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9年金秋的日子,第一次从长沙坐车到武汉,参加保研生面试。其实几个月前系里老师就告诉我,已经被高克林老师(分子原子物理)初步录取。面试之前恶补量子力学等相关课程,以免看出破绽 (由于本科方向是电子技术)。
那天大早到了武汉物数所,让我去物数所3楼面试,纳闷的是,面试我的不是凝聚态物理,而是空间物理。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地球上还有电离层。这也是第一次我见到万老师,老师那天穿着横条T-shirt衫。面试时我说我不懂什么是电离层。万老师笑道,不懂没关系,后面会教的嘛。
两年前在科大见到高老师,他提到万老师当年从他手里把我要走的。或许是玩笑,或许是客套话,也可能是命中注定。万老师这神来之笔,也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轨迹,否则或许还陷在凝聚态物理的泥潭中(因为我自己清楚实验能力是短板)。
2000年到所里后,业务上主要让刘立波老师带着我[刘老师那时才博后出站,经常端着一个茶杯来学生办公室晃悠]。因为万老师房间离我们最近,有问题经常去问万老师,每次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总记得,那时万老师经常出差,记忆中经常往北京跑。后来自己回国后,坐高铁到北京次数多了,都感觉到比较辛苦。可想而知,当时万老师在武汉多么累,我想后来万老师迁往北京的原因之一与这频繁差旅奔波不无关系。
2000年那时在武汉的日子,还是比较“清贫的”,条件远远不如现在,几个同学共一台电脑,所以每个同学都特别勤快,起得特别早。我觉得物质匮乏点,精神会更充实。我记得在武汉期间,万老师组织我们还去武夷山和重庆游学,老师们跟我们学生打成一片,其乐融融。那就像我们温馨的家,可惜家长已经走远了!
2004年我跟随老师们搬迁到北京,第二年在北京毕业,去美国高山天文台做博后。博士期间,万老师高瞻远瞩让我跟正在BU工作的张老师学习数据同化,那时国际上正是热点话题。那时多涉及几个方向,对自己日后研究打了很好的基础。
2010年左右开始琢磨回国的事情,正好在德国COSPAR与万老师碰面,会议之余我们几人去了一趟汉堡,路上大家不忘相互调侃,万老师还诙谐说起湖南普通话。听到要回科大,万老师非常支持,老师还笑着说,与窦老师合作很多,平台学生都好。老师也不忘补充到,如不想去合肥了,也欢迎到北京,房子其实不是问题,回来早的都买了房。我明白老师意思,那就像自己家,有风雨可以回家躲!
我回国后,万老师来科大多次,会议之余我们也经常聊聊。老师当上院士之后,也未见有变化,还是那么谦虚和蔼,只是感觉越来越忙。还记得6-7年前老师嘱咐到,尽量往电离层应用和行星科学方面做。可见万老师高瞻远瞩,心系国家大发展。回国后,也得到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一路走来容易不少。
2019年中秋我和新安还带毕业了的博士生一起去看望万老师。老师谈笑风生,不经意间,几个小时一会就过去了。由于疫情原因,中间只能发信息问候,即便获知老师病重也无法相见。没想中秋一见竟成诀别!
20余载亦师亦友。琐碎文字,点滴小事。想起往事,难以平静,眼泪婆娑。深切缅怀敬爱的万老师!
2020.5.21久侯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