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慈父辛翁讳存祥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慈父辛翁讳存祥
1940-09-27 ~ 2015-02-22
 
到访:8910  墓地祭奠:152   留言:108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祭祖—-追寻生命之根
思亲如在  2020/4/3 22:28:00  浏览:148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又是一个清明。
  为祖先酹一壶清酒,向前贤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流露真情的日子。与亲友携游踏青,眺望高飞天际的 纸鸢,为亲手植下的小树掬一抔甘泉……这是一个拥抱自然、沐浴心灵的日子。
  在这里,涌动的是人间共通的情感,是古今不绝的思念,是融入中国人血脉、薪火相传的文化信念。
  很多人在孩时,是由介子推的故事知晓了清明节的由来——这个曾经割肉救主的忠志之士,在高官厚禄即将加身时,悄然与母亲隐居绵山,哪怕君王以山火相逼,他宁愿被烧死也不愿现身。懊悔不已的君王追思介子推,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任何人不许动火;感念他留下的遗诗对“清明”二字的谆谆叮嘱——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遂将这一天定名为“清明节”。
  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让清明节承载了中国人的多重文化理想。即便如此,“清明节”,这个被春雨滋润的日子,其文化意蕴仍远非一则民间传说所能道尽……
  陕西黄陵,钟鼓齐鸣、乐舞庄严、祭文铿锵、万众肃然。每到清明,当地百姓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会来到轩辕黄帝陵前,为这位华夏人文始祖举行公祭大典和民间祭奠。今年,参加公祭活动的人数将超过万人。

  清明节期间,上海虹桥机场、珠海拱北口岸、深圳罗湖口岸……返乡祭祖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人数猛增。仅在著名侨乡广东江门一地,返乡祭祖的海外华人就超过10万人。

  4月3日,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北京地区外出祭扫的人数就达40万人。民政部当天在全国150个观察点统计的祭扫人数超过430万人。

  祭祖仪式,绵绵不绝;祭祖文化,源远流长。

  萧放 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提到“清明”、“寒食”,人们往往提及介子推。事实上,在我国,一般都是先有节俗,后有传说。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真正成为节日是在唐宋以后,但其历史源头却可追溯很远。今天的清明节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核心。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汉代以后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返本追宗的观念更是日益增长,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春季祭扫在唐代已成风气。唐玄宗曾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逐渐将“寒食”、“清明”并称。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关系。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称其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会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等方式显示后代的兴旺。因此,祭扫祖先墓地,祭扫的不仅是生命之根,也是情感之结。

      这样一个故事:唐武宗时期,大兴土木修筑仙台,三千军士昼夜赶工,不敢懈怠。唯独到了寒食节,唐武宗却不打算按例放假,一向温驯的军士们竟然集体罢工,而唐武宗也自觉理亏,不但准假,还给军士们每人发布三匹。可见,在文化力量面前,就算皇帝也不得不妥协、认同。

  “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它不是涂在表面做给别人看的,而是溶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每年的清明节,这样的文化观念都会被再一次洗礼和铭记。我想,中国的现代化社会,应该是一个保有中华传统家庭亲情、和睦和谐的社会。这种重亲情、重情义的文化生命力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强韧。这是我们应当格外珍视的宝贵的文化基因。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