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石油工业总地质师
  查看图片
闫敦实
1933-07-24 ~ 2020-02-18
 
到访:38525  墓地祭奠:110   留言:161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共和国石油工业不能忘记的人——闫敦实
葛肖虹 2015.10.1  2020/3/29 11:41:00  浏览:433

今天是国庆节,应该纪念一些对共和国有特殊贡献的功臣。最近细读了任纪舜院士主编的《从天山之麓到松花江畔》和赵天池对闫敦实的访谈录《大国石油梦》,很有感触。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开发是一项涉及地质、地球物理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石油工业从初创到成型,几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行程,除了千百万地质普查人员、石油勘探(物探、钻探)人员和石油工人的艰苦付出以外,不能忘记担负着指挥决策职责的大科学家、大地质师的贡献,黄汲清和闫敦实就是这样的人物。

他们都是我的忘年之交。黄汲清,1963年由我教研室主任崔盛芹老师引见相识后,经常拜访请教,他是一位知识渊博,没有一点架子,宽厚谦和的大师,对我这样的年轻后辈在野外实践中提出的新认识,总是充满热情和鼓励;闫敦实更是我的毕生挚友,他的成长过程和贡献,说明了机遇总是眷顾那些勤奋好学、努力工作而有能力的人,对于年轻学子的成长或许会有所启示和助益,而他对我国石油工业成型的贡献是值得人民永久铭记的。
黄汲清先生是我国老一代地质学家中,在石油地质方面工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

闫敦实,1959年从苏联进修回国后,一直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成型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余秋里、康世恩在石油勘探方面的主要谋士,1978-1994年任石油部副部长、总地质师,总管全国石油勘探,带领着全国各油田地质师,对我国现代石油工业体系的基本成型作出了杰出贡献。到1994年他离任时,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4亿吨,进入世界石油生产强国的行列。
 
1954年他从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毕业,分配到西安的西北石油管理局102地质队,在甘、陕、宁夏地区参加石油普查填图,1956年春他任小队长的分队在陕北、宁夏填图,一位苏联专家来检查工作,拿着他所填的野外地质图和报告,按罗盘方位边走边问,他用俄语对答如流,图做得很好,报告也详细规范,给苏联专家留下很深的印象,专家走后不久,他就接到西北石油管理局电报,让他速去北京参加去苏联进修的出国培训。原来这次派人去苏联学习,是康世恩副部长1955-1956年去苏联考察时接受了米尔琴科院士的建议,为建立石油部的咨询机构石油科学研究院而确定的。

1956年夏到1958年春,闫敦实在北京进行了一年多培训,在派去苏联的8人中,他是唯一学石油地质勘探的,培训期间,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地球物理大师翁文波先生谆谆告诫他:去苏联进修只有一年,除苏联的石油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之外,还要把从野外普查、详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测井、盆地评价、直到整个油田的储量计算、储量报告的写法、提交、审查等等,整个一套苏联石油勘探开发具体操作的全过程,一步一步学回来;去苏联不但学习理论,而且要直接参与苏联石油工业的运作,从实践中学习苏联石油工业的方方面面,特别要通过直接参与,学习苏联石油科学研究院的组织机构和运作,作为建立我国石油科学研究院的依据。

闫敦实依据翁文波的告诫,1959年在苏联接受了严格、紧张的培训和现场实践,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得到苏联石油科学研究院的很高评价,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底回到北京,被分配到石油科学研究院地质勘探研究室在翁文波手下工作,在翁文波悉心指导栽培下,他迅速成长,不久担任了研究室副主任。翁文波给他安排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给石油部领导干部讲“如何找油?”的技术课,对象就是余秋里、康世恩部长和其他主要领导。为此,成立了“中国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大队”他任大队长。

当时大庆油田刚刚拿下,全国如何搞?余、康部长对石油科学研究院寄予厚望,并下达了紧急任务“编制《中国沉积盆地及地质背景图》和说明书”限期完成。这项工作由闫敦实主持并任主编,他非常尊重其下几位比他年资高的地质前辈副主编,在他们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下,在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黄汲清等的科学成果基础上,奋战几个月完成了此图。余秋里部长为了找油目标明确,又提出要编制《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储藏远景评价图》,这一工作花了两年多时间完成。这两张图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上首次正式出版的开创性的石油地质图,对于石油部以后的勘探规划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编图,闫敦实全面掌握了我国各含油气盆地的资料,结合在苏联学到的石油地质和勘探开发的理论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思路和想法。

