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保宗悌教授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保宗悌
1933-02-15 ~ 2020-02-09
 
到访:38207  墓地祭奠:11   留言:77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保宗悌纪念文摘
保立  2021/4/2 11:55:00  浏览:493

   保宗悌教授因患脑梗病于 2020 年 2 月 9 日 在广州中山三院医治无效,离开我们了!在悲痛 之余,想起他生前不久, 他的学生们曾悉心为他 编辑了一本文集 ,宗悌却迟迟未荅应付印 ,现 却成为他的遗物,为弥補此遗憾和亲友们深深怀 念之情 ,特把它出版,以纪念他学术上的成就 及美德。 保立 保国裕 陈大明 梁丽娜 保延绪 経办
    保宗悌教授网上纪念馆 姓名:保宗悌 生辰:1933-02-15 逝世:2020-02-09 国籍:中国 籍贯:广东 广州 宗教:回族 职业:教授 保宗悌,男,广东南海人,1933 年出生。曾任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及电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 生导师,武汉大学广州校友会电信分会、物理分会荣誉会长。 1955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并在桂质廷教授指导下从 事电离层研究。1956 年至 1959 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古谢夫教授指导下从 事电波偏振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电离层无线电波偏振仪。1980 年 至 1982 年以研究学者身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与该校世界著名科学 家卡彭特教授合作研究南极新设的大功率甚低频发射机发射的哨声模电 磁波在等离子体层的传播特性。80 年代前后领导课题组研究低纬哨声, 首次在低至磁纬 5.5 度的西沙群岛成功探测到信号,突破了国外某些学者 认为的“截止纬度”;并获得武昌、湛江、榆林、西沙群岛 4 个台站的同 步哨声信号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项成果发表后,为国内外学者多次引 用,新西兰及日本学者分别用来引证他们的研究成果。上述有关电离层电 波偏振和低纬哨声的研究成果被列入“中、低纬电离层及电离层电波传播 研究”项目,获得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奖(一等)。 1983 年任教授,1986 年任博士生导师,1991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高等 教育事业上有突出贡献的证书和政府津贴。历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 科学部评审组成员,《空间科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先后发 表论文 30 篇。已培养博士生 9 名、硕士生 15 名,国内访问学者 4 名。2003 年任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比搜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粤教版)主编。 保宗悌教授千古! 

                                     序言 
    保宗悌老师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及电信工程系退休教授, 早年在武汉大学求学,随后又被派往美国留学。在各个国家游历 求学后阅历丰富的他,回国后经历几番选择,他到了华南师范大 学任教。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他遇见了许多对他人生产生了重要 影响的老师中,其中最让他怀念的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用自身的 行动告诉他何谓不磷不缁的桂质廷老师。 经历过文革黑暗时期的保老师,之所以能够在那样艰难的时 期仍然坚持搞科研,离不开桂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桂老师在文革 时期不顾自身安危帮助自己的学生,鼓励学生坚持科研创新,用 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风范,这对保老师后来的教学理念的形成也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如此了 吧。保老师在退休之际,仍然一心怀念当年恩师,这是极其难能 可贵之事。怀旧的保老师,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老照片,故而萌 生了出一本回忆录的想法,将故事与照片收录其中,作为纪念珍 藏。很幸运,作为“圆梦计划”项目的志愿者的我们在对老师进 行了几次采访,并对他的老照片进行整理以后,最终替他完成了 这个心愿,将保老师至今念念不忘的故事与老照片收录进了这本 回忆录当中,希望我们微薄的努力与帮助,能够使保老师的愿望 得以实现,并感到欣慰。
   保宗悌教授 保宗悌,男,广东南海人,1933 年出生。曾任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系及电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留校任 教并在桂质廷教授指导下从事电离层研究。1956 年至 1959 年在 苏联莫斯科大学古谢夫教授指导下从事电波偏振研究,在国内首 先研制成功电离层无线电波偏振仪。1980 年至 1982 年以研究学 者身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与该校世界著名科学家卡彭特教 授合作研究南极新设的大功率甚低频发射机发射的哨声模电磁 波在等离子体层的传播特性。80 年代前后领导课题组研究低纬哨 声,首次在低至磁纬 5。5 度的西沙群岛成功探测到信号,突破 了国外某些学者认为的“截止纬度”;并获得武昌、湛江、榆林、 西沙群岛 4 个台站的同步哨声信号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项成 果发表后,为国内外学者多次引用,新西兰及日本学者分别用来 引证他们的研究成果。