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显考梁广兴、显妣李振景之灵位
  查看图片
梁广兴
1922 ~ 1995
  李振景
1927 ~ 2013
 
到访:10054  墓地祭奠:349   留言:56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一个普通老八路的故事—深切怀念梁广兴先生
将今论古  2021/4/21 12:37:00  浏览:193

  梁广兴1922年元月出生于河北省河涧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开始干各种农活,练就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1938年3月,于抗日战争烽火年代参加八路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同贺龙将军领导的120师转战华北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早期军旅生涯
  刚刚加入八路军的梁广兴年仅十六岁,身着肥大的粗布灰军装,手提汉阳造步枪,英勇杀敌,吃苦耐劳,为人忠厚,深得领导和战友们的喜爱。
  抗战初年,敌强我弱,环境极端恶劣,120师的八路军官兵们时常昼伏青纱帐,夜行上百里,小仗天天有,几日一大打,饥餐黑豆粉,渴饮白雪水,过着今日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苦军旅生活。在这抗战最艰难的阶段,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战斗中八路军战士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牺牲。眼看着一群群同乡倒下,一批批新兵入伍,一些人经受不住战争的残酷,悄悄地做了逃兵。可是,梁广兴却从未动摇过;相反,战友们血流成河,更加激励了他保家卫国的决心。
  一天,部队来到华北某地的一个小山庄,接到命令就地宿营,梁广兴所在的班被安排睡在一间堆放草料的大屋子里,紧邻大路,十分便于进出。疲劳一天的他到头便呼呼地睡了过去,一觉醒来发现屋子里竟只有几人,才知道其他人因受不了极度的艰苦与危险,借交通之便悄悄地逃走了。梁广兴也有父母、兄弟姐妹,在那样残酷的战争年代,无法通信来往,自离家起就音讯全无,他何尝不想家?何尝不思念亲人?更何况当时只是个16-17岁的孩子;可他没有走,不知是受什么力量的驱使,这个在今天看来还仅仅是个少年的农民的儿子,毅然找到了连长,要求编入其他班里继续战斗。
  战斗中梁广兴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行军中积极帮助身体虚弱的战友。他那时年纪虽不大,可从小的清苦生活和不息劳作,给他了一幅高大而坚实的身躯,使得他能够在长途行军中经常帮助机枪手,肩扛全营的唯一一挺重机枪。每到宿营地,他便积极替老乡挑水,清扫院子,寻找麦草打地铺。一次,他不小心打碎了老乡的一个陶罐,想起八路军严明的军纪,心中十分难过。尽管老乡再三表示不要紧,他依然坚持连队能从他的干粮中扣除一部分来做赔偿,实际上那时的干粮配额常只能维持饱一顿、饥一顿的状态。
  正是由于他奋发上进,表现优异,参军不足半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迅速成长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八路军战士。

二、负伤前后
  1940年隆冬,梁广兴参军已近三年,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当时八路军急需培养一批干部,此前几个月营里就决定抽调一批优秀战士去后方学习,加强文化知识与军事理论方面的训练,准备提升干部,梁广兴即为其中一员。梁广兴当时在八路军120师715团一营任战士,营长很喜欢这个身材高大、生性腼腆、不畏劳苦、忠厚老实的河北兵,几次催他赶快上路,可是断断续续的战斗耽搁了行期。一天站哨下来,正待他准备明天动身去学习时,上级告诉他有场大战要打,让他打完这一仗再走。后来知道,这实际是1940年冬季晋西北反扫荡战役,就是这一仗改变了梁广兴日后的进程。
