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隐杰”梅龚彬(2023年04月27日 团结报团结网)
18271093※※※ 2023/6/14 8:28:00 浏览:126
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各民主党派从中央到地方组织都在组织纪念活动。75年前,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号召代表了爱好和平、追求民主的人民意愿,当即得到包括民革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5月2日,李济深、沈钧儒与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代表欢聚一堂,对“五一口号”进行了热烈广泛的讨论。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谭平山与其他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以及无党派人士共12人,联名致电毛泽东和全国同胞,响应并盛赞中共的号召“适合人民时势之需要,尤符同人等之本旨”。
1948年6月25日,民革正式发表《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明确表示赞同中共中央的建议,号召民革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为新政协之实现、人民代表大会之召开,民主联合政府之成立而共同努力!”这是一份民革早期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民革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正式响应“五一口号”。是谁起草了这份重要的《声明》?背后又有怎样的过程?
民革中央前常务副主席彭清源回忆说,“民革筹建时期,许多重要文件都是梅龚彬同志领导参与起草、参加审定的。”跟随李济深多年的秘书张克明晚年回忆梅龚彬说,“1948年元旦,民革在香港成立,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有重要的文件,都是他亲笔起草的。”梅龚彬本人回忆,“民革积极响应,由我主持起草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发表于6月25日。”
梅龚彬(1901年—1975年),抗战三杰中的“隐杰”。他是湖北黄梅县人,又名逸仙,字电龙,笔名龚彬、笈越,化名张柏生等。1924年加入国民党,次年由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济深先生领导下,梅龚彬参加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梅龚彬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是民革中央早期的代理秘书长、秘书长。他从事革命事业的经历已经有许多党史研究者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在1991年纪念梅龚彬诞辰90周年的座谈会时,有关方面作了客观的高度评价,故旧和家属都作了饱含温度的回忆和发言。今天,再回首看梅公生平和从事民革机关工作,仍然能感受到这位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的先驱,身上所具有的坚定的政治信仰、高超的工作方法、高洁的人品和出众的才华。
一是政治坚定、严守立场。马万祺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澳门工商界的翘楚,历任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20世纪40年代和创立民革的主要领导人都很熟悉,在香港常有接触。他回忆,梅先生作为民革的秘书长,在长期的各项工作中都坚定不移站在国家统一、人民幸福的立场,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以及爱国人士一道,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他在每个关键时刻的言论行动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中央统战部也高度评价他“善于学习全面领会党的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民革实际,很好地贯彻执行。”
二是身先士卒、务实进取。梅公对于民革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为了民革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拓民革工作的局面,作了大量工作。民革筹建期,许多重要文件都是梅龚彬同志起草、审定。梅龚彬自己讲,“由于抗战时期起草过《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纲领》,所以在香港筹建民革时,又被推举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起草的执笔人。起草不能完全按自己的观点写,必须考虑到李济深等人的认识水平和接受程度,最大程度求得当时民革领导集体的共识。”草稿拟就后,送到各处征求意见,冯玉祥将军激赞为“有诸葛武侯文风”。
三是承上启下、善于团结。民革前辈们回忆起梅公,一致公认他“善于团结同志,同各方面人士打成一片,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一道前进”。1941年,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指示,梅龚彬由廖承志单线领导。为了酝酿成立国民党民主派组织,梅龚彬与李章达在国民党民主派诸多领导人之间穿针引线,秉持团结的方针,在香港、韶关、桂林等地穿梭,求得何香凝、柳亚子、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领导人的赞同和意见一致。国民党上层不少人物立场不同,个别人甚至坚持反共,不可能都把他们争取到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中来,但是在一定条件、一定时期内,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作的,比如抗战初期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大会,民革、民联、民促等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统一起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不少都是近代史和民国史上著名人物、军政界高层人士,梅先生为了促进团结,作为秘书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四是淡泊明志、严于律己。梅公数十年如一日,生活上艰苦朴素,从不向组织伸手,不争个人名利地位,不考虑个人得失。民革前辈方少逸先生回忆,梅公一生为革命奔走,在家时间不多,皖南事变后到香港,与几位爱国人士同住,梅公一年都未曾见买过一套新西装,生活用品用的也都是低档货。民革成立时,主任秘书李章达重病在身,梅龚彬代理行使职责。决定有关职务人选名单时梅龚彬总是先人后己,甘当无名英雄,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体现了共产党员宽大的无产阶级胸怀。以国民党“立法委员”的身份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之后首位来祖国大陆访问的“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先生回忆,梅龚彬与其相交10年,从未见梅有疾言厉色,就是朋友们对某人某事嘲笑之时,他也能保持静默,为人敦厚谨慎如此。
五是学养深厚、趣味高雅。梅先生学问广博,不但能背诵鲁迅、郭沫若、田汉的经典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尤为深厚,能把《桃花扇》开场一直背下去。抗战在衡阳时,行李在长沙被烧光,别的同志烦闷无比,他却在念石达开的诗,并用诗中“我志未酬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开慰革命同志。梅公与相交多年的民革同志、学生或朋友谈工作,事情处理完毕后习惯漫谈,大家都深感他内心世界之可爱,境界之高尚。
最后引马万祺先生1992年怀念梅龚彬所填《风入松》:
梅花雨过尚留香,高洁自难忘。真诚敬重如师友,最堪夸道德文章。有幸忘年知己,同舟共济相匡。
世间恩怨怎衡量?人事几沧桑。长江后浪推前浪,看今朝国泰民康。宿愿功成何憾,神州续步弘扬。
作者 _ 吴鲂沪
本期编辑 _ 张翕然
0条评论|0人参与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