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琰
唐代杰出诗人韩愈之《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把老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我觉得果真如此,因为在我的人生成长经历中,遇到了一位不平凡的老师,甚至觉得他特别“牛”,从小对他打心眼里崇拜,是我心中的“师魂”。他,就是我的父亲,原崇阳一中高级教师杨朝清。
今年是崇阳一中建校80周年,该校将举办系列校庆活动,父亲在一中当老师直至退休,而我又是该校毕业生,基于这种双重关系,所以答应了一中的约稿。父亲去世已有十三年多了,每每想起他,我心中的痛楚就多了一分。点点滴滴的记忆,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股一股地涌入心口,写着写着,泪如泉涌,湿了眼眶……
一, 我的父亲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听说当年武大与清华、北大齐名。他填报武大的那年,高考成绩数理化三科均为满分。
父亲一直是我的骄傲,他仿佛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思维敏捷,聪慧过人,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超强。一般的老师就靠主教的那门学科吃饭,对其它的学科可能不太上心。可是父亲本来是教化学的,又擅长数学和物理。他还多才多艺,会写各类文章、能赋诗作对。书法也是杠杠的,草书龙飞凤舞,最钟爱毛体字,毛主席的诗词被他写得气势磅礴,豪放大气。爱好体育,乒乓球打得好,游泳更是很棒。听父亲的武大同学说过,父亲曾是武大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大学就入了党,作为学校军体部的部长,化学系的团支部书记,曾陪同毛主席游泳横渡过长江。像他这样一位全能型的老师,作为女儿的我,能不觉得自豪么?
大学毕业后,武大校长请父亲留校任教,被他婉拒。后来由于他的主观意愿,被分到了崇阳沙坪高中教数学。后和母亲在沙坪镇枫树村办起了初中夫妻班,再又分别调到沙坪高中、城关中学、崇阳师范任教。每到一所学校,他工作认真,教学业绩非常突出。
1985年,崇阳一中胡兆梅校长求才若渴,需要一批雄厚的师资力量来提高升学率,倾力把一中打造成全县教学质量一流的最高学府。胡校长找教委将父亲从师范调到一中,这一干就是17年,直到2002年退休。17年来,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三尺讲台上,用粉笔写春秋,用热血谱华章,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
《三字经》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父亲早已记不清教了多少学生了,但我知道,一批批学生入学一中之前,如打磨粗糙的翡翠仔料,三年后,很多学生被他雕琢得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父亲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用他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特有的教学风格和独具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名学生。学生们都说父亲是一名难得的好老师,坦言道当他的学生真是有福了。那一段难忘的师生情谊对学生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也对他们人生成长的道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演艺圈里有影视歌三栖明星的说法,对我父亲而言,我觉得他就是崇阳教育界的数理化“三栖”名师。
学生王晨辉说,最佩服的就是父亲,总是很骄傲地逢人便说,教我化学的杨老师数理化样样精通,是一个“活学典”。他班上的学生,数学和物理不懂的地方及不会做的题目,都跑过来问父亲。有一次,当他解答学生的一个高难度的物理题目时,他在黑板上将分析图一画出来,边画边讲解,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有学生说,物理老师吱唔了半天,讲什么听不懂,更没有杨老师画图看起来那么一目了然;有的数学和物理老师,甚至还有那两门学科的年级组长被学生问题目问得“卡壳”时,都要跑过来请教父亲,请他帮忙解答,再去教各自的学生释疑解惑。
有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作为班主任,父亲拿着试卷答题和学生比起赛来,没想到他一下子就答题完毕,比学生答题速度快得多。数字老师一改卷,发现无一题做错,令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数学老师也暗暗赞叹。
记得我读高一时,有一次我路过父亲的班级,听到他用浓郁的湖南口音,拿起教鞭指着《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生背,学生也跟着他用抑扬顿挫的湖南口音分段背,“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我忍俊不禁,觉得用那种方法太好记了,还别有韵味。我在窗外偷听都记熟了,他的学生能记不住么?