  这是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报复性大扫荡,715团接到的任务是,一个营进攻临县,其他两个营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丘上负责狙击由岚县而来的日寇援军,梁广兴就在狙击埋伏中。当时正值十二月份,吕梁山区寒风刺骨,一连几天过去了,大队日军终于出现在了战士们的视线中,随着一声令下,轻重武器交加,两侧夹击,日寇受到重创。不久,敌军从溃乱中清醒过来,重整阵容,利用武器优势,频频向山头发起进攻。又是几天,负责狙击的两个营一次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可是,早该到来的援军却迟迟未到,八路军战士的弹药、干粮都开始吃紧,人员伤亡严重。在此严峻情况下,上级认为该两营官兵已完成了狙击任务,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及时下达了撤退命令。这时,梁广兴所在连只剩下30余人,他英勇射击,掩护战友向后面的山沟撤去。突然,日军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臂,正待他弯腰用左手捡掉下的步枪时,被又一颗子弹射中肋间,前倾倒下,幸亏身旁一位河北籍班长眼快手疾抓住他的后衣领,一口气将他拖至山下。此时,天色已暗,日寇不敢继续追击,茫茫夜色掩护着该连幸存的战士安全地撤走了。
  梁广兴被拖到山沟里后,昏迷不醒,被人用一床棉絮裹着放在了一片门板上。由于八路军战士伤员很多,前线包扎所力不能及,加上天色已晚,房屋有限,又难以将伤员向后方转移,许多伤员就躺在野外。是夜,大雪纷飞,身负重伤的梁广兴,一位英勇抗击日寇的年轻八路军战士,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吕梁山区的雪地里,于昏迷中度过了那寒冷的一夜。所幸的是,不知是谁又在他身上加了一床棉絮,虽然失血很多,身体已十分虚弱,但第二天竟然还活着,没有像其他一些战士那样在冰天雪地中死去。
  再次醒来已是几天以后,他躺在一间简陋的草屋里,剧烈的疼痛使他明白了发生的一切,护士可以每天喂他一点小米粥,但除了用盐水给他擦擦伤口外,并无好的治疗方法。就这样,在持续高烧、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状态中又度过了好多天。生命与死亡在默默地较量着,他终于超越了死亡线,奇迹般地一天天好了起来。一次,在朦胧的睡梦中听见护士和医生对话,才知道医生对他的好转感到诧异,因为他体内还有一颗从肋间射入的子弹。后来他自己可以翻身了,护士才发现他床上有血迹,后背脊椎骨一侧有一个已结痂的弹孔。天下竟有这般奇事,由前胸射入的子弹,竟没有伤着骨头、打中体内的要害,却由后背的骨缝间钻了出去,这位年青的战士、农民的儿子就这样获得了新生。

三、西渡黄河
  随着伤势逐渐好转,梁广兴也被一点点地向后方转移,从前线包扎所到前方医院,再到后方医院,终于要被由山西转向陕北了。当时,陕北是大后方,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梁广兴西渡汹涌澎湃的黄河时,伤势还不是很好,是和其他许多伤员一起躺在渡船上过去的。
  一条小小的渡轮被船老大娴熟地驾驶着,在咆哮奔流的黄河中像一只空中飞翔的燕,载着一船船八路军战士轻盈地驶向西岸。渡船上一个挨一个躺着年青的伤员,向上他们看见的是蓝蓝的天,向四周看见的是黄黄的水。船在波涛中剧烈地颠簸着,一会儿被巨浪腾空掀起好像欲从天上坠下,一会儿陷入滚滚涡流似乎要被黄水吞噬。梁广兴静静地躺在船舷旁,眼看着船夫在与黄水的英勇搏斗中把他们送上对岸,这一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以致近半个世纪后还记忆犹新。当然,他也不曾忘记,躺在身边的一位小战士就在这巨大的颠簸中去世了,是在经历了许多磨难而即将到达胜利彼岸时离去的。也许正是因为梁广兴清楚地记得这些,他才十分珍惜自己的有生之年,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工作、不断奉献。
  跨过黄河古渡,便进入了一片新天地。在解放区里养伤,医疗条件要好很多,加上环境安定,心情舒畅,很快就完全痊愈了。不久,上级派人下来对已痊愈的伤员做重新安置,伤残较重、不易继续留在部队的人员可以领取盘缠由组织协助返回家乡,伤残较轻者则可以重新分配工作。顽强的生命力使梁广兴再一次生龙活虎、健康如初,可是被子弹打断的右臂却无情地残废了,肌肉萎缩,四指无法伸直,整个手掌和小臂向内弯曲,走起路来右臂上好像甩着一条空袖子。由于他要求能继续留在部队,上级看他决心坚定,体格高大,终于同意让他去延安做后勤工作。就这样他去了延安,在陕北一待就是八年多。80年代末躺在病榻上,他还喃喃地对人说:“到延安的铁路修好了,啥时能坐火车去看看该有多好!”

