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
您好!
我是伶伶啊,自从89年那个夏天后,就没能再和您说说话了。很想您。
当时我十岁,虽然还是个孩子,只是懵懂的跟在大人身后,但第一次失去至亲的经历到现在依然清晰。印象最深的是和您告别时,全家人的哭泣和不舍;安放您的骨灰时,即使是要去地下室、穿过悠长又曲折的通道、爬上爬下几道木质的阶梯,爸爸还是坚持我也要一起去,全家一起为您送行;接下来的逢七,我会和妈妈一起剪纸钱,全家在五栋边烧去给您。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您永远是忙碌的,在家里也一刻不得闲。要么在厨房为一大家子准备饭食,要么在屋里拖地打扫卫生,录音机里放着您最爱听的花鼓戏“刘海砍樵”;收集锯末在后阳台自制腊肉,是您舍不掉的家乡味道还能改善家人的伙食;家里老有来不完的亲戚,至于小时候的我总觉得老家好像并不遥远。
同时,您也是严格的。您不会讲大道理,而是身体力行的告诉我工作、劳动的重要。每天放学我会先去您单位,到了就安排我在您的座位上写作业,而您则很少在位置上坐下,总是前前后后的处理着工作。我还经常跟着您在招待所里巡视,您拿着一个四周挂满钥匙的大木盘,穿过厚实的防空洞大门,和每一位住户打招呼,检查设施。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得您的手很是粗糙,每次握我的手时都能感觉得到。我小学的一篇作文《奶奶的手》,就是后来有感而作的。
您的影像永远定格了,但您的形象却一直在丰富着,多年来越来越丰满。
从妈妈的口中我得知您是那么的爱我们。她下班回家后,会在厨房案板上发现一条鱼或是一块肉,肯定是您给我们送来的;托您的福,我们还经常能吃到葫芦岛的海鲜,皮皮虾、螃蟹从小我就能自己剥壳了。从爸爸的口中我知道了您有多么的要强。年轻时从农村带着孩子来到北京,适应环境学习进步,后来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病重如您,别人却没有听到一声疼痛的呼叫,只有低低的呻吟。爷爷也给我讲过您们当年的故事,并写进了他的回忆录里。
奶奶,我们没有忘记您。只要一提起您,姑姑就会红了眼眶;年年清明节父辈们都会去给您扫墓;每逢十月初一,我们都会给您送去寒衣。忘不了您那消瘦的身形,矫健的步履,难改的乡音,慈祥的目光,温暖的双手。作为您的儿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今年不能去墓地给您扫墓了,姑姑组织我们在这里祭拜,并送上我们的想念,“奶奶,我们想您。望您在天堂一切安好,平安喜乐。”
您的孙女 伶伶
敬上
2020年4月4日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