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童竞亚教授:托春风带去深深的思念
赣医基础医学院黄丽萍 2020/4/23 7:06:00 浏览:275
在新冠肺炎疫情阴霾尚未散尽的料峭春寒里,惊闻童竞亚老师驾鹤西去,赣医从此痛失一代名师,悲伤之情,难于言表,她的音容笑貌,宛在耳边眼前。童老师一生信仰科学、追求光明,严谨治学、与时俱进,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以赤诚之心执着于党和国家的教育、医学事业,为赣南医学院的建设发展奋斗了一生!
——敬重她学高身正,风范永存。历史的长河里浪花翻涌,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相系相牵。1928年童老师出生于山东,时值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她自少年时代起,努力摆脱旧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立志悬壶济世,在纷飞战火里孜孜求学,接受了专业系统的医学训练。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医学卫生人才匮乏,童老师以所学所长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时代,深深扎根于赣南红土地,在章江贡水之滨,潜心育人和科研攻关,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带过教过的一批批医学生毕业后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良医名医,主持建立了全校第一个“中心实验室”,在微生物、免疫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著述等身,用自己一生的学术实践,为我们树立起刻苦钻研、求真求实的师者风范,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个人的学识才华,不忘教育初心,亲历亲证了赣医的发展和时代社会的进步,其风范永远激励后辈后学砥砺奋进。
——敬佩她坚守杏坛,爱生如子。传道授业解惑,为的是让学生学到真知实学,童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和知识女性,更是学生心中的英雄和伟人。她对学生严格要求,又爱生如子,教授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等课程,总在历届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列,她人格的光辉、博大的师爱,被学生长久的怀念、真诚的敬仰,诠释着为师者“立德树人”的高远境界。我校77级校友陈修明惊闻噩耗后,悲痛不已,他回忆起在赣医求学期间童老师对他的影响,1979年上半年童老师执教微生物学的第一堂课,就让他惊讶和钦佩,童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从不拖泥带水,阐述的每个要点都有清晰的逻辑,对于学习微生物学的要求更是讲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彻底让学生心悦诚服,课余时间找童老师请教,她不但总能给满意的答复,而且还会推荐一些可以阅读资料。童老师的启发激励、严谨认真和格致究理的学习精神,让学生受益匪浅、终生受用,每一个听过她讲课的赣医学子,无不敬重她、怀念她。
——缅怀她勤勉敬业,一片丹心。三尺讲台写春秋,在赣医的岁月,童老师以最美奋斗者的姿态,精业勤业、敬业乐业,荏苒时光里从青年才俊到鹤发松姿,赣医校园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寸红土地里,深深镌刻着她对事业和学校的热爱。把工作做好是她的人生信条,她一生以工作为重,以教研室、实验室为家,即使身处较为艰苦的科研、教学环境,也毫不气馁,带头攻坚克难,经常废寝忘食、忘我的工作,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兼职社会工作,均业绩突出、堪称一流,享誉国内外医学教育界,童竞亚老师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专科学校教材《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198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痢疾杆菌肠毒素的研究”,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老龄大鼠神经内分泌变化与免疫功能衰退的关系”的主要参与者;主持江西省科委一级课题 “人胎盘中免疫调节物质的分离与鉴定”;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肠毒素共同抗原的关系”和“人胎盘中免疫调节物资的分离与鉴定”;主持广东省科委和卫生厅的重点开发项目“人胎盘免疫调节因子的研究”。“人胎盘中免疫调节物资的分离与鉴定”获1998年江西省赣州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老龄大鼠神经内分泌变化与免疫功能衰退的关系”获1996年江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论文《用交叉免疫电泳法分析血清蛋白成分》被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人胎盘免疫调节因子”作为生物制品三类药于2000年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临床研究的审评。最令人可钦可敬的是,年满六十后,本已光荣退休,可以颐养天年,但童老师心系学校发展,奋力克服年龄和身体带来的不便,依然奋战在工作、教学的一线,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促进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成为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和灵魂导师,其敬业精神令人动容,成为高立在赣医师生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铭记她人格高远,心怀大爱。童老师为人正直朴实,深受同事和学生爱戴。作为赣医名师、学界泰斗和教研室主任,童老师治学严谨、胸怀宽广,言传身教、品德高尚,时时处处注重提携年轻教师,从政治思想上关心他们的进步,在学习工作中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和平台,悉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促进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成为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和灵魂导师,曾积极鼓励和亲身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考取中国科学院等一流学府的研究生,为赣医的人才队伍建设尽智出力,贡献不可磨灭。她以实际行动和教育情怀践行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信念,汇聚成为推动赣医发展的磅礴力量。
学高为师,身高为范。童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为之奋斗终身的医学、教育事业仍需继续。走进新时代的赣医人,将秉承童老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大爱精神,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为造就德技双馨良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