四、在延安的日子
  他被分配到中央卫生部留守处做后勤工作,徐向前将军和夫人常住在那里养病,马海德、柯棣华大夫也常在那里给人看病。他和战友一起,自己种菜、养猪,用马鬃做牙刷,以盐当牙膏,舒心地工作、生活,享受着和平。那时,他还参加了识字扫盲班,慢慢地可以读懂一些小册子了。虽然当时延安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但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天早晚两顿小米干饭,中午一顿稀饭,逢年过节还有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洋面、罐头,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在那段生活里,给他留下的最深记忆是亲眼见到毛主席并与他攀谈。一天,他们几位战士一起在伙房里摘菜、做饭,有说有笑,一位高大的身影在领导的陪同下突然走了进来,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微笑着说:“这里真热闹呀!”他们几个惊呆了,这不是毛主席吗?过去开会听主席讲话总嫌离得太远,今天突然出现在面前,大家却一时不知说啥好了。毛主席和蔼地问他们每天都做什么饭,每人一天伙食是多少,能不能吃饱肚子,他们紧张地一一作答,直到主席微笑着随陪同人员离去他们才如梦初醒,后悔没有说让主席留下来吃饭。
  一个普通战士,和领袖不期而遇,谈论着再普通不过的话题,这是一种少有的温馨场面。遗憾的是,此后他虽然一直期望着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可那只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1968年中苏关系紧张,全国处于战备状态,毛主席准备陆续分批接见全军团级以上干部,当时梁广兴已是正团级,他异常兴奋,接到通知就匆匆上路,在北京住了半个月才被告知接见临时取消。此事成了这位老兵几十年来最遗憾的事情,直到暮年还不时地唠叨着。
  抗战中,宋庆龄医疗队来到延安,带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陕北奇缺的药品,他们紧张地为八路军官兵医伤,梁广兴也得以重新医治那个伤残了的右臂。由于错长在一起的骨头必须打断重接,疼痛难忍,医生给他施用了大剂量麻醉药,谁知竟用药过量,致使他昏迷了四天,险些丧生。虽然再次蒙受痛苦,胳膊也未最终被医好,但他仍然把那看成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因为当时国共合作,来延安访问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举国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谱写了延安最火红的篇章。
  可是,好景不长,日军投降不久,内战阴云弥漫,胡宗南亲率20万大军围剿延安,揭开了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时隔40多年,梁广兴还清楚地记得那十分严峻的形势,当时延安的直接作战人员不足三万,而中央与中直机关的干部及医院、学校、兵工厂等的工作人员却有很大数量,正是彭老总在战前动员大会上那坚定的神情、铿锵的话语给了战士们巨大的信心。在彭总的指挥下,他们这支不足三万人的队伍,在荒瘠的黄土高原上与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的蒋军展开了机智、顽强的拼搏,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佳话。
  夜晚,敌人怕遭袭击,宿营山头,层层布岗,把篝火燃的通明,却不知山脚下他们白天寻找的我军战士正利用夜幕掩护在急行军。有时与敌人相距之近,对方的讲话声甚至清晰在耳。梁广兴手拉驮着医疗器械的马匹,生怕弄出大的声响,这些牲口也似乎颇有灵性,在这特殊关头,表现出异常的驯服,从未辜负过梁广兴平时对它们的辛勤饲养与训练。敌人的围剿在继续,与敌军的周旋也在继续。就这样,白天敌人行进,夜晚我军调动,敌人在明处,我军在暗处。敌军被我军牵着牛鼻子走,我军却完成了撤退、转移以及对相对劣势之敌的包围,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向瓮中捉鳖一般吃掉一股顽敌。著名的青化砭战役,沉重打击了来犯之敌的嚣张气焰,战斗中血流成河,死尸遍野,梁广兴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军械弹药、抢救伤员,紧要时刻直接投入战斗,甚至展开肉搏。几十年后,他经常以此教育子女,告诫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五、宝鸡历险
