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清高”的父亲二三事
父亲,撒手人寰已十年有余了。
每年在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和源自西方的父亲节之时,总会忆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思念之情倍加浓郁,好多往事犹如大雨过后的山水景色,越发清晰可见了。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清高”之人。
我笃信,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的,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静如水,要么才情像海。
而父亲的“清高”有其特别之处:
他向来喜欢新生事物,酷爱动手尝试,却从不自以为是的一意孤行;
他单纯善良,随和儒雅,始终视他人为友、相助为本,那怕面对一位地位低下的门卫工友,也不会自视高贵的超脱雍容;
他追求“君子之交”,难得求助他人,向来不想麻烦别人,但却非是独立鹤群的孤芳自赏,特别是他从不知晓何谓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然而,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清晰着他为了我的前程而撇开他以往的“清高”去求人帮忙的记忆。
那可是过了50年、过了半个世纪的事了。
1970年的7月20日,我与众多的初、高中年轻学生,拖着沉重的步伐,怀着难以言表的心态,离开了市区生活多年的温馨家中,来到近郊农村,而当时的身份已从一名中学生变成了一名称之为“知识青年”的人,将在农村这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而当我到达原先通知的“知青点”报到时,突然发现这里没有我的名单,不知是当事人的工作疏忽,还是我的名额已被他人“抢”走了,当时作为“知青”的我一下子蒙了,不清楚应该到哪里报到了!
当父亲知晓此事后,多年从政的阅历提示他,必须立刻、马上找到我应该去的地方!于是,之后的三天里,父亲频频往返于市区和农村之间,找市“知青办”的人,找人民公社主管“知青”工作的人,找他认识的人,也去求见他不认识的人,只要能尽快使我的身份安顿下来。他忘掉了“清高”,一心一意到处找人、请人帮忙,而唯一能显示他还有一点“清高”之举的,就是他从不提礼物、送礼品给他求见的、可能于我有助的人们。“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他的诚意打动了他人,或是他为儿子的心切感化了他人,或是他那“清高”的行动让人耳目一新?总之,数日后的我,在父亲和公社里的相关人员陪同下,来到一个本来没有接受“知青”任务的农村大队,真正成为了一名有身份且有人要的“知识青年”!
1972年,年度征兵开始了。
当年,不知有多少知识青年在编织着自己的“当兵之梦”哪!他们期盼着能挤入当兵的队伍,依靠到部队锻炼后再分配到城里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曲线救国”来改变自己的“知青命运”!于是,本来就“粥少僧多”的当兵名额显得如此“奇缺”,成了“一名难求”的“香饽饽”了!
而我,也是其中的做梦者之一!
当我顺利通过了入伍当兵前的体检的时候,当我的一点小小的文艺特长被来带兵的部队领导所青睐而亲口首肯同意接收我入伍的时候,当我收到同学好友为我的入伍赠送各式小礼品的时候,我想,我的“当兵之梦”就要实现了!突然,公社相关人员通知我,由于我的入伍条件不如他人,故,我所在的大队唯一的入伍名额已转由条件更合适的别人了,也就是说,我的美梦破碎了,我无缘进入部队当兵了!
记得当时,我的家人对我能否入伍是持“可有可无”的态度的。但当得知我确实不能入伍当兵的父亲,则马上敏感地意识到,必须将我为何不能入伍的原因弄弄清楚。于是,“清高”的他,又开始了东奔西走而三番五次往返于温州市区和我下乡务农之处,以求爷爷告奶奶的执着终于搞清楚了,是因为在我单纯的“人事档案”里,居然出现了一份由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出具的书面材料,上面写道,我的父亲曾经加入过“三青团”组织(即三民主义青年团,系中国国民党下属的青年组织,简称"三青团"),在当时“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历史背景下,这可是不得了的政治问题了!难怪部队不要我了!
当得知这才是令我不能入伍的真正缘由之后,素以“儒雅得体”待人处事的父亲勃然大怒而失态啦!他几乎是“歇斯底里”般地面对着“能决定我生死存亡”的人们喝道,绝对不能因一份“血口喷人”的所谓“证明材料”影响着一个人的前途,这么大的政治问题一定要彻底核查清楚,必须还我们一个清白!或许是“政治问题无小事”之故,或许是父亲的强硬使人震惊,或许是相关人员感到这个材料太“无聊”了,或许是“良心的正直”告诉人们不能这么行事啊!或许……
总之,相关人员核实了材料中所涉及的事项后,证实父亲是清白无辜的,完全是无中生有的“造谣”,并在父亲的再三坚持之下将这份本就不该出现在我的人事档案里的材料取出予以销毁了。
尽管,我没能参军入伍,但是,鉴于父亲的执着和敏感,终于保全了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中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那显得特别重要的我的政治生命。当1973年国家在工人、农民、士兵中招录大学生时,我才有可能以“政治条件清白的知识青年”参与高考并顺利通过政治审查而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从而,我的人生轨迹由此而出现了新的转机。
或许是他的“清高”和“简单”,或许是他一直没能遇上合适的时机,或许这样的状态就是他个人的向往和追求,总之,父亲工作多年直到退休,依然没得一官半职,依旧是一介书生,然而,他却悠然自得,享受并陶醉在自己的人生世界。
俗话说,“盖棺定论”,在众人与他作最后辞别的现场,有这样一幅挽联:“为人师表助人为乐甘受平淡一生,教儿育女与人为善堪称丰足一世”,这或许是父亲他在人们包括亲友们心目中的定格吧!
父亲已走得好远,好远了。
但,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他那一点点的“清高”,依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家人,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基因效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