上述有关电离层电波偏振和低纬哨声的研 究成果被列入“中、低纬电离层及电离层电波传播研究”项目, 获得 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 等)。1983 年任教授,1986 年任博士生导师,1991 年获国务院 颁发的高等教育事业上有突出贡献的证书和政府津贴。历任中国 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学会高级 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评审组成员,《空间科学学 报》、《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第 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先后发表论文 30 篇。 已培养博士生 9 名、硕士生 15 名,国内访问学者 4 名。2003 年 任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比搜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粤教版)主编
  
    从李锐文集说起 有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说他在李锐文集上看到我的事。 我赶紧问:是好是坏?答复是不好不坏。因为李锐在五十年代当 过毛主席的秘书,经常和毛主席一起到处去。特别是在五十年代 后期,他出版了好几集有关大跃进的文集,是将记录下来的所见 所闻和收集到的文件。因此文集内容丰富真实,很能反映当时的 情况。我赶快借文集看,原来是在有关教育大跃进中的一份有关 武汉大学纠正批判白旗的错误的文件。文件提到的两个被批判错 的人,一个是周如松教授,另一个是保宗悌。我当时还是助教, 周如松是全国知名的教授、金属物理专家,而我只是一个无名小 卒,为什么会在文件上与大专家一起平反?原来,当时我不幸成 为批判运动中的典型,枪打出头鸟。批判的口号是:批判保宗悌 道路。我为什么会成为一只出头鸟,还有一条所谓的道路?事关 大是大非,因为“白旗”这顶帽子一戴,虽然还未到敌我矛盾, 但也是离之不远了(后来在WG中就早已被定为牛鬼蛇神 成为“黑帮”)。因此,李锐文集将这个文件公开,等于在全国 范围为我这个白旗平反。我也可以坦然地谈谈这个白旗的由来, 是好是坏?由读者明决。 ￾ 与物理结缘 “大约是读初中时,我家住在仙邻巷。暑假邻居的一位在清 华大学读书的学生回来,我常到他住房的窗前看他做业余无线 电。我非常佩服能摆弄几个发亮的灯泡(真空管)就能和北京通 话。这位邻居不嫌我打扰,还送我许多零件,教我装收音机。后 来我还从他们那里知道:因为上空有电离层(又称游离层)电波经 它反射才能跨越几千里从广州传到北京…….这些奇妙神秘的东 西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像一个未知的王国,吸引着 我。虽然初中还不懂诸如电磁场、电子管,但出于好奇心我开始 动手学习。家中有一台四管收音机,多年失修。我拿来摆弄摆弄 居然修好并出声。这偶然的运气鼓励我,並且立志以清华大学生为榜样,也搞业余无线电,探索电离…….” 在保老师正式投入物理学习之前,他曾在抗美援朝时参军, 后来在各方面条件的允许下,得以参加高考,在武汉大学就读。 “我是在 1950 年底(上高中三年级不久)在抗美援朝中参军 的。后被选入航校学习空勤通讯。离开部队的時间是 1951 年 6 月底,回到广州参加高考是 7 月中。很幸运居然还能考上,而且 按自愿入了武汉大学物理系。因为我听业余无线电者介绍,武汉 大学有一个电离层实验室,专门研究电波传播和电离层,全国独 此一家。” 结缘武大 “武汉大学建在武昌郊区的一座山上,好像原来叫骆家山。 闻一多在武大时建议改为珞珈山。大家都觉得好,一直沿用至今。 我在 1951 年报到时,从武昌車站到珞珈山,连公交車都没有, 只能靠三轮車,骑到武汉大学学生宿舍的山上,就被那美丽的依 山而建的学生宿舍和巍峨的图书馆震撼到了,到了山顶看到背后 偌大的东湖,从这一刻起我爱上这美丽的校园,以后的个人与家 庭的成长都和它不可分离……”
    伯乐 ▪求学篇 桂质廷老师篇 中国空间物理学家和地球物 理学家。湖北武昌人。1895 年 1 月 9 日生于湖北沙市,1961 年 10 月 24 日卒于武汉市。1914 年 和 1923 年两次赴美国攻读物理 学,1924 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 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在北京 协和医学院,长沙雅礼大学,沈 阳东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 教。1930 年到武昌华中大学任 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39 年转至武汉大学任教,并先后任 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教 授。桂质廷在电离层和地磁学研 究方面有重要贡献。1931 年至 1936 年他利用假期自带仪器到华 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各地进行定点地磁测量,并于 1935 年发 表了他对极区磁扰日变化与经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为中国地磁 学研究打下了基础。1937 年,他首次对武昌上空电离层进行了常 规垂直探测,发现武昌 F2 层电子密度大大高于按纬度预计的数 值,受到电离层学术界的重视。1946 年,他主持建立“武汉大学 电离层实验室”,对武昌电离层继续进行常规观测,并指导研究 人员写出了关于 F2 层临界频率受地磁控制而形成赤道异常的一 系列论文。他还撰写了关于 1948 年 5 月 9 日日全食对武昌电离 层的影响,以及有关 Sq 电流系的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他在武汉大学创办了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在他的倡议和指导 下,又筹建了武昌电离层自动垂直探测站和武昌地磁台,获得了 重要成果。 桂质廷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宗悌和桂质廷老师的故事 武汉大学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保老师的母校就是武大。 “在武大时我们学院的一位教授,他叫桂质廷,他当时任武 汉大学理学院院长,是中国地磁研究的先行者,国内外知名的学 者。武汉大学的电离层实验室就是他创建的。很幸运自己能成为 他的学生。” “这样一位大专家同时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作为 理学院院长在百忙中安排时间接见每一个新生。