  在梁广兴眼里,彭老总既是八路军赫赫有名的副总司令,又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延安当时没有足够的棉花,冬天战士们穿着老百姓手工缝制的粗布棉衣,内里絮的是近乎原材料的羊毛。这样的棉衣一旦被雨、雪打湿,就出现一片片类似汗渍的痕迹,甚至带有气味,因为里面的羊毛加工的很粗糙,往往又没有洗干净。彭老总和所有战士一样,冬季就穿着这样的衣服。彭老总有一匹马和一头骡子,马是坐骑,骡子用来驮文件箱、日用品,而警卫员只是步行跟着。相比之下,当时的一些团级干部甚至比他气派,警卫员也骑马相随,来去疾驶而过,后面留下一串尘埃。彭老总朴素的衣着、简单的行装,给梁广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对这位副总司令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经过延安保卫战、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等,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胜利扭转了战局,为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1948年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决定发起西府战役,目标为夺取胡宗南集团的补给基地宝鸡,第1、第2纵队攻占了宝鸡,梁广兴当时做为卫生人员紧随彭德怀的总部。胡宗南组织反扑,调动整编第82师4个步骑团以及第5兵团从两个方向突破了解放军的防守阵地,对宝鸡形成夹击之势,还电请西边的马家军参战,我军为避免被动,两天后即撤出宝鸡向陇东转移。在奋力狙击、摆脱追兵、安全转移的过程中,彭总及其随行人员落在了后面,梁广兴就在其中。不知当时彭总怎么想的,只见他神情严肃,从容地缓缓行进,不时地站在原上高处向宝鸡方向望去,一句话也不说。随行人员急得直冒汗,因为其中许多为机要、卫生、通讯等非战斗人员。有人劝彭总赶快上马,他的脸上连一点反应也没有,还是沉默无语。远处传来砰砰的枪声,追击之敌依稀可辨了。大家万分着急,再次劝彭总上马,此时彭总板着脸终于开腔了:“急啥!他胡宗南吃不了我。”
  看着彭总紧绷着的脸和镇定自若的神情,从他那干脆的话语中梁广兴仿佛看见了日常生活中的彭总。是啊,纵然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他和平时实际是一个样。记得有一次西北野战部队的高级将领们来延安开会,会后王震等与习仲勋副政委开玩笑,说:“你们平时到我们那去,我们拿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好吃的招待你们,今天到你们这来,给我们什么好吃的呀?”习仲勋笑着说,“吃大米饭吧!不过我得问问老总。”说话间彭总走了过来,习仲勋忙问道:“老总,今天吃啥饭啊?”“还用问,小米干饭”彭总严肃地说。那神情和面对胡宗南的追兵完全一样,顿时没人再敢打诨了。当时的情景给梁广兴他们这些在场的工作人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砰砰的枪声告诉人们敌人在步步逼近,尽管十万火急,可没人再敢劝说彭总了。这时,大家能做的就是准备弹药,非战斗人员也都拿起了武器,预备全力狙击敌人,掩护彭总撤走。可就在这时,他们眼前仅隔着一条大沟的敌人却停止了追击,叫嚷着向宝鸡方向退走了。大家觉得非常奇怪,事后梁广兴回忆说,当时天色已晚,敌人可能把这些人当成小股“共军”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身着粗布军装的人中就有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
  随后不久,天黑了下来,前面大部队发现彭总落伍,也都派人来接应,很快就汇合在了一起。此次与彭总一同历险,更加深了梁广兴对彭大将军的敬仰,并且对他今后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六、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1959年,“大跃进”带来的后遗症在全国许多地方已显露出来,以彭德怀为首的一些中央及地方的领导同志开始批评过去的冒进做法,这股潮流波及全国,尤其在军中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当时梁广兴为营级干部,回想起回归故里的所见所闻,凭着自己过去的务农经验,他怎么也无法相信粮食“亩产超万斤”的一些夸大宣传。
  记得全国解放后,他向家乡发出了参军10多年来的第一封信,忐忑不安地等来了家中的回信,以急切的心情一口气读完,才知道日夜思念的母亲还健在,可大家都不相信他还活着,因为从部队回去的人都说他可能阵亡了。他遂萌生了回去看一看的念头,后来终于成真。在家中,母亲乐极生悲,满脸泪痕,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他的脸颊,硬说这是梦而不是真的。在家乡,他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虽比以前好,但仍然很苦,生产水平还很低下。可后来,在报纸上却经常看到粮食生产“放卫星”的消息,他意识到这中间有问题,年轻人的冲动使他情不自禁地讲了许多真话。
  尤其是彭德怀等同志被定性为反党集团之后,他更是无法接受,有关彭总的一幕幕回忆时常浮现在眼前。谁知事态并不仅仅如此,军内随即上下都开始了清查,他也被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勒令停职检查,工资降一级,并被遣往甘南农场劳动锻炼。当时,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住在平凉,他强咽苦水,没有向任何人诉说所发生的一切,只言工作调动,就默默地出发了。直到1978年上级给他平反,听到有关通知大家才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场风波。
