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于2017年5月31日18:39离我们而去,心情是悲痛的。按照母亲在2017年元月写的遗嘱所写“我去世后不举办告别仪式”的最后嘱咐,今天我们在龙华殡仪馆进行家庭送别。在这最后离别的事间,千言万语,我想说的是记住妈妈给我们的爱,这是一种大爱,我会将它继承,流传。
现在想起来,从小到大,母亲对我的爱最直接,感受最深。童年的时候,甚至在壮年的时候,我感受不到,到了中老年开始体验到这种深厚的爱,并开始学习反哺这种爱。
母亲对我们的爱从来没有理由,她是发自肺腑的。我1968年10月28日去农村插队,2周后冷空气降临,一天下午,我正在田里干活,突然有人来叫我,说:你妈妈来看望你了。我回到住的茅草屋,只见妈妈在寒风中拿着棉被在等我。我请她进屋,在房间里,我说:你来干什么?影响不好。我在这里本来就有点受歧视,出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你来了,农民会怎么看?妈妈说:我怕你冷,所以送被子来了,让人家去说,关心子女没有错。说着,起身就要走。我居然也没有留母亲,来回五六个钟头。等我懂事以后,一直对这件事懊悔不已。在主动向母亲说起此事时,她却说:当时你是有压力,没有办法;但我不能让儿子受冻啊。
对第三代、第四代的爱也是无处不在。孙子进小学、中学,她都去学校和班主任沟通,了解情况。去年,重孙在延平路上托儿所,母亲非要去看望,我答应有时间陪同去,结果一天下午她竟独自从家中走到托儿所,我得知后赶到现场。我怪她太危险了,她说:有什么关系,这种爱从当年的对我又延续到第四代。
她对学生的爱也让大家牢记。她的学生刘俊梅当年去黑龙江务农,是她送上了棉毯子;张庭柱没有鞋子穿,是母亲买了送给他;学生蔡钱林将学校的皮球踢破,不敢回家,是母亲代他赔偿。
她对朋友的爱让大家难忘。她这次生病以后,来电话慰问、上门慰问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说起,母亲是少有的品德高尚的人。高淑华告诉我几次,你妈妈是我的好姐姐,是真正关心我的人。有的人看起来也对我甜言蜜语,但在我困难的时候,只有你妈妈的安慰,给我出主意是最真诚的,这种温暖现在太难得了。
她的同事陈惠和几次要上门看望,都被母亲谢绝,不忍麻烦她。陈老师对母亲感情深,重要的原因是文革中,母亲曾经偷偷对她说,你没有事,一定会搞清楚。陈老师在没人理睬的情况下有妈妈的鼓励,她说,永世难忘。同事周庆瑛对母亲的高尚人格感佩不已,说什么也要上门看望,见面后回顾以往母亲的关心,竟流下眼泪。
母亲心中有爱,这种爱的源泉我体会是“心中有他人”,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高度。平日里,我去看望她,她总会说,我很好,你放心,你事情多,太忙,不必常来看望我。她怎么会不想我去看望她呢?无非是怕累到我啊。2月2日生病以来,每次我去看望她,她总是催我走。老是说:我生病,连累你了。听了真是让人难受,人到了这个地步,还在想着子女。她也对我说,不要别人来看望我了,他们来我压力很大。让他们受累了。母亲心中永远是他人第一。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周,她对我说,不要管我;去世前两天,我走近前,她还用手推我,示意让我离开。她就是这样,心中只有他人。
上海市妇联黎副主席一天突然来到新闸路社区医院看望母亲。她对我说,你的妈妈是个好老太,非常乐观向上,去年我们妇联开新书发布会。我请她发言,她马上答应,并在发布会上做了很好的讲话。她对母亲说,好好养病,我等着你出来相聚呢。但是这一天不会来了。
母亲离我们远去,值得欣慰的是,她生前和我们合著的三本《两代集》的内容体现了她的精神和品质,这将是一笔宝贵的遗产。母亲是个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她离我们远去,但她的一言一行永远是我的行动坐标,妈妈她一生“慈爱於世事,和善待世人”,这当中所嵌的“慈”和“爱”正是她的名字,对于她确实也名副其实,妈妈永远是我的榜样。妈妈,你安息吧。
2017.6.4
补记:母亲去世后,不断有亲戚、朋友、学生来电、来短信、微信给我们,表示对她的怀念。统计下来,共有1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