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张培英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张培英
1942-07-15 ~ 1995-09-28
 
到访:8522  墓地祭奠:3   留言:8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去行里帮忙见新农出书,复来纪念
半桶麸皮  2023/8/4 8:50:00  浏览:105

作者/任茂谷
俭朴的样子
张培英行长出事了!
1995年9月27日下午,中国农业银行克拉玛依石油分支行办公室接到从石河子打来的长途电话,支行党组书记、行长张培英,

张培英(左)与妻子
出差从乌鲁木齐返回途中,快到石河子时发生车祸,不幸去世,让人赶紧带上装殓的衣服赶过去。
听到噩耗,人们一下子都懵了。
张培英的爱人被突然而至的噩耗击倒,陷入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那时,天色已晚,商店都已关门。办公室两位女同志只好跑到张培英家里找衣服,翻箱倒柜,却没找到一套像样的,只好把两条破衬裤拼成一条,交给赶往石河子的人。
去的人到了石河子馆仪馆,看到分别才几天的行长张培英,浑身的血迹已经凝结,止不住放声大哭。殡仪人员提醒,得赶紧给逝者换上干净的衣服。一身血衣取下,换上那件穿在里面的破衬裤。揪心、遗憾、痛楚……各种情愫,弥漫在心头。
10月5日,张培英的遗体被运回克拉玛依市殡仪馆。告别仪式上,几百名自发赶来的人们抬着花圈为他送行。那两位女同志捧着新买的衬衣、衬裤,端端正正放在他身边,再次大放悲声。
改革开放已有十几个年头,一位地级市银行的行长,家境竟然如此贫寒?人们在悲痛中无比震惊。追寻他过往的足迹,身世、家庭、子女、生活.…一张张原色底片连在一起,呈现出这位身材高大的行长真实而俭朴的样子。
1943年,张培英出生在天津市,是家里的长子。他因公去世后,农总行派人去他天津的老家看望。来人虽然瞒着他去世的消息,可他年迈的父母说起他,禁不住泪水涟涟:"培英从小就懂事。过中秋节分月饼,他舍不得把自己的那块吃掉,只揭一点皮儿,然后用纸包好放起来。弟弟妹妹淘气时,拿出来让他们咬一口。他喝腊八粥不吃枣,喝完粥把剩下的枣用线串上挂起来,妹妹哭时取下一个让她吃。这孩子懂事早,多年没回来了……"
听着老人家说的话,一个男孩俭朴的样子映现眼前,让人忍不住落泪。
1964年6月,张培英高中毕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告别亲人,一路向西,支边来到新疆,到了万里之外的阿勒泰地区福海县,距县城62公里的跃进公社(现喀拉玛盖镇),被分配到人民银行基层营业所从事出纳、信贷、会计等工作。
离开繁荣优裕的大城市,来到西北边陲的牧业小镇,他一待就是十年。他与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教师的妻子于文玉结婚,生下长女张津、儿子张源。
饮食不习惯,冬季酷寒不习惯,自己克服;住干打垒土平房,吃水取暖什么都困难,一切自己打理。
1974年,张培英从跃进公社调到公安农场,举家搬迁,只有简单的被褥衣服、锅碗瓢盆、自制的木床桌椅。第二年,小女儿张洪出生。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成立。1980年到1991年,他先后担任福海县支行副股长、股长、副行长、行长。
从乡镇搬到县城,他家没有添置像样的东西。父母做榜样,孩子秉承俭朴的基因。三个子女回忆说,那时的生活不比农牧民家的孩子差,没觉得苦。1992年初,他提任中国农业银行塔城分行总稽核,可家里一应用具仍然是不入眼的旧东西。
张洪是家里最小的,最得父母疼爱,很多同学都学电子琴,她也学了一阵子,后来因为买不起琴,不得不中断学习。为此,她和爸爸赌过气,一周没和他说话。
长女张津结婚时,没有请一桌客,没有坐小汽车,怕亲戚朋友贺喜送礼,只悄悄找了一位农行职工当伴娘。
儿子张源结婚时,张培英给的财产就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一套老式家具。
因为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在张源的记忆里,爸爸在新疆30年,只回过两次天津老家。原想着哪年要是有空了,要多回家看望瘫痪在床的奶奶,可愿望总是落空。
妹妹张培茹从天津赶来为大哥做最后的送行,哭得非常伤心。"哥哥那么苦,如果不是来参加追悼会,怎么可能相信。尽管了解哥哥的为人,可他再怎么说也是个行长啊!他那样苦自己,走的时候竟连一条完整的衬裤都没有。"她哽咽了。
1994年,张培英已任克拉玛依石油分行行长,他去天津学习,脚上穿一双军用胶鞋。张培茹一个劲儿地说哥哥太"土",督促他到商店买一双皮鞋。逛了一上午,看中一双60多元的人造革皮鞋,最终还是没舍得买。张培茹说他太"抠",她哪里知道哥哥已经囊空如洗。离开天津前,张培英没有了路费,还是她给借的钱。
"俭朴"没有标准,张培英身高一米八,国字大脸盘,带一副近视眼镜,总穿一身干净的旧衣服。人们不理解,一位银行行长何以如此贫寒?不,这不是贫寒,是一位胸怀理想者的"俭朴"人生,是常人最难模仿的样子。
爱心的深度
张培英突然离世,家人整理遗物,发现了他给东北"小红莲"汇款的几十份存根,汇款人落款"金穗",还有三张填好没来得及发出的汇款单。另有他长期资助两名孩子的"希望工程"捐助卡。那时候工资收入不高,长期资助三个孩子,他家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原来他就是"金穗",这些汇款和捐款,就是他们家之所以"贫寒"的凭证。