在上世纪50-80年代余秋里、康世恩领导中国石油工业的时代,非常重视石油地质的科学研究。他们自己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学习,把石油地质学家看作老师和智囊,在重要决策之前,花大量时间咨询石油地质学家,闫敦实就成了余、康部长的重要决策参谋,文革时他也因此而“获罪”,被下放农村监督劳动改造。
 
华北油田初次建功 为石油部部署全国油气勘探的需要,1959年石油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室,按照地区分了大庆、华南、华东、华北几个研究大队,闫敦实任“华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的大队长,当时他刚28岁。通过对当时已有的钻探资料分析,他和许多专家都确认渤海湾和华北平原下部存在第三纪的大型沉积盆地,有油气远景,1960年11月在济阳拗陷打了“华-1”到“华-7”井,虽然没有打出工业油流,但证实了第三系沙河街组是储油层系。闫和他的同志们通过重力勘探资料发现东营附近存在一个背斜储油构造的高点,经过和翁文波共同研究之后,决定在此打“华-8井”,结果一钻出油,打出了华北第一个油田;紧接着他通过布置双十字地震剖面,在其上布置了“营-2井”,他亲临现场指挥钻探,1962年9月23日“营-2井”喷油,成为中国第一口日产千吨井,轰动全国,康世恩主持召开了“营-2井”庆功大会,并宣布打出了一个“科威特式”的大油田,从此拉开了“华北油田大会战”的帷幕,正是这次“大会战”发现了环渤海湾的几个大油田。

1964年初“华北油田万人大会战”开始,余秋里、康世恩部长亲自坐镇东营指挥。当时闫敦实负责会战具体的石油地质勘探业务,为了准备万人会战队伍的勘探方案和探井井位,随时向部长汇报,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很少睡觉,身患胃溃疡仍终日劳累,4月一天正在开会,他突然感到腹痛,原来是胃穿孔出血,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能在牛庄一个镇医院由一位野战医院转业的外科护士,在没有麻药的条件下,做了胃切除4/5的手术,足见闫敦实的毅力,他几乎是从死神那儿抢回了一条命。

修养半年,病好后他又参与“会战”勘探的指挥,直到“文革”挨批,下放到湖北干校监督劳动。但不久,他又被康世恩调去指挥湖北江汉石油会战的地质勘探,辅助完成了会战任务,并顺带发现了鄂西气田和河南油田。期间还在张文彬副部长带领下去伊朗做了考察,在伊朗他看到了不少古生界碳酸岩裂隙、孔隙型高产油田,深受启发。

1972年4月他刚刚40岁,被任命为石油化工部石油勘探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主管全国石油地质勘探规划,并接手华北油田冀中的石油勘探工作。

通过10余年会战,石油部、地质部在华北冀中地区打了不少井,没有大的突破,多数人并不看好华北冀中的第三纪含油气盆地。地震剖面显示,盆地第三系下部存在不少由中元古代-奥陶纪碳酸岩块体组成的孤立隆起,多数人认为是盆地基底,即使打到了油砂也不予理会。而他得益于伊朗考察带来的新思路,决定从碳酸岩油藏打开缺口,提出“三上华北”,得到了康世恩部长的支持。通过多年的试探与精细的重力、地震勘探工作,在任丘原地质部“冀门1井”的附近,他布置了“任4井”,并亲自在现场指挥,终于在1975年7月3日在中元古界碳酸盐岩中打出了日产100多吨的油井。不久,应用从伊朗学来的扩大碳酸盐岩裂隙的高压浓盐酸的酸化压裂技术,使该井日产量达到千吨,成为华北冀中油田的发现井,也轰动了石油部。并由此提出了“古潜山油田”的理论假说,用以指导任丘油田的勘探开发。

