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母亲,模样长得俊,附近几个村庄的人们都知道。加之她在当时的东文完小毕了业有文化,所以回村后做过幼儿园的老师,后来还做过公社里的电话员。结婚后,母亲便随父亲到了临猗县,父亲卖白灰,母亲进了棉加厂做工,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后,父母回乡务农。父亲因当过兵,心眼活,常出外搞些名堂,不多在乡下待。我参加工作后,父亲大多时候都随我打点零工。母亲则一直坚守着贫穷的家,是我们全家人的主心骨,大家有事都习惯和她商量着办。
中年时期的母亲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母亲里里外外是一把手,她很会做庄稼活,也非常热爱做农活。她总是用心地学习,仔细地琢磨,所以一般的农活难不住她,并且都做的有声有色,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和认可。
母亲生性善良,乐于助人。邻居家孩子多、饭量大,农业社分得口粮不够吃,每年离庄稼成熟还有几个月,面瓮就会底朝天。家贫,无奈只能买点高粱,做成稀糊拌野菜充饥。看到邻居艰难度日,没多少余粮的母亲,心里不是滋味,总是隔三差五地送些玉米面过去,这个印象一直伴随了我多年。那个年代,逃荒要饭的特别多,尽管自己的日子也异常艰难,每次母亲都会拿出些馒头,送给那些逃荒人,我能感觉到她当时的心情特别的凝重。
母亲非常注重邻里关系。不管谁家,只要有事,不论多忙,必去帮忙。特别是年岁大了以后,农村人讲究办事找全人,有儿有女,夫妻均健在的母亲,便奔走在家家户户的各类红白喜事上,帮忙助兴。老年的母亲讲起这些,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母亲对儿女们的教育和关心一点也不含糊。走正道是母亲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母亲在日常的生活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时刻引导着我们敬业、踏实、有有为,她对子女的关心是独特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是饱含期望的眼神。长大了的孙辈们对她的依恋,最能说明问题。依然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跟着同学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母亲严厉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自此,我明白了母亲走正道的教诲。
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是无私的。儿女们成家后,小弟留在了新院子,大弟分在了老院子,操持的母亲,却没能为自己留下一席之地。轮流住在弟弟们家的母亲老了,却时常念叨着大儿子没能分到家产,常常独自伤心流泪,尽管我在生活的城市也有了房子。后来,大弟盖了新房,父母亲便住了过去。多年后,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我在村里也买了处房子,回家有了自己的地方,同时也稳定了父母老年休闲生活的家园。
母亲对老人是特别孝敬的,对老人的照顾也是尽心尽力的。老人平时的吃、穿及各种生活用品,母亲是非常上心的,她时不时变着法子,满足着老人的需求。特别是老人有了病,守在床边伺候最多的是母亲,脏活累活干的最多的还是母亲。
可能是年轻时多舛的命运,老年后母亲的身体条件较差,腰疼腿疼,大脑也有了梗死,记忆力严重衰退。这样,我便劝父亲别再出外打工,回家陪伴母亲。不成想,一辈子不会务农的父亲,老年返乡后,对务农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这样母亲又再次和父亲一起投入到改造地球的行列,平田整地,栽种经济林木,干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他们还计划着将来,打算着未来。看到老年父母焕发出的激情,我劝他们要多保重身体,劳逸结合,不要疲劳,同时也打心眼里为他们找到了共同兴趣而高兴。
峰回路转,老年母亲的生活,变得那样的充实,那样的美好,那样的令人羡慕。回家小住时,母亲是满足的,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