事情要从1990年12月23日说起。那天早晨刚上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农行西林储蓄所发生抢劫案,三位朝鲜族姑娘白花子、黄英姬、崔福顺,与歹徒殊死搏斗,保住了国家财产,白花子不幸牺牲。

一年后,白花子的丈夫和公婆相继离世,她4岁的女儿小红莲无人抚养。"英雄三姐妹"之一的崔福顺刚结婚,她不忍心孩子成为孤儿,说服家人,把小红莲接到自家,决定暂时不生孩子,尽力抚养烈士遗孤。崔福顺不仅要抚养小红莲,还要照顾半身不遂的公公,微薄的工资实在难以应付。结婚几年,她没添过什么衣服,却把小红莲打扮得漂漂亮亮。记者走进这个清贫的家,写了一篇《英烈身后事》的报道,刊发在1992年12月10日的《中国城乡金融报》上。
这个故事,在全国特别是金融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白花子收到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和慰问信。众多捐款者中,中国农业银行塔城分行一位署名"金穗"的人,每月3日准时给小红莲汇款,表示要抚养孩子长大成人。"金穗"汇款14次,崔福顺与和龙市农行的同事被其隐姓埋名献爱心的行为感动,很想知道好心人是谁。小红莲全家向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和塔城分行寄了感谢信,恳请寻找"金穗"。数月之后,寻找"金穗"杳无音信,但署名"金穗"的汇款却一直没有间断。
崔福顺再次致信塔城分行,恳请帮助查找此人。遗憾的是,"金穗"填写汇款单时经常改变笔迹,塔城分行一筹莫展。吉林延边翘首期盼查找"金穗",没有等到结果,可每月的汇款雷打不动,"金穗"是谁一直无人知晓。
万般无奈之下,崔福顺再次致信塔城分行,请求帮她们找到"金穗",信中表达了小红莲的心愿:想要一张"金穗"爷爷(或)奶奶的照片。
一个月后,崔福顺收到一封来自塔城分行的信,是"金穗"写的,但没有照片。信中写道:"崔福顺同志,帮助你抚养小红莲是我们农行人应尽的义务。你付出那么多,我只不过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只愿用微薄之力,帮助你把小红莲抚养成人,希望你们不要再查找了。我是谁无所谓,重要的是怎样把小红莲抚养好。按年龄,小红莲应该叫我爷爷,我想对小红莲说,你有什么要求,爷爷都会尽力帮助。你要爷爷的照片,我不能答应,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健康成长,爷爷就会高兴的……"
恩人"金穗"终于有了回音,崔福顺激动万分。读完信,还是不知道恩人是谁,她又万分失落,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她和丈夫说:"一日找不到恩人,我一日不得安宁。新疆距离吉林一万多里路,咱们得想办法报答这位不知名的恩人啊!"她伏在丈夫肩上哭了。丈夫劝她:"要不再给新疆分行和塔城分行同时写封信,如果再找不到,咱们去一趟新疆。"