至今我仍记得他 在理学院明亮的办公室(武大理学院是像半球的圆顶建筑)接见 我的情形。因为我对武大和电离层实验室是仰慕以久,自然对桂 院长也十分敬仰,态度自然有些拘谨,桂先生却像和朋友谈心那 样,问长问短,一下子就拉近了我这个新生和院长的距离。大家 都知道中学生刚进大学,会十分新奇和迷茫,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与中学截然不同。如果有一位长者、教授指引一下,从开始就顺 利该有多好。后来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时知道该校规定每个 新生有一名教授作为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如何选课,安排大学生 活,通常这位教授会成为这位学生的朋友。我国高校如果能实行 这种制度,对教书育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我想会大有好处 的。不要只将教授的职责限于搞科研、上课等学术上,还应包括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上,教授对学生的一次谈话可能会让学生受益 终生。”保老师说当年填志愿,报武大的一个原因是,武大有个电 离层实验室,实验室中有仪器专门观测电离层。于是他慕名而来, 还请求桂老师让他到实验室中去做小工。 “和老师熟识后,他也总会和我谈心。有一天他对我说:‘我 现在年纪大了,无线电这个专业是五年不搞就会落伍的,而我在 这方面已经跟不上了,如果只靠进口别人设计的设备,很难有自 己的创新。我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坚持下去。’”这对当时年轻的 保宗悌老师鼓励很大。 “我听桂老师的话,组织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小组,系领导给 了我们一个实验室和器材。我和一个同学利用星期日(当时没有 双休周末)干了整整一个学期,做出了〈放大器示教板〉和〈示 波器示教板〉。桂老师很高兴,让我们向下一届同学做研究报告,反映很热烈,这个成绩虽小但对我们鼓励很大。” “桂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成绩。 既锻炼能力,又增强信心。一年多以后我之所以能在苏联专家的 指导下做出我国首台电离层无线电波偏振仪,和上述的锻炼是分 不开的。如果没有桂老师的鼓励和推荐,当时我只是一个毕业才 一年的助教,断无可能被选为苏联专家培养的三个研究生之一 (另外两位一是副教授另一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 )。” 保老师的苏联老师古谢夫(穿西装者) 除了正面的鼓励以外,在文革时期,桂质廷老师不顾自身 安危,一直帮助保宗悌老师。“当年文革教授被看作资产阶级, 是要被打倒的对象。因为我是被教授看好的苗子,所以被认为是 “只专不红”的资产阶级接班人,成为了头号批判对象。教授担 心我在运动中头脑发热,悄悄地找我谈心说:‘你千万不要放弃 基础性的科研,科研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因为现在强调实用, 就急功近利地赶时髦。科研破坏容易,重建起来却很难。而且千 万别自大,满罐子不淌,如果你骄傲自满就只能说明你的成就不 过如此。’”这些话一辈子都记在保老师心中。
   附:保老师发表的一篇回忆桂老师的文章
   师教如甘露 浸沐益终生 ——物理系 保宗悌 
  记得恰好是 50 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刚刚考进武汉大学物理 系,新生教育中有一个内容是听老教授给我们讲怎样过好大学阶 段的心得体会。原来以为只是一般的听听报告,想不到这个报告 里的许多话,50 年过去后我仍然记忆犹新。它一直影响着我的工 作和学习,指导着我怎样对待科学,对待人生。 给我们作报告的是德高望重的桂质廷教授。他是我国第一代 物理学和地球及空间物理学的代表之一,是开创我国地磁测量, 电离层探测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在报告中针对我们有些新生对 自己专业缺乏认识和热爱的问题和表现,讲述自己是怎样爱上物 理这门学科的,介绍了自己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利用假期,自带 仪器到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进行地磁测量,建立地磁台; 也介绍了他的好友吴有训教授从事的世界著名的“康普顿效应” 实验,为中国物理学界增光等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前辈热爱科 学,热爱祖国,振兴祖国科学事业的拳拳之心。
  桂质廷教授报告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现在要我重新选择 志愿,我仍然选择物理。”这句话之所以给我留下那么深的印象, 是因为他教育我们,既然你选择这个岗位,就应该全心全意地投 入,就应该而且一定要培养热爱专业的激情。至于这个岗位是什 么,倒是次要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学习科学、 技术,和学习诸如文学、艺术、音乐是相同的,没有激情和投入 是学不进去的。但最重要的是敬业精神,缺少了它,专业再好也 只能学些皮毛,学些时髦花俏的东西,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桂质廷教授还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无线电(当时的无线 电科学是指现在的电子学、通信技术等方面)这门科学发展很快, 落后五年就很难再赶上去。希望你们年轻人接我们的班,加紧赶 上。中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实验、自己的设备、自己的基地,是无 法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现在回想他的这段话,对照我们 的实例,真是千真万确。我们现在的电子、通信事业受制于国际, 正是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芯片。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电子、 通信事业虽有蓬勃发展,但仍未解决最关键的芯片问题,如果在 21 世纪不解决它,振兴中国的电子、通信事业将只是一句空话, 或者是只有表面上的商业式的繁荣而无实质性的、立足于自身的 实力。这无论对国防还是对经济都是最致命的。 