年的点滴岁月如今已然流芳;就是我们的儿女、家人,也都常常因受到您的关爱而暖怀于心。您既是激发我们智慧的恩师,亦是关怀我们生活的慈母!
  这几天,田南楼开始断断续续地有人出入了,七楼德育所的房间也传出了打字或翻书的声音。橱窗里还是陈列着您、班老师以及朱小蔓老师、金生鈜老师等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成果。办公室里,孙彩平老师正在打包分发刚刚出版的《怎样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样书。看着样书目录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名字,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与您一同到小学课堂中听课,并和一线教师座谈的场景。用您的话说,我们这是跟着您一同向小学品德课最大的权威——儿童请教!今天德育所仍然恪守您所奠定的这一传统,我们不仅仅在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上发表理论成果,我们还和小学德育一线教师一起打磨课程、总结经验,并分享成果。高德胜老师常说一到听课学校,我们这些青壮年都要跟您这位老人家拼体力了!有的时候特别是到下午,我们都已经疲累不堪,但您仍然精神矍铄地和孩子们攀谈,和教师们讨论。您的这份对儿童的挚爱,对教育的深情,如今已化作了我们德育所的一种学术品质,并且成为我们和许多教研员、品德教师共同的情怀。
  尽管这个春天的田南楼人烟稀少,德育所的楼层也有些寂静,但如朱小蔓老师所说,在您的带领下,这里走出了中国最大的专攻德育的博士群体。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门人,如今已经带着他们身上特有的随园心性和鲁门风骨,撑起了中国德育的一片天地。不但如此,即便很多港澳台甚至外国学者,都津津乐道和您的交往点滴,以及从您身上所看到的智慧和担当。这种智慧就像您在香港教育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致辞中引用的一段祷词所说的:求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忍耐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最后赐我智慧来区分这二者。当时坐在下面和您一同获颁学位的范梅南博士听了都为之动容。的确,这种智慧既饱含了教育者的情怀,亦彰显了一代教育学人的风骨。再过些时日,田南楼和德育所又会恢复人来人往,更多的年轻学子会走进来,又会走出去,您身上的这种智慧和担当也会随着他们被带到华夏大地,带进这个不寻常的时代。
  我们有的有幸直接在您门下得沐时雨春风,有的间接受教于您的教材和专著,我们又相遇随园,聚在您的麾下组成德育所这个大家庭。如今我们的学生也大都成为了老师,甚至老师的老师,但我们要对您说:我们最享受的还是做您的学生,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请听我们发自内心的话: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2020年4月 随园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链接
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