崔福顺的第三封信,送到了新疆分行行长色提尼亚孜.艾外都拉的桌上。他找工会和办公室的人员开会,要求帮助小红莲全家了此心愿。会后,又给塔城分行行长钱鹤鸣打电话,请他把这件事当成大事去查。
钱鹤鸣寻思,这个人到底是谁?派工会的同志去邮局查。邮局工作人员描述,一位高高的个子、胖胖的、戴着眼镜的同志经常来寄钱,每次都匆匆忙忙。时间一长,邮局的人和他熟悉了,寄钱时搭上两句话。有一次,这位职工问金红莲是他什么人。他回答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她是我的孙女,在吉林跟着姑姑。"从那以后,这个人再没有来这里汇过款。钱鹤鸣从邮戳上发现,后来的汇款是从其他邮局、邮所寄出的,显然"金穗"在回避,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谁。
高高的?胖胖的?戴眼镜?这些特征,很像一个人﹣﹣总稽核张培英。他家生活不宽裕,日子出了名的俭朴,是他吗?
钱鹤鸣想起一件事,1992年12月刊登《英烈身后事》的《中国城乡金融报》寄来后,行里的职工纷纷传阅。钱鹤鸣到张培英办公室商量事情,见老张捧着这张报纸,眼含泪水。见钱鹤鸣诧异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咧了咧嘴,把报纸放进抽屉。他们都是上世纪60年代来到新疆的支边青年,钱鹤鸣问:"老张,你怎么了?"张培英揉了揉眼睛说:"没事!没事!"
前后一联系,钱鹤鸣感觉"金穗"是张培英的可能性很大。为了吸引"金穗"的注意,他把来信和小红莲的照片,贴到办公室前的宣传栏,让人暗中观察,看谁来取。
一天、两天、三天,一直没动静。钱鹤鸣耐心等着。第十天,宣传栏上的报纸、信、照片,不翼而飞。钱鹤鸣不想再绕弯子了,直接找张培英问。
正在工作的张培英头也不抬,说:"是不是让风刮走了?如果真是被谁取走,也没必要去找,为烈士遗孤办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何必费那么大的劲查找。"
钱鹤鸣心里有了谱。一天中午,他再次找到张培英谈心。张培英终于承认,"金穗"就是他,但让老钱保密。他说:"捐款只是凭良心做事,咱们都是农行人,都是支边青年,这点事是应该做的。假如有一天,咱们和白花子一样为保护国家财产牺牲了,留下的孩子怎么办?将心比心,为什么非要他人回报呢?"
钱鹤鸣深受感动,"我知道你是好心,可你家也不富裕,只要尽到心就足够了啊!"

"我怎么都行,可小红莲还是一个孩子,仅靠崔福顺一人的工资是不够的,帮她一把又有什么。说实在的,看你们这般寻找,我也有些沉不住气,就连回到家饭桌上的话题也是'金穗'找到了吗?真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金穗',实在没必要。我从没想着要小红莲长大后回报什么。"