在大学学习期间,我和几个同学听从桂老师的教导,自觉组 织了一个无线电学习小组,用业余时间制作电子学的示教设备。 我承担的是一台示波仪的教学启发示教板,当时国内尚未有国产 的示波仪,全系只有一台,是从美国进口的。我们借用实验室, 利用整个学期所有的星期日,从设计到制作,克服了不少困难, 终于在学期末制作成功。桂老师鼓励我们,还要我们向下一级的 学生介绍研究心得。示波仪的制作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但当年对于一个物理系的学生,还是十分陌生和困难的,何况当 时还有什么现成的电路或者样板可以模仿。这个示波仪的制作, 可以说是我学习如何做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成功的第一件作 品。它为我以后能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无线电波偏振仪打下了有力 的基础。从此,我知道怎样去克服困难,怎样去取得成功。更可 贵的是为自己建立起了信心,让自己敢于面对陌生、困难的任务。 也因为这个小小的业余科研制作,经桂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推荐, 我被选上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从事相当于副博士论文的科学研究, 并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桂老师除了正面引导和帮助我们走上科研和教学的坦途之 外,还细心地关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挫折或 错误。记得 1958 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国内某些人一时头脑发热, 急于求成,虚假,浮夸风气泛滥,也蔓延到科研和教学领域。当 时提倡“破除迷信”,特别是动员学业和知识不足的人破除对老 师和有经验的人的“迷信”,也动员老师破除对过去所有的知识 的“迷信”。群众出于希望中国能迅速赶上英美、迅速强大起来 的良好愿望,以为能以所谓“大跃进”的方式,超越中国长期落 后的局面,用所谓“革命”的方法代替科学、踏实细致的工作。 有一次,我听几个低年级的学生说到汉口有人能用广播电台的电 波,把家中的灯泡点亮,我也用一些电感、电容和灯泡连接起来, 试试能否把灯泡点亮。桂老师知道我这样做后,悄悄把我拉到一 边,严肃地对我说:“如果是未学过电波的辐射与传播知识的低 年级学生,去做这种实验情有可原,你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现在 已经是老师了,还这样做就不对了。只要你用公式算一算,广播 电台离学校有多远,辐射出来的功率够不够,能否点亮一个灯泡 就很清楚了。” 我当时羞愧得无地自容,的确,从理论上讲我知道这是不可 能的,也就是说,如果是用科学的态度,我不会去做这种幼稚的 实验。而我却去做了,这说明我缺乏对科学的坚信。社会上的浮 夸,政治上所谓的“革命”,把人们的思想搞糊涂了。连起码的 常识也要怀疑,也要“破除迷信”。这正是我本身素质的缺乏才 会迎合这种伪科学的东西。而桂老师当时处于一个被批判的地位 (当时提倡反对学术权威,认为知识越多的人越保守,甚至反 动),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对我提出忠告,这种忠诚于科学,忠 诚于教育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动。 从此,我再没有做这种傻事,严肃对待自己的每一个科学研 究和教学环节,坚决与伪科学和弄虚作假划清界限。我十分庆幸 有了桂老师早年给我打的这支“预防针”,它使我能在今天坦然 面对社会上的猖狂、假冒、腐败的泛滥成灾,能始终保持清醒的 头脑。50 年后的今天,我唯一的希望是将桂老师的这种精神,这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楷模精神,在我们有光荣传统的华南 师范大学传播开来,在莘莘学子中生根、开花、结果…… 原文(华南师大报 2001 年第 212 期)
  人生 回忆文革 
  文革对我国是个灾难,损失很大。但坏事也会变好事。因为 文革暴露出阻碍我国前进的问题。诸如缺乏民主、法治、个人崇 拜、极左、说假话大话……把国家和人民弄到危险边缘。幸有一 批老革命家带领人民拨乱反正,走上改革开放,日子才一天比一 天好过,国家也一天比一天富强。 大的不用在此细说,只讲一件小的:现在高考、应聘等都不 用填<家庭出身>这一栏目。而在文革前和文革中,这一栏目是许 多人无法逾越的鬼门关。“我在武汉大学时的一位老师,他的儿 子在 60 年代高考时就因为家庭出身就不被武汉大学录取。1978 年我所在的单位的党委书记在为我的“特嫌”(特务嫌疑)平反 时对我说:本来我想查一查是那个领导把你定为<特嫌>的,后耒 一想:以前的<阶级路线>,你有这种家庭出身,那个领导都会把 你定为“特嫌”的。” 这就是说,家庭出身是“原罪”,是生来就有,无法摆脱, 要背负终身的。政治教育时的所谓“家庭出身无法选择,重在表 现……”只是骗人的,因为背后有政策:所谓阶级路线。正是由 于这种“阶级路线”在文革中暴露出无数可笑可悲的问题:如由 清一色好出身的“龙生龙,凤生凤”“老子英雄兒好汉”的红卫 兵,在別人操纵煽动下,批斗老干部、教授专家及所谓出身不好 的人民,无数人被斗死、打死,迫害致死或自杀。成为中国历史 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教训深刻。文革后,在邓小平的主持高考 改革中才第一次从报考条件中去掉“家庭出身”的条件,第一次 实现孔子的“有教无类”。 ▪校长与"有爭议人物" “在桂老师和苏联专家悉心指导下,我的业务有不少长进, 但在此時也在赞扬声中滋长自满情绪。桂老师及時用一句话让我 清醒。他说:‘滿罐子不淌。自始我一辈子不敢再自滿,永远记 着自己只是半罐子,还要十分努力。” “由于出身不好和受过拔白旗的批判,在许多人的眼里我是 应该永远不受重用的。1980 年在邓小平主持的教育领域,决定让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进修,我有幸被选上。因为当时做 的科研工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接近,斯坦福大学看过我的论文也 同意接受。不料,当时的系主任反对,理由是受过批判一定对学 校不滿,将来一定不归。幸而当时的校长是刘道玉,他是最先支 持 1977 年教育座谈会恢复高考招生的人,那时他是教育部长刘 西堯的助手,高教司司长,参加座谈会第一个提议恢复高考的查 全性教授就是武汉大学派出的。因此刘道玉最能理解邓小平‘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用实际行动在武汉大学贯彻邓小平思 想的人。我的情况,刘道玉了解后,决然地批准我出国。