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卢慈和1920年8月出生,今年已经实足93岁了。与她接触的人都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以为她只有80多岁。人们在与她做了一番交流后往往会说:这老太心态好,这是长寿的原因。
母亲看上去确实比较健朗,除了血压偏高,其他没有什么疾病。和他相处60多年了(除了“文革”中到农村务农一段时间以外),回想起来,母亲的一生虽然不惊天动地,但在工作上是一名好教师,家庭中是一位好母亲,应该说这也很了不起了。
现在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年纪也越活越长了,有道是: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却是“人生七十不稀奇”,不过活到90岁以上,生活质量还挺高的老人则并不是太多。 母亲虽然90多岁了,可是仍然可以照料自己,参加各种活动,这就不容易了。
积极的心态
上面涉及到的许多与母亲接触过的人都说她心态好,比较笼统。根据我的理解,那就是母亲的性格很好,并且能把它转化到对生活的积极方面去,体现出一种态度。说白了,甚至有时候是有点“阿Q精神”。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她父亲曾参加辛亥革命,胜利后官至省长,家境优越。以后母亲因抗日战争和我父亲在贵州、广东、广西、四川为生计辗转,生活大不如前。可是她对我们回忆这一段经历,还是充满积极的态度,她说,虽然当时很艰苦,但是也锻炼人。她还把这种心态不断地灌输给我。记得我当年去农村,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很不适应,一次她专门来看望我,在低矮的茅草屋中,她说:“这样的房子虽然和家中住的洋楼没法比,但也有它的优势,就是冬天是比较暖和的,夏天也阴凉。”听了这句话,我也有了一点自我安慰。
母亲是不记仇的。在当老师期间,曾有领导因我的外祖父在民国时期担任省长的经历要搞母亲的所谓政治历史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母亲又不一样了,她据理力争,最终以胜利告终。因为,外祖父是民国期间不多的清官,而且是被军统暗杀的,是烈士。“文革”以后,这位领导主动联系到母亲,表示了歉意。母亲说:你也是在执行政策,不得以为之。事后我问起母亲,为什么这样大度。她说:“也要想想人家的为难之处,她工作没有成绩,在上级哪里也交代不过去。”
这种心态在正常的社会肯定很好,可现在世风日下,有时也会吃苦头。母亲已经数次遭人诈骗。一次在马路上,一个陌生人拦住她,说:“卢老师,多年不见还记得我吗?”以老套的骗术轻易得到了母亲借他的500元钱,当然是有去无回了。母亲对这样的事,总是说:“可能人家是有困难,不还就算了。”
母亲有时会对我们说,某某家孩子取得了很好成就,我为他高兴,接下来又会说,我们也不错,如何如何。母亲就是这样,对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成功高兴;生活上可以粗茶淡饭;别人辜负了自己,也会找个理由说别人的好处。
这种平和的心态对促进身体健康无疑是有益的。
心中有他人
母亲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一人在战乱中不幸夭折,另外三个都培养至大学毕业。上世纪50年代末,我姐姐去北京读书,当时车次少,火车票非常紧张。每次买火车票她都提前一天晚上到北火车站排队购买第二天出售的火车票。每次接送姐姐,她都带着我或者弟弟前往车站去。当时学生列车是不对号入座的,检票后她总是冲在前,为的是一个座位。有一次,她和翻窗进入车厢的一个男生争执起来,那男生理屈,最后让了座位。
她对自己的学生也倾注着爱。当时,不少工农子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母亲给了他们特别的照顾。有的学生鞋子坏了,脚趾露在外面,母亲会买一双“解放鞋”给他。有的学生衣服破了,母亲会送上一件新衣。上世纪70年代,有个学生来看望母亲(这位学生已经毕业好几年了),说起自己要去黑龙江务农。母亲知道这位学生家庭困难,于是买了一些日用品并给了一点钱给她。这些事情母亲都没有说过,还是近几年,上述几位学生上门来看望母亲回忆出来的。母亲则对我说,她也记不清有这些事情了。
