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侯老师———院友杨绍麟追忆侯杰昌先生
管理员 2020/8/9 10:57:00 浏览:380
先前得知先生生病,以为只是小恙,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心中祝福先生早点康复,并无特别担心。但后来听说先生病重,不几日竟传来噩耗:“侯老师走了”,先是吃惊,再是不信,因为脑海里还是那个永远微笑,目光炯炯的长者,那个思维敏捷,功底扎实,知道得永远比我多,理解得永远比我深,那个能从现象到本质自由穿梭,让我在研究中永远不敢懈怠的大师,那个着一袭风衣,高大挺拔行走在珞珈校园的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我的恩师,那定格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如此之美,那是当年武汉大学一道美丽的风景啊!很快大家都在谈论先生离世的消息,才慢慢意识到先生真的就走了,不再回来了,悲痛一阵猛似一阵地袭来,不能自已......
我在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继续读武大的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有幸领略先生学识为人和在科学研究中的始终如一的踏实严谨且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先生有超凡的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把一个深奥难懂的问题用最通俗最直观的表述给你讲述清楚,让你豁然开朗且深刻理解,他在研究中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是一流的。先生在研究中不墨守成规,思维超前,积极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因为有这样一座高山,在课题组无论老师和研究生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就被先生的一个问题给问住了或者跟不上先生的研究思维了。
我在武大读研究生的那些年先生一直是很忙的。有时不忍心打扰他,怕干扰他的工作,但有时也想跟他交流。于是我发现他中午下班回家走在珞珈山坡路上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去问他,也不影响他的工作。他总是很高兴,那暖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语气让我放松,每次也是收获满满。珞珈山本来就很美,在加上那人,那些场景,记忆中的画面就更美了。在研究物理问题中有时会用到数学和计算机,我曾问先生应该对数学和计算机要花多少时间,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他说数学和计算机是很好的工具,对物理问题的研究会很有帮助。这个度就是在这个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不迷失对物理问题本身的洞察力和敏锐度。我觉得他讲的非常有道理,学习和工作中对度的把握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到了我博士阶段, 有了更多的需要去找他讨论研究上的问题,他似乎从没拒绝过,即使在开会也会让助理很快出来告诉我大概要等多少分钟。科学研究是他很钟爱的东西,学生是他想呵护的对象,大家彼此小心地照顾着对方,相处总是放松和愉悦的。有时有什么问题想跟他讨论也会直接打电话到他家。记得有次中午打电话他说刚到家,我可以过去讨论。到他家时他在吃饭,一碗米饭,只一个菜,那种豆腐做的千张,与米饭几乎同一颜色,看不到其他颜色的菜。我说您在吃饭,我等。他说你先说,饭讨论完再吃。一讨论研究中的问题他就兴奋起来,先生兴奋,我也讲得比较自如。接着他讲他的想法,非常有见地。记得他一句话讲到一半,一个电话进来,他起身去后面接,大概二十分钟后回来,我以为他会问我刚才讲到哪里了,非常吃惊的是他居然把后半句接着讲完。先生的记忆和脑力如此之好令人叹服。也许他平时的工作纷繁复杂,每个时间段错落得厉害,他已经把他的大脑训练得跟计算机一样,记忆存储信息提取安排得如此精准无误。讨论完后他接着吃饭,饭都凉了许久,我没有多留,在门口又回头看了一下他,心中真的好心疼先生啊!
和先生讨论研究问题是兴奋的,他检查文章和学位论文会让人比较紧张。他对每一个表述会有一个多层次的思考,他会沿着他的想法就一个表述从表面到深层问好几个问题,一般可能还没等他问完你就露出了想法或理解上的破绽。然后他会给你讲解,告诉你哪些地方要去再想一想,推敲推敲。所以他首先要保证纸面上的表达是准确的,同时要确保你是真的理解正确了和想明白了。这些研究上的习惯我也应用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以及指导学生中,受益匪浅。
先生对青年人的期许是很高的。记得有次随柯亨玉老师去他家拜访,因为不是讨论研究问题,所以话题比较随意轻松,但先生讲的话发人深省。他说你们看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无论在科学研究上,文学上,和其他一些方面初露锋芒或崭露头角时很多都只有二十多岁,三十多岁。这些跟他们在人生早期的个人志向和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年轻人如要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志存高远,积极探索,打破成见,开拓进取,勇于挑大梁,往往在这个年龄阶段就做出很多研究成果,即使还没有做出很大成果,也会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听着我都觉得很惭愧,但也确实对自己的要求又高了许多,也许是自己一直不敢懈怠的原因吧!关于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先生也说一定要多读几本经典著作,不能局限在一个太窄的方向,要多有涉猎,甚至文学的艺术的包括音乐的,最终都会对自己未来的科学研究有益处。在研究方向上,不要太局限在自己原来的方向上,要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在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上也许更能做出许多科学发现和创新。
先生是严谨的,先生是儒雅的,先生是阳光的,我看到的永远是他的笑容,让人感觉温暖和放松,即使他发现你在研究中的不足,他的眼神也是期许的而不是责备的。他影响了一个人,一个课题组,一个系,一个学院,一个大学,一届一届的学生。他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再回来了,但他仍活在我的心中,鼓舞着我,鞭策着我,即使前面有困难,我也不怕,因为他教会了好多有用的东西,终身受用。恩师侯杰昌先生千古!
学生:杨绍麟敬挽
2020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