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日午后的一场大雨,我家大门檐下来了一位年愈花甲的不速之客。从三轮车上被雨水打湿的粉条,我知道是一个走乡卖货的老人。我和爱人赶忙招呼他到屋里来,老人执意不肯,我们也不在强求。爱人给他找了一个凳子-,示意他到客厅的阳台上来避雨 。 雨越下越大,我看到打湿的粉条,想找点什么搭一下,老人说反正已经淋湿了搭也没用。
就这样我在屋里看报,老人在檐下避雨等待。 一会儿父亲午休醒来了,听我介绍了这位老人后,不容分说父亲把这位老人拉到了屋里 ,并示意我们茶水招待。随后与这位老人进行了热情的聊天。父亲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了他,这位老人聊了很多他家庭的情况。
这是一件常常令我想起 的小事。面对同样一个人,为什么父亲能够这样对待?做得自然而又随意。我觉得这是一种情感和修炼。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检验一个人的品德,最重要得是看你如何对待一个不如你的人。虽然父亲原话不是这样,但在生活中父亲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父亲用行为诠释了这句话。
同样是这件事情,如果父亲用冷淡、拒绝、排斥的态度对待,会在子女的心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感觉呢?如果在他的面前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对孩子的为人处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答案可想而知。由此看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终身的课堂。家庭教育正是从这些身边的点滴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