“文革”期间,学校的造反也很厉害。母亲的同事陈老师曾在上世纪40年代蹲过国民党苏州监狱,学校的造反派硬要她交代自己是叛徒,并把她关在学校里。她先生来送饭,竟被造反派打翻了饭盒。母亲对这一切非常反感,也对被关押的陈老师很同情。一次上厕所,正好碰见了陈老师,母亲对她说,我相信你,问题一定会搞清楚。30多年过去了,陈老师早已离休,她来看望母亲时对我说:“你妈妈是学校唯一关心我的人,当时我真是感动啊。” 现在看来,母亲在不经意中使陈老师得到:现在虽然黑暗,但光明会来临的心理暗示,有了生活的勇气。
母亲的爱给了子女,给了众多的人,巧合的是她名字中寓有慈爱、平和之意,名如其人,慈爱、平和的性格又是她长寿的源泉。
拒补品多活动吃简餐
现在尽管不时有学生、单位、社会组织会上门送母亲一些补品,但她是不相信吃补品的。在她看来多活动,吃得简单一点就是最好的“补品”。她的这些理念确实也正在得到应验。
母亲天性好动,喜欢交往。在读中学时是广州培正女子中学篮球校队队员,她们曾经打遍南粤无敌手,并出征香港,获得完胜。当年,香港报纸曾经登出母亲的照片。应该说母亲的身体底子是不错的。在86岁以前,她一直坚持去菜场买菜,她说这是一种运动。她住在高层楼房的8层,在80岁以前,她是不乘坐电梯上下楼的。即便是现在,她依旧每天步行1小时,炎热的夏季,她早晨6点一定出门了;冬季则选择在午后休息1小时以后。当然,每天写1小时毛笔字也是雷打不动。她说,这也是锻炼。
母亲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她是“民革”成员、基督教女青年会会员、上海妇联之友社成员。有组织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她说:“参加活动,和别人交流最开心。”她和老友之间也经常聚会,这些老友也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平时一般都是她主动打电话慰问,相互交流。一位科学家的遗孀得了阿尔茨海摩病(老年痴呆症),别人都不认识了,唯独认识母亲,可见她们情谊之深。母亲现在基本以素食为主,绝不暴饮暴食。如果有人请她吃饭,她上一顿一定减少食量。在宴席上,面对主人盛情款待,她总是能有所节制,抵挡美食的诱惑。
由于把握住生活的规律,母亲的生活一切都显得比较有序。
现在,随着民众整体生活水品的提高,许多老人在普遍追求如何养生,目的是希望生活质量高一些,能够活得长一些。这是社会进步和民众心里需求的表现,值得提倡。但是,如何“养生”却是众说纷纭,有的显然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部分人片面地以为,养生就是要注意如何吃补品、加强锻炼。这些都没错,但只是养生的一个方面。在我母亲的经历中,我想到了养生的其他方面,全面地看养生。其实“养生”包括养心和养身,“养心”指的是心理范畴的事;“养身”则重在对身体的调理。如今,人们的着重点似乎放在“身体”这一块,那么就有点以偏概全了。看来,养心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养心和养身护卫促进,缺一不可。
人们的心理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如果心理行为方面有偏差,一定积习难改,这就需要自觉地调整,不断地“养心”。古代的孟子早就提出“养心”,他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注重养心,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不妨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心态”上。从我母亲身上可以看到,积极心态是保持健康心理的法宝,它能够让人获得快乐的生活和健康,它就是养心。从母亲身上我得出的教益是: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对自己没有或者无法获得的东西保持平常心。不要有回报的期待,多施点爱。母亲虽然不是有意,但是我觉得母亲已经养心几十年了,并已经从中获益。
如果我们都有积极的心态、多施与爱心,加上恰如其分的养身手段,那么上苍会给予我们更多的眷顾。当然我们不应该去主动期待,一切随自然,刻意追求往往适得其反。母亲现在常说:忘掉年龄。这句话又蕴含深刻的哲理,意味深长。
李北宏
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