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怀念刘若庄先生
  查看图片
刘若庄先生
1925-05-25 ~ 2020-10-08
 
到访:9100  墓地祭奠:67   留言:8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刘若庄先生口述史(七) 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
北京师大化学系58届毕业生  2020/11/14 17:53:00  浏览:177

    “WG”结束后,研究生招生制度也得到了恢复。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要求师资和研究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积极招收研究生。1978年5月22日,教育部批复吉林大学,采纳了唐敖庆教授的建议:为适应实现现代化对于科学人才的迫切需求,由吉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学校合作,在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共同开展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并培养研究生。
  我们学校也开始积极准备招收研究生。据统计,当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6.3万人,经过考试,录取10708人。据我了解,我们学校当年招收了研究生121人,其中理科56人。入学时,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3岁。量子化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高等数学和物理化学,考试科目专业性还是比较强的。参加初试的13位考生中,年龄跨度也有10岁那么多,由此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
  有一次,我的第一批量子化学研究生于建国还回忆了当时报考时的情形:他当时并不了解国内的研究情况,在查阅材料时知道了我,便给我写信咨询考试的事情。他满以为我不会给他回信,但是实际上我收到信的第一时间就给他回了信,还告诉了他考试的参考书目与大致范围。笔试结束后,机缘巧合,于建国到北京培训时遇到了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这位老师恰好与我熟识,又看到于建国对是否有面试机会感到很忐忑,就热心引荐他来了我家。实际上于建国的确在复试的面试名单中,我看到他如此用心,虽然我并没有告诉他初试成绩,但是对他进行了一番鼓舞,并认真指导他如何准备复试。于建国也很争气,他最终在复试的九人中脱颖而出。
  1978年的秋天,量子化学研究室迎来了5个研究生,我至今仍记得他们:中国科学院河南化学所的于建国、黑龙江肇世县地震办公室的金俗谦、宁夏盐池县文教局的苏树军、兰州五机部214所的揭草仙和黑龙江加格达奇区文教科的郑世钧。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给他们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我专门制定了严格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对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学分、学时和顺序都有详尽而科学的规定。其中,量子化学等主干课由我自己主讲,统计力学由傅孝愿主讲,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程序相关的课程则从外系聘请专门的教授主讲。然而,经历了十年“WG”,我们学校与其他高校一样,面临着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的严重缺乏。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我和同事只好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积极与兄弟院校联系,聘请多位知名学者来讲学,这种灵活的授课既极大地促进了量子化学研究室教学科研的进展,也对学生大有裨益。
  很快,这五位同学就用他们漂亮的量子化学成绩单给我一个大大的鼓舞:金俗谦88.2分、郑世钧93.8分、苏树军82.4分、揭草仙91.2分、于建国91.2分。从他们的反馈和表现来看,这五个学生都已经“上了道、入了门”,这让我欣慰。我平时上课比较注重他们专业基础的掌握,我认为这是他们一生可以倚仗的能力。好多年过去了,于建国已经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理论化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了,他还和我感慨当年打下的功底是他之后学习新知识的底气,我听他这样讲,就知道他是真的学进去了,很为他高兴。
  1981年6月,我的这五个学生都顺利毕业了。根据当时量子化学研究室的发展规划和用人需求,于建国和郑世钧就留在了研究室工作,缓解了研究室科研和教学人员紧张的局面。
  郑世钧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两年后,1983年调到河北师范学院(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他不仅担任过副校长,科研成果还被量子化学程序中心收录,据说是该中心收录的第一个来自中国作者的量化程序。
  于建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了将近10年,其间又读了我的博士,后来到美国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9月,他被北京师范大学理论化学创新团队聘为首席科学家。
  揭草仙到兰州大学工作,后来师从美国著名理论化学家M./J./S./Oewar开发大型化学计算程序,以他为主力的大型半经验计算化学程序 AMI和SAM,被世界化学实验室采用,是化学、生物学等领域计算的重要工具之一。
  苏树军到宁夏大学工作,工作两年后赴美留学,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就留在美国工作,1993年受聘于密苏里州立大学化学系,1998年取得终身教授的职位,其间还回师大进行过访学。
  金俗谦本来在青岛参加工作,后来和我商量之后,1982年初回到北京师范大学读了我的博士,他成为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这五个研究生的发展轨迹,他们的专业学习是过硬的,在量子化学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真是令人欣慰。
  当时还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大学的师资严重匮乏,甚至个别课程一个省都没有教师有能力开课。因此,我们还承担着培养高校师资的任务。一开始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计划,各个地方师范院校通过不同的途径派老师来,我们实验室先后接收了十几位老师,解了地方教学的燃眉之急。后来,学校完善了相关的制度,进修教师的工作就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了,其中不乏非常出色的进修教师,比如曾经以影片《邦尼》荣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金像奖的肖永亮(现在已经成为我校教授)早年也曾以进修教师的身份在化学系进修物质结构课程。
  从1984年开始,受教育部委托,我主持了“物质结构助教进修班”,为进修教师补习量子化学相关课程并培养国内访问学者。这个进修班最大的意义就是很多人通过这里对计算量子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这支不断壮大队伍中的重要成员。比如,现在已经成为院士的方维海,就曾经在相应的班级进修过。后来回忆起进修时候的情形,他说当时从头到尾听了我的课。当时我身体不太好,但是一讲起课来就比较忘我。所以方维海就说,当时的内容其实蛮难的,但是刘先生一讲,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也就都听懂了。(全文完。整理/丁万见 张蔚)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