我在老 师中得知情况后,请老师转告刘道玉校长:我学成后保证归来並 一定为武大尽力。1982 年我按时归来,并尽力协助梁百先老师建 成空间物理博士点,培养了多名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被教育 评定为重点学科。回想这些,我这个在武汉大学的‘有争议人物’ 也处之泰然了。” “其实,有时有些人就是看不惯别人努力、改革,给你先戴 一顶‘有爭议人物’的帽子,再找机会把你打倒或边缘化。刘道 玉校长后来也被视为‘中国教肓界有争议人物’,而奇怪的是大 多数武大毕业的校友都十分蓴敬他,有人把他称为武汉大学的陶 行知。” 初到美国 “1980 年,我作为第二批访问学者被国家派往美国学习,当 时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别说外国,我连香港都去不了。所以拿 到机票时还在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的,直到检票登机,我才有了 出国的真实感。” 那次保老师去美国,抵达旧金山后,一下飞机就在机场门口 看到了巨大的高架桥,看着特别新鲜,当时全中国基本上没有一 条高架桥。来到大学校园里,看到一栋栋带花园的独立平房,一 打听才知道这是普通职员的住所,而在当时中国连教授都只能分 享一栋楼,一家人挤在狭窄的房子里。“那时我就直观上感受到 了两国发展水平的差距。” 我当时已经 47 岁,还有机会赴美国进修学习,目睹当时国 外与国内的巨大差距,触发自己重新焕发青春,努力学习,从头 赶上的决心。我因照料一个北京大学教授在斯坦福医学院开刀医治,特在该院门前照了一张相,并写诗一首: 不惑之年过大洋 湾区名校伊甸园 背靠天下第一刀 重拾青春又少年 美国人热情相助 我很幸运的是在邓小平访问美国后去美国的,由于邓小平的 风度和真诚,美国人掀起“中国热,对中国人十分友好,我亲身 感受到这些。” 去国外留学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语言沟通便是其中之一。 “我的英语水平不太好,在去之前参加过不到一个月的英语 进修班,也考虑过上强化班,但拿不出 2000 美元的。幸好自小 在广州长大,英语环境比其他地区要好一点,英语方面有点语感。 后来在美国学习时,我居住在当地一个美国家庭,这家的太太是 一位家庭主妇,热心的她每天都与我练习英语,还有专门的学生 俱乐部也会组织人给海外留学生补习英语。” 其次,由于长期“闭关自守”,我国的电子工业落后,有些 仪器我们做不出来主要是由于零件质量。我在国内做哨声研究 时,最关键的前置放大器的元件因噪音过大,无法达到应有的灵 敏度。斯坦福大学的伊文思专门为我设计和装好一台精密的放大 器送给我,我在 1983 年到西沙群岛成功地接收到哨声,就是用 这台仪器。
  悟道 
  文一:什么是命运? 有一个同学问我:“老师,你相不相信命运?”我毫不犹豫地 回答:“相信。”同学又问:“什么是命运?”我却一下子答不出来。后来认真想想,很难全面又准确的说清楚。记得文化大革 命刚结束,中央乐团第一次演出的节目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 乐>,正合当时全国人民经过多年磨难,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抗 爭,相信最终胜利的心情。能否说命运是一种磨难?需要抗争来 改变它。但是否也有好的命运?常说好命好运。中国人说祝好运。 外国人说 G00D LUCK,这里的运,指运气,有好运也有不好的运 气。因为生活太多偶然性,自然也有偶然性。物理学中研究量子 就是用几率来定量的。一种非线性数学混沌学证明一个地方一只 蝴蝶拍翅螃产生的空气振动可以在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引发风暴。 按这个理论天气是不能预报长期的,因为影响天气的偶然因素太 多。所以命运中的<运>是指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人生太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太多。至于命运中的<命>是否必然性呢?比如人有不同的天赋。有些是后天努力也无法获得的。 人在社会中受限于形势、环境,所有认知和成就都无法超越时代。 因此,一个明智的人首先要了解自己:天生(现代知道这就是遗 传基因)有什么长处和短处,千万在自己的短处白费劲,又要相 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细心寻找自己的天赋。充分发挥它。这就 会有<好命>。
   文二
   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只要不 是投机取巧,而是明察形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和如何为。 “愈是接近老年,我愈是感到老子学说的<道>意义深奥。顺 应天地、无为而治、不敢为天下先……等等无不为我们一生的所 见所闻反复证实,可惜的是现在社会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把老祖 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放在一边。据说在世界上最畅销的两本书,一 本是聖經,另一本是老子道德經。后者只有五千个中国字,为什 么能让全世界的人为之折报?而中国人持別是年青人知之甚少, 我们的教育是否有缺失?” 和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一样,现代人类对社会的变 化和对命运的神秘莫测感到无力掌控,需要寻求指引和帮助,一 种办法是靠科学和哲学,另一种办法是宗教。后者都有一个至高 无上的神、真主或上帝。人们相信他是万能的。人们要敬畏他, 听他的话,约束自己的慾望和行动,所有真正的宗教都提倡善、 爱、和谐。因而都会帮助社会进步。但作为从事科学的我们,应 该是无神论者。但我们应像宗教徒一样,有信仰,心中有个<上 帝>。这个<上帝>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老子的<道>。一个从事 科学的人应对客观规律看成至高无上、主宰一切,它不依人的意 志转移,如果不遵守它就要受到惩罰……现今为大家接受的人与 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就是知道社会和自 然都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无限敬畏这个客观规律,逐步 认识和理解它,将自己的行动顺应它。我想我们用这种理念来对 待命运,就算不是<万事如意>也能<处之泰然>了。 “我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我对自己一生的看法”: 人生大戏分两场 抗命赶运上半场 顺天应地下半场 是悲是喜看终场 有人说上下场的分界线是 47 岁,刚好是改革开放,拨乱反 正的社会转变。 