张培英有些激动,声音嘶哑。钱鹤鸣握住他的手,好一阵说不出话。他尊重张培英,"违心"地给小红莲家回信:"几经查找,我们确实没查出'金穗',作为行长,我为本单位拥有这样的好同志感到自豪。相信这个世界有真爱,我会尽力帮你们寻找'金穗'。"
1994年6月,张培英调任克拉玛依石油分行党组书记、行长。小红莲的亲属发现"金穗"换了地址,又致信克拉玛依石油分行,请求领导帮助查找。他们不知道,这位领导就是"金穗"本人。
几年过去了,寻找"金穗",成了小红莲家人的心病。汇款突然中断三个月,1995年12月,他们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信。写信人是张培英在乌鲁木齐上学的小女儿张洪。信中写了"金穗"其人的原委,写了父亲车祸罹难,母亲悲痛过度,一病不起,一个月后离世的悲痛现实。张洪在信中写道:"爸爸走了,妈妈也离我们远去,我们都成了没有爸爸妈妈的人。等我以后参加工作,手里有了钱,肯定去吉林看你。那时你会长成一个大姑娘。好好学习,别让大家失望,好吗?"
手捧张洪的来信,崔福顺向西长跪,痛哭失声。
小红莲的叔叔召集了所有亲友,向着祖国的大西北跪拜,用朝鲜族的最高礼仪祭奠恩人的在天之灵。
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良心》,上映多次,经久不衰。
张培英自称"金穗",他的爱心到底有多深,只有从他一件件倾心奉献的事例中去探求。
张培英在福海县支行工作时,寒冷的冬天,有一次去牧区发放扶贫贷款,见几个瘦弱的哈萨克族孩子衣服特别单薄,还有一个孩子赤脚站在那儿。他急忙上前抱起这个孩子,解开衣服,把一双冰冷的小脚放进自己的怀里。临走时,他脱下军大衣,披在孩子身上。又一次,他去科克阿朵什乡走访,看到一家农户,土坯房四壁裂缝,土炕上蜷缩着一位瘫痪老人,问年龄有80多岁。他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连忙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塞到老人手中……
爱生于心,张培英的爱如此之深,深到常人无法度量。
廉与公的敬业高度
廉洁与公正,往往是人品高尚的两个标准。张培英二者兼备,使他的敬业执著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他在福海县工作了26年,从基层营业所的办事员,到县支行行长。金融同行熟悉他,贫困乡镇的农牧民认识他,都知道他做事尽心,办法多,清廉如水。
福海县皮革厂建厂三年,资金不足,濒临倒闭。张培英多次进厂了解情况。企业走投无路,告贷无门,他知道,在这个农牧业结合的县,皮革产品有原料,也有销路,只要管理得当,一定能翻身。他果断决策,贷款27万元。皮革厂在生死关头,得到资金输血,恢复了"体力",走出困境,一度成为阿勒泰地区的明星企业。当时生活正在好转,县城的人有一件皮衣才像样。张培英冬天总穿一件军大衣,厂长想送他一件,遭到婉拒,打折卖给他也不要。
福海县大小单位的"头头脑脑",一谈起张培英,都知道他办事既严谨
张培英生前所获荣誉
又有魄力。
改革开放初期,干部职工专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张培英大胆提拔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干部,拿出专门的费用,支持职工参加学习培训。他任行长6年时间里,福海县支行考上大中专的职工,排全疆农行前列,在阿勒泰地区占首位。
一身正气的张培英,带出了全行的好心气,几年未发生经济案件,各项指标超额完成。县农行被评为自治区"扶贫先进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伊犁州"先进职工之家"、阿勒泰地区"文明单位""先进支行"等17项荣誉。
1992年1月,张培英提任塔城分行总稽核。头两个月,他天天下去审查账目,了解情况。两个月后,以会代训,他亲自讲授业务课,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会议结束,他对辖区全方位稽核普查。查出违规违纪行为,他寸步不让,纠正财务问题10余笔,金额400多万元。两年间,塔城分行的稽核工作,从全疆的"尾巴"跃升为先进。
1994年,张培英被任命为筹建中的中国农业银行克拉玛依石油分行党组书记、行长。接到任命,他没有休整,当天就赶到克拉玛依投入紧张的工作。为了省钱,他与副行长巴胜德住在营业室里,那是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仓库,在二层顶层。
克拉玛依是一座戈壁新城,城外就是戈壁大漠,无遮无拦,温差极大,夏季气温高达摄氏40度以上。白天暴晒一天,屋子变成蒸笼。屋里只有一只电风扇,张培英便把电风扇转向巴胜德吹,还说自己在基层习惯了,什么苦都能吃。巴胜德不忍心,等张培英睡觉后,悄悄把风扇转过去。张培英醒了,又把风扇转过来。两人就这样推让得不可开交。巴胜德让张培英搬到为职工临时租的宾馆去,他不肯。会计科长劝他再租一套房子,他笑一笑说,等咱们将来建起宿舍,一家一套就好了。

