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先生是在2014年盛夏,清晰记得,先生担心我不熟悉校园的道路,特意到学校门口接我,我第一次认识了先生,学习先生学术上的研究成果。2016年9月,我从鄂西山区的一所民族院校考入了汪先生的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从此与先生结下了师生情,在此后四年多的时间里,汪先生在学业、生活中给予我莫大的帮助。2020年10月9日下午,突然接到薛老师的电话,听闻汪先生突然去世的噩耗,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连夜启程进京,回想我与先生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先生音容笑貌在脑海中不断盘旋,不禁感慨先生的离开太过突然,作为学生,匆匆送了汪先生最后一程。
我一直想写点文字来悼念我的恩师汪先生,却因为口讷笔拙,迟迟未能动笔,始终未能如愿!一年多了,每当我从深深的怀念中缓过神来,握笔的手不停地颤抖起来,多少个安静的夜晚,先生的音容笑貌一次又一次出现我的脑海中。每当学业上遇到困难时,我都感觉到先生那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目光,始终激励着我前行。而如今,再也见不到鼓励的目光,也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模样。每想到这些,总感觉胸口压的自己喘不过气,总想着先生并没有离开我们,总回忆起先生带给我们的点点滴滴。
汪先生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汪先生从事植物生物化学种子发育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近40载,经历过挫折后的失落,收获过的喜悦,她总是对我们说做学问只有踏实肯学,实事求是,才能做出真正的科学成果和成绩。与汪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深深感受到她无论科学研究,还是教书育人,都是踏实认真,精益求精,绝不允许敷衍了事,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每次我向她汇报阶段实验时,他对每一个数据都要仔细分析和讨论,正是因为汪先生这样务实的工作作风,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要求,使实验室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也记载着汪先生等老一辈教学者的治学态度。
汪先生兢兢业业、勇于探索。学然后知不足,是汪先生常常告诫我们的,这一点在她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我的印象中,汪先生每天很早就会办公室处理各种事务,一直到晚上11点左右才会离开,周末也是如此,开组会也是提前到会。纵观汪先生一生的科研工作,在学术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也体现出汪先生不知疲倦的求知和探索的精神。汪先生长期致力于种子脱水耐性获得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种子老化劣变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其研究成果为林木种质资源长期保存技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汪先生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生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主持编写的《高级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等教材分别获评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林业局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生化课程,现已成为生物学院,林学院等生物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教书育人,勇于探索,汪先生在学术和科研上的成绩骄人,却没有一丝骄傲和自满,依旧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奋斗。
汪先生逆风而行、坚韧不拔。种子生物学研究所需的周期较长,常受到季节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考验着人的耐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汪先生带领科研团队在林木种子脱水耐性和老化机制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除了科研工作外,汪先生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农大和中科院植物所继续深造。我亲身体会最深的是她生病后重返工作岗位的经历。2017年10月汪先生身体出现问题,但她一直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斗争,在并病情好转后又马上进入了实验室,记得2018年6月博士中期答辩时,汪先生仍然坚持参加,答辩后汪先生在身体极为虚弱的情况下,对我的实验结果和下一步的实验进行了指导,那一幕至今难以忘却。我的脑海中也时常出现当时的场景,先生的耐心指导,虚弱的身体,苍白的脸色,都让我心中非常心疼,但他依然以我的论文为重,让我不禁愧疚的同时也心生敬佩。2019年5月,汪先生作为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赴湖南怀化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与汪先生相处的几日里,汪先生的状态看起来还很不错,但是我还是很担心,我临别前专门安排车辆送汪先生去机场,没想到这是我与汪先生生前最后一次见面,到今天我仍然未能完全释怀。汪先生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不畏艰难,这样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持和韧劲让我佩服之至,哪怕身体抱恙,依然坚持工作,坚持学术,先生逆风而行的精神,让人敬仰。
汪先生平易近人、关爱学生。汪先生从教多年,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是毕业后有过短暂的社会工作,是汪先生接纳我走上了学术之路,没有汪先生的指导,我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潜心学习和研究。初到汪先生门下,由于专业有些学科跨度,不是很适应,汪先生很快看了出来,并推荐了几本专业教程和很多专业文献,她说打好学科基础知识是关键,这才使我快速进入了研究状态。我的博士论文大部分是在服务单位完成的,汪先生要求定期向她汇报实验进程和结果,每次汇报后汪先生总是在第一时间给我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即使在她生病期间也是如此。每次汇报后,我心中都是很忐忑,汪先生却总是说“做了不少,挺好”,正是因为汪先生这种不断的鼓励,最终使得我的学业顺利完成,并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汪先生是一部厚重的书,值得我终生研读。汪先生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行。汪先生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着我们。先生严谨治学、醉心科研、逆风而上、平易近人的性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时常觉得先生并未离我们而去,他的精神陪伴着我们,他的学术指导着我们,他的精神鼓励着我们。常忆起第一次与先生相识的场景,四年多时光,历历在目,时常给我带来温暖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