有朋友看到这首诗说还不够乐观豁达,我想也是,为什么对 人生的终场的是悲是喜还心存顾虑?当然小心谨慎争取完滿是 好的。但最重要的是于心无愧,尽力而为。“还是引用70年前鼓励我们上进的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一段名言来衡量我们的一生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 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 悔恨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 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 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受到保尔名言的启迪,我又写了一首诗,试图回答“终场是 悲是喜”的问题。 终场探疑问六祖 无镜无台无尘埃 有爱有容有奔头 不悲不喜更自由。
    附录 ● 该不该严格要求学生 ——关于高水平大学的标准的讨论 物电学院 保宗悌 最近从电视中看到一个介绍印度著名学府——印度理工学 院的故事和讨论。印度倾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造就这全印 度最有实力的学府。它不但闻名于印度,也闻名于世界。因为它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 60-70%以上或者继续在世界各校攻读,或者成 为印度和世界许多 IT 公司和科技高层。探其秘笈,该校从领导 和教师对学生极其严格,不但入学极难,在校淘汰率也极高。因 此学生十分认真刻苦,认为平日做练习题,不是解答出来就满足, 老师和学生都努力要求能有多种方法,甚至不同的答案。这样激 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能力。看了以后我的感触很大, 联想我们的教学,往往只用最一般的标准,甚至是降低一些东西 的标准,让学生满足于纸面上的“成绩”,我在武汉大学物理系 时有一位教统计物理的老师,虽然口才差,讲课不怎么吸引学生, 但这位老师有水平,尤其是考试题目很难,每年都有差不多半数 的学生不及格,但奇怪的是学生都普遍认可这位老师,感谢这位 老师。为此,我想和大家讨论的题目是:该不该严格要求学生? 差不多 20 年前,我从武汉大学调到华师。除了带研究生之 外还教一些本科生的课。这是电信专业的基础课,学生为基础理 论真正进入点领域,特别是当今飞速发展的通讯,可是我在教学 时却发现学生不努力,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态度不够努力,在课堂 上打瞌睡,讲话等,对此我十分难过,因为我虽然年迈但仍十分 认真备课,我想了许多方法,亲自挑选和试做了不少习题,最后 发现学生交来的习题本出现好多本一样,显然是有些人(可能是 同一寝室)自己不做习题而抄别人的,经过了解,原来不单是我 这一门课是这样。学生后来对我讲出真相,有个学生说,开始来 大学时因为高考太辛苦,有意放松一下自己,一眨眼一个学期快 完了,考试前心里很慌,但老师很“好”,又给范围又给考试“辅导”,结果很容易就及格了,以后两三年都这样“混”过来了, 到了三年级遇上这样难的课,以为也可以过的,因此不在乎,我 就这种情况在一次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时提议是否大家会联合 起来,严格地要求学生,让学生不努力的不合格,让他们补考后, 痛改前非,这个建议很可惜不被采纳,院领导明确地说,物理学 科在全校已经闻名,考试不合格的比例高…….事情到此好像已经 明白了。可是,后来又有一事令人深思,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给 学院写了一封信,信中抱怨学校和老师在他们学时没有认真教好 他们,在毕业前夕才发现自己离要求差得很远,比如,在深圳一 些用人单位面试时,连什么原理构成等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在 应聘的激烈竞争面前败下阵来,不得不反思是怎样造成的,这封 信在学院公告栏上面贴出时,有个老师在上面写了几句的话,但 后来迫于某种压力,又不得不在全学院大会上进行“检讨”。我 虽然没有像他那样在公开场合表态,但我作为一名党员,我想我 有责任提出我的意见,于是我找总书记面谈,建议在党内开一次 讨论会,讨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让全学院老师重视学生的意 见,认真改正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可惜的是领导不但不采纳意见, 而且以后从侧面知道,某些领导认为是我背后“煽动”这些学 生…….但事实是我没有和这些学生有过任何接触,我教的班级是 比他们低一两届的,这个无头公案后来以我退休而不了了之,这 些学生的意见也就永远石沉海底了。今日学校领导那么重视要 “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水平大学”倾听我们的意见,我斗胆上 诤言,虽然面对事实,有些人感到难为情,但为了华师这个老学 校的前途,我不惜作为安徒生笔下的《皇帝的新衣》中的幼稚儿 童,直言教学中的某些真相,希望大家不讳疾忌医,共同面对, 造就一个真正高水平、好学风的华师大!
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创立和成长得到的启示 保宗悌 我是自告奋勇来讲这个题目的,先谈谈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题 目。我有幸于 1980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和生活 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中美相互交流刚刚开始,邓小平同志访问 美国前后,中国的学者第一次在拨乱反正后到美国访问,对我来 说,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我年轻时受过比较正统的苏联教育, 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能够对比一下美国的教育,特别是斯坦 福大学和硅谷的教育和成功的经验对我来说感到非常新鲜,印象 也特别深。回国后一直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给有关领导提供 一些信息和意见。今天是个讲坛,不是报告,我希望和大家来共 同探讨这个问题。 