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凤瑞(1922年?~1969年4月4日),汉族,祖籍河南省孟津县,矿床地质学家、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1956年至1958年任地质部西北地质局锡铁山地质队(639队)总工程师,主持了锡铁山铅锌矿的预查至勘探工作,2008年青海省地矿局表彰建局五十周年十大找矿成果,锡铁山铅锌矿位列第四(《青海国土经略》2008年增刊,第21-22页),当时确认的矿床潜在价值为1815亿元,谢凤瑞被评为第一贡献人。1964年至1966年担任地质部西北地质局陕七队总工程师,领导了金堆城钼矿的补充开发工作,为该矿的运营奠定了基础。目前,金堆城钼矿钼生产经营规模居全球前三位,在国内同行中名列第一。
194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49年至1951年在西北资源勘测处天成铁路工程地质调查队任工程师,完成了“天成铁路工程地质调查队初勘总结报告”、“ 天成铁路(礼县线)天略段工程地质初勘报告”等工作,这期间还对陕西省略阳县西淮坝高家沟老爷山铁矿进行了预查评价。1952年西北资源勘测处扩充为西北资源勘测局,同时成立宁夏小松山铬铁矿队(621队),谢凤瑞奔赴贺兰山区,参与了这项新中国早期针对基性-超基性岩亟需矿产的找矿勘探工作。1955年,西北地质局一声令下,谢凤瑞率领小松山队星夜驰骋柴达木。随后,在此基础上扩建了锡铁山地质队,亦称西北地质局639队,谢凤瑞担任总工程师,一干就是三年。在寒冷的西北腹地,初到便冬季施工,1956年元月就完成了“柴达木小柴旦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简报”,又于1957年2月、1958年3月相继提交“'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勘探报告”中间成果,终于在1958年12月完成了“柴达木锡铁山铅锌矿床最终地质报告”。今天,锡铁山铅锌矿为我国年采选规模最大的独立铅锌矿,声名显赫的西部矿业集团即由此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
1958年底,祁连发现重要铜矿线索,锡铁山地质队也结束了锡铁山铅锌矿的勘探,遂被整建制调往祁连,与那里的百经寺地质队合并,新组建成了祁连山地质队(为青海地质二队的前身),谢凤瑞任总工程师。1959年至1962年,在他的主持下,祁连山地质队先后对香子沟硫铁矿、郭密寺多金属矿、小沙龙铁矿、玉石沟与拉硐等铬铁矿、红沟铜矿、浪力克铜矿、天蓬河砂金矿等进行了详查、勘探工作,初步探明了大批矿产储量。其中红沟铜矿达中型规模,以品位高著称(平均铜品位3.7%),和一些铬铁矿一起,长期被地方开采利用,为地方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谢凤瑞调往陕西,1964年出任西北地质局陕七队总工程师,领命解决金堆城钼矿泥化矿石问题,准确排除了氧化带以下难选冶矿石的存在,加上对矿体西、北边界、南部远景区的控制,新增可利用钼金属储量约一万两千吨,为金堆城钼矿后来的投产运营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80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上,为金堆城钼矿开发做出贡献的单位被授予了“功勋地质队”称号。
1966年至1969年,谢凤瑞在陕西省地质局地矿处担任主任工程师,从技术上主管全省的矿产勘查工作。文革高潮中,由于家庭出身及一些历史问题,他受到了冲击。原以为那些事早已在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就向组织说清楚了,被批一批、斗一斗也就过去了,没想到却受到了关押、审讯、折磨、拷打,甚至牵连到了妻子、孩子。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陕西地质局大院的高音喇叭传出喜讯,曾给囚禁中的他带来一些希望,他不相信国家会这样一直乱下去!可是,仅在大会举行的第4天,即4月4日,他就被迫害致死,沉冤九泉。1978年,中央拨乱反正,省地质部门也对谢凤瑞等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员彻底平反昭雪。欣慰的是,他的业绩早已开花结果、红遍大地,百年盛世正如先生所愿!
纪念谢凤瑞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资料收集小组
(长安大学、陕西省地质矿产局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