所谓“古潜山”,是指第三纪含油气盆地中那些由中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构成的古隆起,它们原来都是中朝地台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在滨浅海环境形成的碳酸岩沉积盖层,它们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本身就可以生烃,经历了晚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影响而褶皱、断裂、隆升,它们遭受剥蚀以致在碳酸盐岩中发育大量溶洞和裂隙,第三纪盆地形成时,它们成为盆地古地貌中的隆起,第三纪生油层产生的初始油气,可以运移到碳酸盐岩中的溶洞、裂隙中,储存成为次生油藏。

为了圈定任丘“古潜山油田”的范围,确定井位,必须搞清地下结构,弄清有多少个“古潜山”?这需要大量地震资料的精细计算与解释,靠着解释员和地球物理专家的艰苦努力、创新和突破,终于完成了高质量的地质构造图,显示“任4井”所在的地下埋藏着4个“古潜山”,有的比泰山还高,他在地质图上定了五口井,结果“任13井”钻到3500m打出了油田的油水界面;而“任6井”、“任7井”、“任9井”、“任11井”打在山顶,孔孔是千吨井,其中“任7井”、“任9井”迄今仍是中国油井单井产量的冠、亚军,依照“古潜山油田”的理论他用6口探井从1975到1976一年时间,很快拿下了5亿吨储量的“任丘油田”,等于发现了半个“大庆”,这在中国石油勘探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此消息一见《人民日报》,立即引起轰动,“新闻影片制片厂”很快就来采访。“新影”的总编辑是我干妈石梅(原北平市地下党彭真、刘仁的部下),她亲自带人采访了闫敦实,闫带她们乘车跑遍了任丘油田,如数家珍地向她介绍“古潜山油田”的依据和意义,跑完之后,回到他的住处、办公室,也是指挥所——一顶帐篷,没有水,他忽然想起帐篷脚落有一筐苹果,结果翻出来上层都烂了,他捡了几个好的,在衣服上蹭巴蹭巴就递给我干妈……这次采访之后,干妈把那段经历告诉了我,并说“他和你是一类人,我一定要介绍你们认识,你们会成为好朋友的。”干妈果真言中了,1980年我和闫敦实认识后,至今成为挚友。

1976年“古潜山油田”引起多方人士的关注,连王震、谭震林将军都去现场参观,不久“新影”和“科影”着手拍摄《古潜山油田》,1978年完成,并获1979年日本东京国际科教电影竞赛特别奖。

重任在肩  1978年3月5日在康世恩副总理主持下,新组建的石油部由宋振明任部长,闫敦实任副部长、兼主管石油勘探的总地质师,即石油部所有与石油勘探相关的业务都归他管,全国石油勘探的战略由他做决策。当时国家很穷,用于石油勘探的资金和人力有限,所以确定勘探方向很重要,有关全国石油勘探的方针大计,都由他提出方案,和余秋里、康世恩副总理讨论后敲定,由他负责组织实施。

他管辖的范围包括:全国各地区的石油勘探规划、勘探队伍的部署和进度监管,包括二百多个地震勘探队和几百个勘探钻井队的调配、与勘探有关设备的引进、科研项目规划、立项与评审……可以说无所不包。

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职责交给闫敦实呢?余秋里对他的评价是“他这个人有四个不要:不要官、不要名、不要利、干活不要命”,他是一个一心扑在找油事业上的人,为满足国家对石油的急需,他日理万机,不分昼夜地勤奋工作。
 
