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杜银拴 潘凤彩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杜银拴
1931 ~ 2020
  潘凤彩
1929 ~ 2005
 
到访:9834  墓地祭奠:225   留言:27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想你的二三事
烟雨82  2020/12/3 13:56:00  浏览:155


                               (一)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称呼只是属于她。同一个词语虽也能称呼他人,但到底是意义不同,情感就更不同了。
       “奶”,现代汉语中为三声,即便是两个字重叠,第一个字还是三声,第二字轻声。而我称呼她时,总是发一声的音;而叫同族的其他长辈时,我发的是四声音。
       如今,再不叫这个称呼已有15年。每当想时,我会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念,发出口时,眼睛总会莫名的发酸。专属于她的称呼,我只能深藏。
                                 (二)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可那种归属感却总是淡淡的、不厚实。晚上,带着孩子散步,看着街上的华灯万盏,感觉总是恍惚、不真实。这华灯万盏,终抵不过记忆深处的一灯如豆。
        跟着她长大,我见证了家里的照明工具的变化:从煤油灯到蜡烛再到后来的灯泡。煤油灯极简易:一个废弃的罐头瓶,装满煤油,里面放一个棉线做灯芯,记忆中放置煤油灯的墙被熏风黢黑。后来是蜡烛,我在烛光下看着她劳作,听写她和爷爷叨叨家长里短,灯花多的时候,她会叮嘱爷爷拈掉,爷爷练就了拇指食指快速落灯花却不嫌烫的本事;爷爷不在的时候,她会用剪刀落灯花,屋子会因落了灯花的蜡烛而暗淡许多,但就是这暗淡的灯光也让人温暖。再后来,条件明显好了,有了电灯却也不长停电了,可他们的灯泡始终用最低的15度。
       或许就是他们的节俭吧,跟着她成长的记忆中的暗淡、昏黄却难以抹去。
                                 (三)
        他们是极疼爱我的。
        我出生的八几年,物质还匮乏,可我是喝奶粉长大的。幼儿期我意外被烫,是她悉心照顾,我才得以存活。童年期姑姑们给她带的吃食,多半会进我的肚子。再后来求学住宿,去上学我的零食总是她准备,回来时她会先把好吃的全都摆出来让我吃个够。工作后,她病重,糊涂的时候能认识的人就有我,因中风而失去语言能力的她能嗫嚅说出子女和孙辈生日的就有我的。
        姑姑说,她把我当老生闺女养。现在想起这句话,只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