上级行批准克拉玛依石油分行建住宅楼,张培英要求楼房设计面积和布局都一样,不搞等级差别。宿舍楼在职工的期盼中建成竣工,工程负责人想对他表示一番感谢,被张培英当场拒绝。这位负责人对他既感谢又敬佩,主动提出为职工宿舍安装热水器和抽油烟机。

那时候,迁移进城市落户需要指标,克拉玛依市政府特地为张培英批了6个进城指标,解决他全家从塔城迁入的户口。克拉玛依距塔城320公里,那时路况险恶,必须经过让人"闻风色变"的老风口,家人希望能早日团聚。张培英的规矩是,等职工的户口全部解决后才轮到自家,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不能搞特权。6个指标先给谁?有两位基层干部的孩子要上学,没有户口导致费用多,张培英把指标给了他们。唯独对自己的家人,张培英直到去世也没有把全家的户口迁到克拉玛依,更没有住进自己一手建起来的职工宿舍。
张培英经常说:"我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行长的职责之一,就是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保持廉洁本色,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带头人。"
他还说:"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的意志;紧张的工作,使人精神充实。
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所追求的事业。"

中国农业银行克拉玛依石油分行刚刚成立,就像当年石油工人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上钻第一眼油井一样,他们白手起家,举步维艰,一无专业人员,二无营业网点,三无职工住房。张培英不等不靠,冒着酷署,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到有关单位联系,很快便在克拉玛依市立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融通了各方面的关系。
他到白碱滩区考察,发现这里经济比较发达,决定建立办事处。得知选中的一间门面房属于客运公司后,他找到公司领导商谈,对方乐呵呵地拒绝说:"克拉玛依是石油城,没有农业,你们农行到克拉玛依抢占地盘,胃口不小啊!"
对方不给"方便",他就顶着七月流火,三番五次跑去协商,找区政府协调。一天中午,他又找来了,公司经理不在,他就站在门口等,天气闷热,大汗淋漓。经理来上班,看见他的衬衣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深受感动,赶忙开门请他进屋。
1995年8月,白碱滩办事处挂牌营业,储蓄猛增,很快超过千万元。
建行初期,张培英主张小机关、大基层,机关人员只占全行人数的十分之一。基层各营业网点安装空调,他本人和机关科室用电风扇。他要求每个网点配一套电脑,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开办信用卡、证券等新业务,赢得克拉玛依市民的信赖;争取贷款资金规模,优先支持"菜篮子"工程。农业银行的很多做法,领先于当时的银行业态。新行新起点,实现了后发优势。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斗室走来走去,筹划蓝图,制定"一年站稳脚、二年打基础、三年求发展"的目标。
张培英的人格品德,深深影响着全行干部职工。上下同心,农行成立仅一年,各项存款超亿元,各项贷款达到6900多万元,其中农业贷款达5500多万元。到1995年底,各项存款超2亿元,去除各项建设费用之后,提前实现利润22万元。
张培英的突然离去,令农行上下震惊惋惜,引起自治区领导的关切,新疆分行和农总行先后追认他为"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向他追授"七一勋章"。全国农行系统开展学习张培英的活动。
1996年11月8日,根据张培英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寻找金穗》在乌鲁木齐举行开机仪式,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艾斯海提·克里木拜,原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达列力汗.马米汗,原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广播电视厅、人民银行、农行银行等相关领导出席。达列力汗马米汗说:"张培英同志长期扎根边疆,在贫困地区埋头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为新疆的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不仅是金融干部的楷模,也是各条战线各级干部的好榜样。能有张培英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是新疆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光荣,也是新疆人民的光荣。"
26年过去了,张培英的子女张津、张源、张洪,都成长为农业银行的优秀员工,把朴素的家风传给下一代。农行克拉玛依石油分行的干部员工,以他的精神为引领,不断开创出新的事业辉煌。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