打开西部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从1958年起,中国石油勘探的重点就从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转向了东部,二十年来西部石油勘探进展缓慢,如何打开局面?1978年秋,他带了一个专家吉普车队,从兰州出发去甘肃河西走廊、北疆、青海、南新疆,现场踏勘考察了三个月,过天山、跨沙漠戈壁,一路风尘,行程万里。沿途他和玉门、新疆、青海油田的局长、老总,共同考察该地区油田现状、设备、队伍的水平、存在问题,研究各油田突破的方向,并及时对油气勘探做出新部署,对油气勘探的新方向现场拍板立项。比如在玉门考察鸭儿峡时,他就提出要注意在祁连山“逆冲推覆体”下找油的问题,10多年后玉门青西拗陷油田的发现印证了他的预想;在克拉玛依,他和新疆石油局老总宋汉良共同商议在克拉玛依北面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前打一排探井,还是在“逆冲推覆体”下找油,结果1979年后,打出了高产的百口泉油田;在柴达木盆地他发现油田的地震勘探缺少队伍,探井布置基本靠地面地质工作,油田仍停留在1958年的水平,因而决定搞一次“甘青藏石油勘探会战”,有效开发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1979年3月20日“甘青藏石油勘探会战”开始,他任总指挥,指挥部就设在青海油田总部柴达木盆地西北的冷湖城。会战的三个省中,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藏藏北高原,多是高寒山地荒漠,自然条件严酷,地质情况复杂,是石油勘探难啃的硬骨头。
会战从柴达木盆地开头,从1979-1983年为了搞清盆地地下的情况,首先要突破地震勘探,於是他从胜利油田、玉门、长庆油田调来21个地震队,27个钻井队共2万多人,同时还引进了美国GSI山地地震队,他们对柴西南和柴东构造做了精细的勘探工作,闫敦实通过全盆地对比,确认柴西南生油岩和构造条件都好,会同会战指挥部专家在那里布置了30多口探井,结果打出了一个亿吨级的“尕斯库勒油田”,探明储量占全盆地的90%,迄今仍是柴达木的主力油田。同时也对柴达木盆地中部和东部的天然气资源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为以后柴东大气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会战期间他感受到青海油田的职工生活、工作条件太艰苦,由于柴达木盆地海拔2000多米,缺氧,年轻职工的孩子经常早产,甚至发育不良,影响到第二代。回到北京,他向康世恩副总理反映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把青海油田的生活基地迁移到海拔800m 的甘肃敦煌,康世恩马上就同意,这个计划通过批准程序后,1984年开始实施。於是,在敦煌七里镇建立了青海油田美丽的生活基地和油田科研、指挥中心,闫敦实为青海油田职工办了一件大好事。
“甘青藏石油勘探会战”的另一战场在河西走廊,同样归功于美国GSI山地地震队,穿越祁连山到酒泉盆地的地震剖面精细勾画出祁连山逆冲推覆构造压在酒泉西部盆地的第三系、白垩系含油地层之上,闫敦实据此,让玉门总地质师王昌桂(我的大师姐)在鸭儿峡山里布置了一口探井穿过数千米的古生界变质岩,打出了白垩系的工业油流。此后1984-1985年连续布置钻探终于打出了年产40万吨的青西油田,成为老玉门油田新的主力油田。

河西走廊以西的吐鲁番-哈密盆地,1958-1964年曾经搞过一次4000人的会战,打了100多口探井,仅仅发现储量很小的七克台和胜金口两个小油田。因此,当时在西部石油界和石油部内部,普遍对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油气勘探不看好,但闫敦实根据区域对比,特别是1978年的西部实地踏勘,认为吐鲁番-哈密盆地存在潜力,於是在1983年的西部勘探会议上,力排众议提出“重上吐哈”,得到了康世恩副总理的支持。会后,他带着物探局局长、玉门油田书记、局长等十几个人,开了几部越野车,对吐-哈盆地的地面环境仔仔细细做了一遍考察,之后安排物探局第三指挥部,对吐-哈盆地的台北凹陷做了30次覆盖的数字地震勘探,对盆地重新做了评价,发现那里有7000-8000m的沉积层,生油条件很好,於是他决心部署“吐-哈会战”。

1986年“吐-哈盆地石油会战”开始,勘探工作由北京研究院张金泉队长,物探局柴桂林、玉门油田的王昌桂副队长负责。为了支持会战,闫敦实亲自调集物探队伍,包括美国山地地震队,部署地震勘探,分析资料,布置第一批探井,1987年他在听取了汇报后,决定在台北构造上打第一口“科探井”,并亲自向王昌桂老总交代“台参1井”的井位。1989年新年刚过,“台参1井”喷油,从此发现了鄯善油田,含油是侏罗纪的地层,对于整个新疆找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紧接着1990年6月,“陵3井”发现了规模更大的丘陵油田;1990年10月,“温1井”发现了温吉桑油田。之后一两年,“吐-哈会战”陆续发现了温西、巴喀等一系列油田和丘东气田,证明“吐-哈会战”的决策完全正确。
 