化学是实验做得最多的学科,父亲总是认真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让学生亲眼体会奇特的化学反应,领略科学的奥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添对学习的兴趣。
时光荏苒,教学依旧。父亲后来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当学生问他的化学题时,他只要听学生念题目的前部分,他马上就知道该题要求解答什么?因为父亲早就将教学刻入了他的灵魂深处,对知识已是了然于胸。他还挺会揣摩高考题目,高考试卷一发下来,学生一看除了相关数字有变外,好多都是熟悉的,由父亲编辑的模拟高考的题型,因此答题也就得心应手了。
父亲当老师如此厉害,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他带的班每次考试数理化单科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名,高考升学率也是全校第一名。各种荣誉也随之接踵而来,多次被学校、教育局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很多孩子的家长听说父亲教学水平不一般后,都想托关系,或亲自找上门,要求把子女送到父亲的班上进行调教,仿佛唯有这样,心里才觉得踏实,孩子上好大学才有希望。
三, 父爱如山。对于父亲,我总是又爱又怕。爱的是,他是 一个硬汉形象,临危不惧,勇于担当,会处理各种“疑难杂症”,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总之,在他的世界里就没有一个“怕”字。他的性格就如老一中院内的那两株红梅,凌霜斗雪,迎春开放,风骨俊傲,不趋荣利,清逸高雅。怕的是,他对我们姐妹俩太严肃了,不苟言笑,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
他待学生如儿女一般,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好,笑容满面的,令人如沐春风。我经常看到,有不少学生下了晚自习后还跑到我家里,向父亲请教难题。他总是宽心耐烦,深入细致地讲解,让学生眉头紧锁而来,心中满意而去。可是对自己女儿问的题目,就没那么耐烦了,甚至有时横眉怒对。我总是暗自纳闷,他怎么对学生那么好呢?我有时不希望自己是他的女儿,想着要是他的学生就好了。偏偏我又对理科不感兴趣,对文科比较喜欢,无缘与父亲成为师生关系。
工作之后我才明白,他把教学当作他最钟爱的事业,学生是他的服务对象,所以才会竭尽全力给予最周到的服务。对于我们姐妹俩,似乎印证了“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那句话。
别看父亲表面严肃,内心却很仁善。越是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越是格外的照顾。出身穷苦的父亲,能体会到寒门学子的难处,总是千方百计去帮助他们。有一位家住肖岭乡的吴姓女学生,其父早已去世,当时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母亲,家徒四壁,没钱读书,被迫缀学。父亲去她家走访,把她接回学校,到民政局为她申请了救助资金,还经常用自己买的食堂饭菜票去接济她。当时父亲工资又不高,除了正常开支,要送我们姐妹俩上学,还要寄钱到湖南老家去接济穷亲戚,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后来她考上了大专,令父亲感到十分欣慰。
父亲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照,特别是有一位男学生,一生病不去找他当医护人员的爸妈,反而老往我家里跑。父亲买药给他吃,用热水让他洗澡换衣,到我家吃饭。他看到我父母对爷爷孝顺,把一大碗肉、鱼等好吃的饭菜送到爷爷床边时,感动得哭了。学生过后写了一封五页纸的长信给我父亲,从头到尾道出了他的家事,说我父母如何好,他爸妈如何不孝,所以他不愿意回家。原来,他是奶奶带大了,从小跟奶奶感情至深。看到他爸妈对奶奶不好,还老跟奶奶吵架,心里很难过,读三年高中,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爸爸”。父亲了解情况后,把学生父母请来当面与其进行沟通,改善父子关系。还专门在崇阳师范为他弄了一间房,让他住在我家附近,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该生平时学习成绩中等偏上,高考总分竟在班上名列前茅,考上了重点大学。2007年,我打电话给他,告知父亲去世的消息,远在美国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的他泣不成声,数度哽咽道,“杨老师是我的恩师,如果不是他当年的精心培养,就没有我现在的今天。能有这样的老师相伴与教育我成长,是我莫大的荣幸……”
父亲当班主任多年,大多从高一带起跟班上。他有他的一套管理办法,总是神出鬼没,学生不知道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突然出现,总令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措手不及。我记得他带高一(四)班时,经常在下晚自习之前,偷偷地睡到一个学生的上铺,监听学生在寝室叽叽喳喳说什么,通过掌握学生平时难以发现的动态,来“对症下药”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后来被学生发现了,都噤若寒蝉,再也不敢睡觉前喜欢说话影响别人休息了。到了高三最后一个前期,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不至于影响学习,他干脆每天跟学生睡在同一个寝室;他还定期跟男生理发,每年就连剃头发的钱都帮学生省出来了……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来形容父亲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生,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了。他用青春年华,用年复一年的操劳、关爱和温暖,培育了无数学生,虽然只留下沙哑的嗓音,苍白的头发,但收获的是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与快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父亲,唯有敬畏,唯有缅怀,唯有精神动力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