我 1980 年到斯坦福大学访问,等我到了该校才知道我去的 研究室还是第一次接纳中国大陆的学者,我是从文献中知道斯坦 福大学用哨声波研究空间物理在世界上很有名,就主动写信给他 们当中的一位教授,表示希望去他那里学习,因为我在国内刚刚 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结果他们同意了,所以我是很幸运的。斯 坦福大学给我两个很新鲜的印象,首先,按我们一般习惯,在学 校办理有关手续后,会见系主任,可是系秘书告诉我,系主任今 天不会来,因为他是硅谷中一个公司的老板,不过可以在他给同 学们上课时和他见面,后来我果然在他给同学上一门基础课时, 认识了这位系主任。我这个长期受中国士大夫教育和苏联学院式 教育的人,怎样也难于在学者、教授和老板之间连上等号,这可 以说是给我的第一节课。第二节课则是一次“实习”、“参观”。 斯坦福大学有一位教授叫特鲁沙,是美籍巴西人,曾到中国访问, 我在国内接待过他。我到达那里后不久,他和他夫人热情邀请我 到他家吃饭,饭后邀请我参观他的工厂,因为我们曾经通过对中 国仪器进出口公司购置过他们工厂生产的一台卫星信标电离层 电子总含量测试仪,价值两万美元,起初我们以为要离开他家坐 车去工厂,谁知他带我到的是他家门口的一个车库,就在这个车 库生产这种测量仪销售到世界各地,我问他有多少工人,他说连 他自己在内总共只有两个人,另一位是已退休的实验人员。原来 他们只需要设计图纸,加工全部由其他公司订单完成,总装和调试由他们最后完成,以后我才知道这就是硅谷的一个特色。硅谷 由无数个小公司、小产业、小工厂。后来因为硅谷生产的劳动成 本太昂贵,本地只需要研发、设计和销售等部门。这些公司和企 业都和斯坦福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以斯坦福大学 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硅谷,甚至连地理位置也是这样,著名 的 HP 公司就在校园隔壁,这个 HP 公司我们叫做惠普公司,在我 出国前就知道了。我们订的大部分精密的仪器都是这个公司生产 的。下面我会讲一讲斯坦福大学与 HP 公司的发展、成长的故事, 关系的确是千丝万缕。常常看到那里学生上课的教室的走廊上, 有很多公司去“摆摊”招揽人才,要学生毕业后到公司来,也就 是人才争夺。很多学生在学生阶段就已经有产品,他们会在自己 的门口放门口贴有宣传自己的创意“艺术品”,整个校园有很多 张贴这类“广告”的地方,学术和创业的氛围在我们国内很不一 样。为什么斯坦福大学和硅谷有这么好的创业氛围?它是怎样发 展成这样的呢? 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西海岸,从旧金山市区沿海海湾汽车找 不到一小时就到大学校园,我们知道旧金山是中国叫出来的名 字,他本来叫圣弗兰西斯科(San Fancisco)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 纪初,许多华人到西海岸修铁路,以为可以挣大钱,所以叫“金 山”,我是在 1980 年 8 月的一个下午到达旧金山的,心想 8 月 是夏天,穿单衣不成问题,谁知太阳一下山,天气就冷起来,要 穿背心,后来才知道旧金山这一带叫做湾区(Bay Area)是全世界 气候最好的地方,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果然后来我在那里逗留 了一两年,冬天从来未穿过毛衣,比广州还暖和,而且放个苹果 在窗台上,几个月不烂,也不会干瘪瘪,像蜜饯一样。你说这种 天气多好!不像美国东海岸,天气很潮湿,西海岸却不潮湿也不 干燥,因为前面有海,后面有沙漠,所有的潮气都吸走了。有人 分析硅谷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气候是重要的因素)好,所以 那里的房价特别贵,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我在那里租了一间房居 住,租金占了国家给我津贴的 1/3,当时国家给每月给我们四百 美元,我用了 150 美元租房子。有一次,我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刊 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养马场还是斯坦福大学好?”过了几 年斯坦福大学就是百年校庆了,100 年前原来那里是一个一个养 马场,的确,那是一个养马的好地方,丘陵带,满山遍野长满了 茂盛的草,到了秋天,遍地金黄,像麦浪一样。当时有一位州长,叫斯坦福,是搞加州铁路的老板,他有一个儿子,是独生子,送 到英国读大学,不幸的人得了伤寒病,不治身亡,父妻俩为了纪 念儿子,买了这块养马场建了一个大学,用儿子的名字命名,叫 斯坦福大学,后来他们夫妻先后去世,学校归董事会管理,财产、 利益等与家族、个人无关,所以能全心全意办好这个学校,不过 从 1885 年到 1920 年这所新办的学校,还是无法与其他与有名的 大学相比,如美国东部的哈佛大学(建于1936年)、耶鲁大学(1701 年),更不用比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建于十三世纪),甚至到 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只是一所二三流的学校,过去我在武汉大 学物理系的一位老系主任,他就是那时留学生于斯坦福大学的; 谁晓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就名列前茅了,这种 大学的排名榜,是根据许多硬指标(如有多少研究经费,得了多 少诺贝尔奖……)来算分的,斯坦福大学从创立到名列前茅,只花 了六七十年。有一次英国女皇访问斯坦福大学,居然有十个诺贝 尔奖金获得者和她照相。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年 轻”的学校能够进步如此之快?我们华南师大马上庆祝七十年周 年校庆,大家有没有后来居上的勇气和信念?当然北大、清华是 我们的老大哥,条件比我们优越的多,但老实说,斯坦福大学当 年也没有收到政府津贴,条件也并不是特别优越。 斯坦福大学的董事会十分重视引进有名的教授,千方百计吸 引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到他们学校,这个方针的确立竿见影,马上 起作用。比如他们从东部大学引进一位叫特曼(Fred Terman) 的教授,这位教授我在读中学时就知道他的大名,因为我喜欢无 线电,很早我就买了一些无线电工程的书,其中一本书的作者就 叫特曼。我到斯坦福大学后,见到了一座大楼,叫特曼大厦,是 工学院图书馆,纪念这位特曼教授,他当过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 长、教务长、副职校长。特曼教授以前在美国东部受教于一位叫 布什的老师,这位老师给他灌输一种教育理念:你学的知识一定 要联系实际,要实用,一定要与社会结合。特曼在斯坦福大学就 身体力行,鼓励他的工学院学生走出校园。