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高振宗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高振宗
1947-08-03 ~ 2019-03-14
 
到访:48910  墓地祭奠:156   留言:1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求父亲转交:奶奶的回忆
君子  2024/8/17 11:50:00  浏览:60


前几天学习孟子,就想到了孟母三迁,就想到了我奶奶。

奶奶回寿后,要把骨灰安葬在祖坟上,魂归故里,因此葬礼是回老家举行的。老家故居的灵堂、灵棚都是本院的叔伯们和乡亲们布置的,我们回家后,我一眼看到了灵棚上的白色楹联,工对精巧,大有深意。什么词我忘记了,大意是歌颂奶奶的功德,教子有方。横批是“仉节可表”。

我就不理解了,因为我不认识“仉”字。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我就牢牢记在心里,丧事办完后,回家赶紧查阅,才知道,“仉”读作“zhǎng”,是个姓氏,著名的有孟子母亲仉氏。我恍然大悟,乡亲们给予我奶奶极高的评价,一副对联,既褒扬了我奶奶,又称赞了我父亲。

孟子早年丧父,母亲仉氏守节没有改嫁,对他精心教育,管束甚严。在家庭教育方面留下了几个成语小故事。比如,“孟母三迁”,说的是为了找到适宜孟子成长的环境,孟母搬了三次家;“孟子受教”说的是孟子要休妻,母亲批评教育他的故事;“孟母断织”,说的是孟母以织布比喻学习,告诫儿子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孟母杀豚”讲孟母以身作则,对儿子有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都有意义。

以仉氏比喻我奶奶,确实恰当。爷爷英年早逝,留下年仅10岁的小姑和19岁的父亲,奶奶曾对我说过:你爸爸上到高中毕业了,再穷我也供你姑到高中毕业,我不能对不起她。那时候,其他房的爷爷,都一致劝说奶奶别让小姑上学了,奶奶坚持不肯。后来小姑做了人民教师,还成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奶奶庆幸地说:当年要不上学,连这么个工作也做不了。

奶奶出身于大户,家境殷实,上过私塾。青年时挣脱家庭羁绊,参加革命,曾任区妇救会主任,还在冀中银行工作过,是个有见识的女子,自然懂得文化对女孩子的重要。

奶奶羡慕我生在和平年代。她给我讲过,因为她家高墙大院,有一年土匪徐X黑和另一伙土匪相遇了,就在她家南、北房顶上对着开火,一家人颤颤惊惊地紧贴炕墙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子弹“嗖嗖”穿透窗户,在头顶飞过,打在墙上,耳听得鬼哭狼嚎,受伤的、丧命的土匪不断地从梯子上“骨碌骨碌”滚下来。日本子来了后,又烧杀抢掠,“那叫过的什么日子哟,脑袋说不清什么时候就搬了家。”奶奶唏嘘不已,对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格外珍惜。

奶奶和爷爷,飞马并辔,战斗在抗日一线,在我们这一带,享有盛誉,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不知道是哪一年,家中揭不开锅了,奶奶背上父亲去讨饭,很多群众就从家里拿来米面、干粮给奶奶。奶奶亲口和我说,在大段庄讨到一家门前,人出后来发现是当年的一个抗日干部,羞得奶奶想找个地缝钻,那老人啥也没说,回身从屋里拿出几个窝头给了奶奶,送出门外,二人谁也没说话,但奶奶念叨了一辈子。我们村东头的一个吴姓爷爷见我家可怜,给了一斗黑豆,也成了奶奶一生的恩人。

无论怎样的艰难,奶奶总是虔诚地相信,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小日本儿都打跑了,咱还有什么干不成的?困难是暂时的,我就这么想。”说这话时,奶奶眼里亮晶晶的。

爷爷去世后,日子从小康跌入贫困,但奶奶真不含糊,代替爷爷排班论序孝养我太太。太太的模样我记不清了,但那“笃、笃、笃”的拐杖声和奶奶那句“快扶着你太太”依稀在耳边。搁现在,有其他儿女,儿媳断然不会接纳婆婆的。奶奶身上,新女性的精神与传统美德交相辉映。

奶奶的一生很传奇,她不光是一个反封建的勇士,还是站在时代前沿保家卫国的战士。在她的教育下,儿女成才,个个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奶奶看大了孙辈5个孩子,我作为老大,受奶奶影响最大,几年前我曾写过《奶奶,您还好吗》一文来纪念她。

奶奶的葬礼,简朴而隆重。四面八方涌来的乡亲挤满胡同、院子。父亲那时还未退休,县里五大班子都来吊唁,哀悼的人络绎不绝,奶奶身后安享尊荣。现在想来,奶奶虽然命运多舛,但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她是成功的。她的不俗,她的尊崇,是我永远的骄傲。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