提高我国石油勘探水平   通过20年勘探实践,他深深感到当时我国地球物理勘探装备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和发达国家无法相比,是严重影响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瓶颈。

1977年华国锋、胡耀邦提出改革开放,余秋里、康世恩副总理大力推动中国石油工业的对外开放,1978年1月他们安排由宋振明部长带领石油工业代表团访问了美国、法国和日本,考察他们的石油工业,准备引进技术装备。闫敦实是第二次访美,访问期间他特别关注美、法的山地地震勘探技术和装备。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石油勘探技术装备,1978年他上任后三次访美,跑遍了欧洲、中东石油工业发达国家,和国外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正因如此,1996年地矿部主持召开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时,特邀他到世界各国去邀请著名的地质专家、石油大佬,并请他担任《世界地质大会展览馆》的主任。会议期间我随同他在《世界地质大会展览馆》走了一圈,他在不同展台都会和各国技术人员交流,在俄罗斯、东欧展位用俄文,在美国和西欧展位用英文,听他问得最多的是,我国当时比较缺少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叠前偏移软件处理技术,并现场和各国领队商讨技术引进的事宜。

1978年他上任总地质师后,首先从法国引进多套能够进入大沙漠的地震仪、可控震源车和空调野营车在新疆应用,从此结束了勘探队员“人拉肩扛住帐篷,骑着骆驼进沙漠”的时代。准噶尔盆地13万平方公里,其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就占了5万平方公里,当时沙漠是我国地球物理勘探的禁区。1980年5月经余秋里、康世恩副总理和国务院批准,他引进了法国地球物理勘探公司CGG的三个地震队和我方地震队共同勘探,并派专家培训我方技术人员,工作持续到1985年,对准噶尔盆地的地下构造进行了整体解剖,并在此基础上1982-1983年在准噶尔东部拿下了年产100万吨的彩南油田;1984-1985年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的克拉美丽山南拿下了二叠纪的火烧山油田。沙漠和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是这次中法合作的主要成果。
随后,1982-1985年在青海柴达木、甘肃玉门、陕甘宁、南疆塔里木盆地引进了10支美国GSI山地、沙漠地震队,他们逐一攻克了青海柴西南的尕斯库勒油田、玉门的青西油田、吐-哈油田……1983年开始对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实施地震勘探是一场硬仗。由于勘探和钻井技术的落后,从1952到1973年塔里木的找油工作一直限于盆地边缘,对于盆地腹地33万平方公里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始终是望尘莫及。

而美国地震队跑遍了世界各地的沙漠,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有大型挖掘沙漠的工程车、空调野营车、地震采集数据的全套机械化设备,他们的队员对工作一丝不苟,数据采集非常出色,对我方人员要求也很严格。1983-1985年三年内,由闫敦实统一指挥,美国地震队分“区域概查、大面积普查和局部地区详查”三个阶段。通过三年工作,不仅查明了塔里木盆地地下存在三个巨大隆起带和四个拗陷盆地的构造格局,为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布井打好了基础,还打通了三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漠公路。

1985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勘探完成后,美国地震队又在8000平方公里的塔中隆起加密测线,显示出塔中隆起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带,之后1986年在闫敦实主持下,会同石油部塔里木会战指挥部、物探局和北京规划院的专家,确定了第一批探井的井位,据说他在圈“塔中1井”和“轮南1、2、3井”时手都在发抖,所幸都打出了工业油流,并查明了盆地内的含油层系,为塔里木盆地以后的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随着大型计算机工作站的兴起而产生的一项能够精确识别地下构造的新技术,可以得到一个区域地下的三维立体构造图像,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革命。70年代美国、法国已经开始发展,80年代趋于成熟,而我国基本没有。1983年闫敦实专门雇请了美国GSI的一个三维地震队和物探局、中原油田的地震队联合在华北东濮拗陷,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我国的三维地震勘探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带起了全国各油田的总工程师班子   在闫敦实任石油部总地质师期间,他对各油田的总工要求很严格,各油田每次汇报工作必须资料齐全,不允许有半点马虎,特别要求总工思路清晰,对答如流,在工作上他是不讲情面的人。一次我去看他,正好遇到长庆油田来汇报,他就让我坐在旁边听。开始一位副局长汇报,闫问了他几个问题,结结巴巴答不上来,闫立刻就火了说:“谁做的工作?找个明白人来汇报!”於是总工开始汇报,闫敦实问得很细,几条勘探线?几个探井?位置?依据?总工答得还可以,也被问得满头大汗,接着就讨论油田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其实这些资料和部署闫敦实事先已经了然于胸。

