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壁者宣言:中国石油勘探教育改革的"高解班"样本
13901161*** 2025/3/16 14:37:00 浏览:26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礼堂内群贤毕至,首届"新型地质物探综合解释训练班"(简称“解释班”,“高解班”)开学典礼在此隆重举行。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训练班汇聚了全国石油系统96名青年才俊,他们将在为期一年半的系统训练中,共同开启中国石油勘探人才培养的革新实践。 该训练班的创设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石油勘探事业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地震资料解释环节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油气勘探效率。时任石油部总地质师阎敦实在《大国石油梦》中剖析行业痛点:"地质与物探专业长期各自为政,形成'两套语言系统'。地质人员不谙物探技术,物探工作者难明地质背景,这种专业割裂导致勘探决策如同盲人摸象。"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倡导者,阎敦实深有体会:"留苏期间接受的综合训练让我坚信,唯有打破专业壁垒,才能精准解码地下油气藏的密码。" 为破解这一困局,阎敦实主导设计了中国首个跨学科石油勘探人才培养项目。该计划突破传统教育框架,从全国石油系统遴选出兼具实践经验和创新潜力的青年骨干,构建起"理论奠基-实践淬炼-综合创新"的三维培养体系。开学典礼上,时任石油部勘探司总工程师陆邦干用生动的比喻阐明办学理念:"这不是简单的专业拼盘,而是要让地质思维与物探技术发生'核聚变'。" 创新性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系统构建了完整育人链条:第一阶段夯实理论基础,开设石油地质学进展、地震勘探新技术等前沿课程;第二阶段开展典型盆地实践,在现代沉积考察中锤炼新技术应用能力;第三阶段实施"产学研"协同攻关,在真实勘探项目中检验学习成效。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螺旋式上升培养路径,成功实现了"夯实根基、拓宽视野、提升战力"的育人目标。 阎敦实在开学典礼上的寄语振聋发聩:"你们要做专业鸿沟的架桥者,既要有透视地层的'地质眼',又要掌握解码地震波的'物探手'。"这一前瞻理念得到业界广泛认同,时任石油部教育司高教处处长尹道墨评价:"这个训练班的创立,标志着我国石油教育迈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 四十年后再回首,这个被誉为"黄埔一期"的训练班已超越单纯的人才培养范畴,成为中国石油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正如《大国石油梦》所载,阎敦实始终秉持"学科交叉是勘探突破的基因密码"的教育哲学。如今,这种跨界培养理念已深深融入石油高等教育体系,持续为能源战线输送着复合型创新人才。 清明追思,抚今忆昔。当首届学员两鬓染霜,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课堂上的思想碰撞、野外考察的泥泞足迹、专家指导的谆谆教诲,依然鲜活如昨。这个改写中国石油勘探教育史的集体,不仅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石油工业的突围求索,更将"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治学精神薪火相传。值此缅怀之际,阎敦实"勘探者的字典里只有解决方案"的铿锵誓言犹在耳畔。新一代石油人正以智慧为钻头,以创新为压裂液,在能源报国的新征程上续写华章。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