  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从平凉到兰州至甘南,一路上所遇见的同事们,不论知情者还是不大知情者,都对他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大家认为他讲的是真话,使得他苦闷的心情得到了缓解。甘南是他曾经参加平叛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很亲切,使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斗中,一切烦恼荡然无存,他与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十分愉快。
  后来,中央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大跃进”犯有左的错误,虽然没有公开澄清,但对一些曾经追随过彭德怀的同志又开始重新启用。当一张任命梁广兴同志为张掖第18野战医院院务处处长的命令传到甘南时,他已顺利度过了全国人民都忍饥挨饿的“困难时期”。真是苍天不负苦心人,他虽然戴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由于敢讲真话,并没有人歧视他,自己种的青稞可以尽饱的吃,几年下来使得他容光焕发。当他精神抖擞地途径兰州去上任时,看着他劳动中锻炼出的结实体魄和黝黑的脸膛,熟悉他的同志们戏谑道:“早知道不挨饿还能当处长,我们也去当那个‘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了!”

七、平凡的老兵
  梁广兴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兵”,他不曾有过一时的惊天动地,却有着一生的奋斗不息,像千百万中华民族的普通一员一样,他身上体现着许多良好的品德,只有纵观他的一生,才能看出他的不平凡,这是由贯穿于他生命历程中许许多多的小事构成的。
  1979年,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担任兰州军区五七造纸厂副厂长的梁广兴,在不到60岁的情况下,提前要求离休,有人劝他说:“文革中多年只干活不长薪,近几年刚刚开始提工资,你怎么早早地就要退下去呢?有职有权总比下去休息强吧!”梁广兴对此不以为然,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让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同志干,老的不下来,年轻的怎能上去?”
  事实上,战争年代他身体损伤的很厉害,体质并不好,几十年来之所以能安好无恙,主要靠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他整日辛劳,长期住在办公室,繁忙的公务使他似乎忘掉了一切,一旦卸任下来,很快就支持不住了。他年前才办了离职手续,年后就住进了医院。从此,他生活在一种静谧的气氛中,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做斗争,默默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5年。
  他始终不忘自己曾经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把离职卸任看成是返璞归真,一生过着简朴、恬淡的生活,终生喜好穿着军装。1985年实行新式军装后,他由此依依不舍地摘下了领章帽徽,但对剩下的旧式绿军装爱惜倍至,小心翼翼地穿到实在不能再穿时,才在逝世前两年不得已制作了一身灰色便装,为此不知听了老伴儿多少唠叨声。中国有过年吃水饺的传统,也可能那是他少年时代乃至延安时期最好的饭,一生遇到高兴的事就嚷着吃饺子,好像除此而外再没有什么好吃的。他经常教育子女要厉行节约,更不能向国家伸手索取,并且以身作则,保持革命晚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梁广兴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成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产党领导下反法西斯的光荣战士,到解放全中国并成长为军队中一名中层干部,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实际上,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向梁广兴这样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他们默默无闻地不懈奉献,人们虽然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却无不感受着他们构成了一个伟大的整体,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他们一生辛劳,犹如一条条涓涓细流,汇入奔腾的江河,穿山越岭,千迴百转,终于夷出了一片平川,最后宁静地注入到了浩瀚的海洋里,融化于大自然。这不正是上百年来千百万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生命历程的真是写照吗?
  让我们向所有这样的平凡人致敬!!!
(战争年代轶事系梁广兴亲属据他生前谈话记录,大事经史料核查,全文据其亲属回忆整理)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