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官庞泮:直声动天下
庞泮(1450-1516),字原化,号石壁,浙江天台花市人,明代著名谏官。明孝宗赐匾亲书“直声动天下”,500年来激励着天台民众立身处世,报效社会。
庞泮于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得中2甲91名进士,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工科给事中,弘治七年(1494)任刑科都给事中(刑科都谏)。《明史列传》载庞泮“屡迁刑科都给事中”,《天台庞氏宗谱》卷之一《诰敕》有弘治五年(1492)四月初三日“敕工科给事中庞泮”旨,弘治五年五月有“敕刑科都给事中庞泮”旨,令庞泮出京办事或勘察,圣眷优渥。
言官本是劝谏皇帝,补遗拾缺,监察百官,珥笔记旨,甚至抗疏逆鳞的职责所在。庞泮在谏垣十多年间“独伸己见,冒死披鳞,如扶善类、沮幸进、斥异薮、恤灾伤、罢玩好、捡束戚里、罪状中官,言人所不敢言”,“前后所疏,慷慨婉切,多得俞允”。庞泮“得天台之气,而有气节”,身为谏官“容色庄严,言词謇谔,同僚识者相视瞩目。”“刑科日下疏状,视诸科特繁。公参、驳,情法皆惬,刑以平允。凡所差遣,随处有声。”庞泮以他的为朝廷为百姓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勇敢地与皇帝外戚张皇后家、周太皇太后家作斗争,直斥皇帝的政策缺失,凡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犯有祸国殃民之事且照劾不误。庞泮尽管一下诏狱(锦衣卫监狱)两次罚俸,但仍不改其初心。“幸遇孝宗仁明,奏多报可;即有未合,亦不过诏狱一旨,寻即开释”,“其间虽时有抵悟,赖圣天子优容,与公诚悃无他,终不深治也。”否则,“臣虽获忠烈之名,而百官闭口结舌,国事遂不可问矣。”庞泮留下的奏疏、诗文不少,然年久散佚,又遭明末兵火,留传于世的只有《谏垣稿》17篇及少数诗文资料。清代齐召南高度评价庞泮:“呜呼!忠谠如公,真古之遗直欤!观凤一毛,即知五色皆备;然则观十七篇,可以知公全稿,又可以悟孝宗之能容受直言,公于其时即鸣阳之一凤也。”
庞泮多才多艺,当时人称“魏征第二”。弘治二年(1489)督修卢沟桥,至今深受当地民众怀念;弘治九年(1496),在状元谢迁主考的“丙辰会试”中,为“考官,尽心所事,多得人”,“故一时公论,靡不归之”。由于庞泮的硬直得罪了“中贵外戚”,弘治十年吏部两荐庞泮为大理寺丞未果,于弘治十一年(1498)任福建右参政(“公论尽惜,而公欣然愿行”),弘治十五年(1502)升河南右布政使。眼见的重回朝堂有望,奈庞泮禀性依旧,弘治十七年(1504)转广西左布政使,转年致仕“归田乐”,于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十九日病逝于家中。庞泮好友邵宝赞其“君子以公之政于是为大。至于经事庶务,有余力焉,而公归矣。公历任中外二十余年,风采凛凛,多所建白。盖才性敏达坦易,遇事敢为,为之不计利害;与人知有礼法,不知有权势,虽厚善不苟如其所为。”
2016年是庞泮逝世500周年。500多年来,庞泮的“直声动天下”激励着“台郡名臣,磊落辈出”,激励着天台民众具有“台州式的硬气”。皇帝准许天台民居建成五凤楼式样,这是庞泮给家乡带来的福音。庞泮所在的“弘治中兴”时代,亦是中国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启了带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进步思潮。庞泮与时俱进,提出“财者民之心”,在《补缺拾遗疏》中流露出“补有余而损不足”的先见之明与大半个世纪后的张居正“一条鞭法”相似乃尔!今日,我们所重温的庞泮《谏垣稿》,不仅成为新时期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亦成为重视国计民生、治国理政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如今,庞泮故里平桥——作为“台州三桥”之一的古老集镇,被国家财政部列为中心镇建设示范试点,以“直声动天下”为代表的庞泮文化融洽着举世无双的平桥筛网文化、以道教南宗紫阳真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为代表的科技文化等等,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庞学栋整理
201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