闫对各油田的总工,既严格又体贴,因为总工平时非常紧张劳累,所以每年他都会找一个美丽、僻静的地方办“业务学习班”,让大家缓冲休息,又互相交流学习。因此在他任内,各油田的总工非常团结,作风也很好,正是由于他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带出了全国各油田一批非常能干,又廉洁自律的总工班子。

1987-2000年我在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承担科研项目期间,青海老总顾树松、吐-哈老总王昌桂从来没有现在流行的什么“拿回扣”、“给红包”之说,都是只谈工作,坦诚相交的业务好友到挚交。王昌桂在获得鄯善油田“发现奖”后,把奖金全部平均分发给了油田参与工作的人员,包括司机,可见她的风范。也足见当时在闫敦实等领导下石油部的好风气!
 
建功立业,淡泊名利,潇洒人生     如前所述,闫敦实任石油部总地质师前后35年来,我国70-90年代从南到北新发现的油田:江汉油田、鄂西气田、河南油田、任丘油田、二连油田、海拉尔油田;从东到西:华北油田、鄂尔多斯-长庆油田、玉门青西油田、吐-哈油田、准噶尔油田、塔里木油田、柴达木尕斯库勒油田、柴东气田……都有他的身影、指导和决策,功不可没。
他清廉苦干,但始终淡泊名利,80年代,我从黄汲清先生、王鸿祯、刘东生、肖序常等院士那里都听到对他很高的评价,许多人都对我说:“闫敦实是石油部知识最全面的专家”,我在他家里见到过他从年轻时到50多岁所记的工作日记就有200-300本,我曾经多次劝他,应该申报院士,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依然日夜为全国的找油工作忙碌,和当时那些追逐名利,为当院士不择各种手段的人相比,他要高大得多,他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倾注到为祖国找油的工作中去了。

1993年因为在全国石油勘探开发的方针上与当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要领导意见相左,1994年初他刚满60岁,就被要求从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地质师的职务上引退,这其实是非常不公的。对此,他引用了明代陈继儒的一句格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天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当时他还担任着全国石油储量委员会主任的职务,於是,他转向关注地热,开始策划各油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他考虑油气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寻找替代能源刻不容缓,特别是东部地幔隆升区的东北、华北油田的千百万油田职工,在油气枯竭后,仍然可以开发利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地热资源。不久,他被中国地热专家选为《中国矿联地热专业委员会》的总顾问;1998年朱镕基总理亲自点将,任命了20多位副部级以上“刚正廉洁”的干部,担任“大型国有企业稽查特派员”,闫敦实即在其中,一干五年。此后,开始了他的退休之旅,他喜欢弹吉他,不时到公园、景山和会拉小提琴的伙伴一起吹拉弹唱。这是最近他和夫人在香山的照片。
  
现已退休,正在和病魔搏斗的大师姐王昌桂,也是我的终生挚友,在看到这张照片后,写了一首诗:
石油情(送闫总、王大姐)
智德双慧过八旬,征战各方老油神。
心似清水两袖空,一身正气帅性真。
岁月波澜千万丈,宠辱不惊志如钢。
晚年悠然情如初,终身楷模人人敬。
          王昌桂   2015.6.22

人生百年,转瞬即逝。正如《金刚经》中说:“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随缘而生,缘过即寂”,现在闫敦实已是83岁的老人,对自己的一生,他无怨无悔,坦荡自如,已经活到了一定境界。
我们在铭记他为我国石油工业创建的业绩之余,祝愿他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附录:
任纪舜主编《从天山之麓到松花江畔》,科学出版社,2014.3;
赵天池对闫敦实的访谈录《大国石油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9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纪念馆链接:
分享按钮
纪念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