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家庭中都是严父慈母,而在我们家却是严母慈父。一次在家中聊天时弟弟不无玩笑地说,如果可以起诉的话,我们要起诉母亲虐待儿童罪。
缘由皆因我们童年家庭生活异常艰难,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几乎不让我们有一刻的清闲。特别是每天早起拾粪(六七十年代去捡散养的猪狗牛羊的粪便,交给生产队挣些工分)。母亲时常凌晨一点多钟就把我们叫起来,因为起晚了就让别人抢先了,尽管我和弟弟只有十一二岁。刚开始是跟着哥哥姐姐一起行动,后来我们就单独作战了。特别是到了冬天,北方真冷啊!我们的御寒装备也只有单薄的棉衣,就连口罩、手套都没有,更谈不上围脖了。母亲做事是一个非常严苛认真的人,每次都有任务指标,并且有布置有检查。(我常常想如果那时母亲有条件读书,一定会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企业管理家。)为了完成任务,我们总是想方设法。一次深夜与邻家“凤进”大哥,策划了一起去生产队偷粪事件,结果凤进哥不小心滑进了粪坑里,把姐姐也带了进去,粪坑的臭水沐湿了一一一他们的棉裤,害得他们好几天都没棉裤穿。 只要我们每次回老家见到凤进哥,都会快乐的回忆起这段往事。
是啊,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真的是太贫穷了,就连最脏臭的粪类都视为宝贝。想想也的确是呀,有的小孩冬天里放牛,会把脚插到热牛粪里取暖,我们小时候冬天常常到牛棚里取暖,闻着牛粪的味道感觉是那么好。
回想这些生活经历和情感收获,大都是母亲给予的。母亲不识字,不会教给我们书本知识,但是给予了我们最重要的本领,生活和生存之道!圣经上说,“吃苦了苦,大爱无声”。年少吃苦就等于年老享福,母亲的“虐待”,造福了后代!这也可能是母亲未曾想到的。
造物主总是那么平衡,有严母就会有慈父。在我的童年时期,父爱是我最渴望的精神营养。对父亲的感情来自两方面。一是母亲对父亲的塑造。那时候我们全家都是非农业人口,住在县公安局的家属院里。1965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家属子女全都回到了农村。母亲会常常和我们一起回忆起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这让我们很后悔回来,但母亲又总是在给我们希望。母亲常对我们说,你父亲说了你们几个谁好好学习,努力上进,父亲就会先给谁在城里找个工作。母亲的这番话一方面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一方面也让我对父亲更加崇拜 。
二是 在城里工作的父亲每隔一两个月回家一次,那是我感到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每次父亲回家总要带些好吃的,无非是馒头烧饼之类的。但那时也足以让我拿出去向小朋友炫耀的了。再就是父亲每次回家都会给我们洗澡和理发,並亲切的指挥我们打扫院子。我们一边干活父亲一边鼓励并倒好了茶水,准备好了洗澡洗脸的水。现在回想,那时每次干活都不觉累,都觉得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后,幸福快乐的事情就是与父亲一起沟通交流。父亲能够解决我们很多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 时常要走的时候,父亲有时候会有挽留一会儿,父亲说有什么要紧事,再啦一会儿。每当这时即便再忙我都不忍心离开。
现在回想,父亲当时的这些做法,完全是在运用教育孩子最正确的工具:爱、欣赏,鼓励,接纳和表扬。特别是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亲切随和自然尊重每一个孩子。我曾经问父亲,为什么你总是能够把生活中的各个角色做得那么到位,为什么你每个问题每个观点,都能够把握的这么准?父亲说其实这也没有多少高深的道理,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庭婚姻观,並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前父亲说到这些时,我总觉得是一些非常大的空洞的理论,但父亲用自己人生的经历证明了这是获得幸福快乐的源泉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