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父亲说得比较多的一个词就是“粮食”。对解放前的生活处境父亲常用“饿和怕”来概括,解放后直至于六七十年代,亲朋之间都把赠送粮食为重要的礼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粮食几乎作为副食品了,但父亲常常对粮食的浪费很痛心。
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近,父亲常常看到许多学生,把大量的剩菜剩饭以至于整个整个的馒头扔到了泔水缸里。特别让父亲痛心和不能容忍的是大量的酒席餐桌上的浪费。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人吃一桌酒席的情景。一次会议就餐,有一迟到者欲把剩下的一桌端过两个菜来,服务员不肯。我们这桌的同志就怂恿他,反正是花完钱的不吃白不吃,你就过去吃吧,这位迟来客也只好听人劝了,这桌菜随之而来的归属就可想而知了。其后有一个镜头长期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有一年春节前夕,我随市领导去看望特困职工,看到两个末成年孩子正吃着开水泡的煎饼,连一点下饭的咸菜也没有。孩子说父亲去借钱给他母亲看病,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单位一年多没开工资了。
由于骨子里的农村情结,使我对奢侈浪费有一种本能的痛恶。现在这种风气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婚丧和宴请的场面,互相攀比的奢靡之风仍然十分严重。对此父亲说到两点:一是要从制度上落实,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二是要从餐桌上对子女的教育做起。要让每一个孩子知道: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次侄子把饭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父亲大加赞赏。父亲说这不是单纯的爱惜一粒米,而是体现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如果树立了对粮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餐桌文化,这就是优秀的国风和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