有两个学生,一个叫 惠利特(Bill Hewlett),一个叫普卡德(David Packard),按这 种理念自己办企业,开始时其实就是实验室,他们在校园教师住 宅区租了一间车库开始他们的实验,当时他们是学生,没有钱, 特曼借了 538 美元给他们,在 1938 年 538 美元还是很顶用的, 他们开始试验做第一个产品,结果一炮就打响了,他们的产品要有个公司的名字,两个人商量用两个人的姓的第一个字母合起 来。用拈阄的方法决定谁的字母排在第一,结果惠利特排在第一, 所以就叫做 HP 公司。特曼后来还利用他的影响,在斯坦福大学 周围成立了一个斯坦福工业绩技术园,争取到许多项目和经费, 正好赶上美国经济大萧条后需要经济复苏,电子行业正是那时的 高科技,加上气候好,人才从东部到西部来开发,大公司也把分 公司设在西部,这样开始形成硅谷。 硅谷这个名字,开始时是没有的,本来有一个名字叫圣他克 拉拉(Santa clara)后来报纸上干脆叫 Silcon valley。的确,那个地方是一个谷,起起伏伏的,每个地方都有公司,都有人才, 我去的时候正是苹果牌计算机开始向大计算机挑战,当时有一个 王安公司是我们一位华裔人办的,很成功。在美国计算机行业中 很有名气,但他走错了一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还走大 计算机的路——办公室用的大计算机,结果一下子就给小计算机 给打败了,王安公司的股票从每股几美元跌到几个美分,只好申 请破产,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我回国后到处宣传:你 们要注意呀!小公司打败大公司,小计算机打败大计算机,这是 一个动向。后来的确证明了这点,当然不是说大计算机没用,大 计算机高速的、并行的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还是少不了的。但如果 没有小计算机,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没有今天我们所有学生都 能上机。要知道,我们以前上机有多困难!只有一个计算中心, 要排队,有很多很多的条件,而且运算速度又很慢,所以很多人 分析为什么小计算机会打败大计算机?为什么硅谷在这个地方 会产生这种新生的企业?美国现在已经把硅谷作为代表美国新 经济的标志,不知是不是真的:有一段时间,硅谷每二十秒钟出 一个百万富翁,网络一出来,财富滚滚而来。大家知道有一个网 站叫雅虎(Yahoo)吧,这个网站是由一个华裔学生叫杨志远和一 个叫菲罗的斯坦福大学学生办起来的,他们起初将参考书资料列 入计算机中,觉得查起来不方便,就打标签,结果查起来很受大 家欢迎,他们劲头来了,搞了个分类,并且提出免费供大家查阅, 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信息。我在美国时也很感兴趣,在 Yahoo 上可以查阅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最近三天的气候,我查广州三天 后的天气,是天晴还是下雨?多好啊!它是一个网络,免费给大 家查阅,用的人多了,它就可以登广告,收广告费,这就成了企 业,Yahoo 的股票上市时是每股十几美元,第一天就翻了一番,不到几年他们就成了千万富翁,那个时候真是不得了,网络变成 财富的代名词,但后来大家也知道,也走过了头,出现了网络泡 沫,但毕竟这是发展趋势。 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和他把他们的大学宗旨定为:“学校赋予学 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教育。”这个宗 旨也体现在他开学典礼的一段讲话:“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 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该 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 实现的努力。”他说得很好,一个人是要有创新意识,一个是要 有进取心,还要有良好的设计或基础,还要努力。但我想,可不 可以说硅谷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美国的这个民族的文化 与精神。我们有时会问:为什么美国建国才两百多年,她能超越 英国、法国,她的民族精神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能不能从硅谷 这个你成功的例子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硅谷人有一句名言:只要有梦想,加上努力,再加上一点点运 气,你就可以成功。第一要有梦想,第二要努力最后啊!再加上 一点运气,最后还要一点运气,我想这比较符合实际,当然,HP 这两个人当时不一定能预见到他们在车库开始的事业会成为现 在这么大的企业。从车库生意到全球生意,用他们的话,即:从 一个 G 到另一个 G,前面的那个 G 是车库(Garage)但后面的那 个区是全球(Global),这展现了年轻人要有梦想和勇气。他们给 我们做了典范。我们国家许多地方都想仿效硅谷,纷纷宣称自己 是中国的硅谷。台湾办了一个新竹科技园,按硅谷的模式,据说 也有一定发展,但许多权威都说,后来世界各地办的所谓“硅谷” 都无法和真正的硅谷相比。有一句话我比较同意:“硅谷是一个 谁都没有预见过的一系列产物,而不是政府命令的结果。”因为 它不是计划经济的东西,它要有一个很好的氛围,鼓动小人物创 业的氛围,而不是有些国家那样先圈定那个是重点。重点大学、 重点专业、重点培养对象……靠“堆”钱给这些重点,由他们去 创世界纪录。我想这有点像我国的足球,走了多少弯路,国家和 企业下大力气培养一些“精英”,最后还是不尽如人意,特别令 人失望的是,他们不是技术上过不了关,而是精神状态过不了关, 这很令人深思。 我住在小学旁边,每天早上看到许多高级轿车送小孩上学, 一直要送到校门口(被拦住的地方),好像小孩自己走几步就不得了。我不信单靠好的条件就能培养栋梁之材,因为条件太好了, 反而不能锻炼小孩从困难中成长。中国古代提倡“老其筋骨”, 美国鼓励穷困人自己奋斗出来,我想是有道理的,我认为应该提 倡奋斗,特别是鼓励小人物奋斗,而不应该过早地把大多数人划 为平庸,不给予鼓励。我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我这一代人 恐怕是没有用了,除了年纪以外,主要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受到的 教育给我们许多“紧箍咒”,框框太多了,我现在虽然觉悟了, 但时间不够了(笑声)。凭良心说,我年轻时不是没有发明的创意, 我有的,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创业,去变成财富,去搞一番事业, 因为受到的教育是以清高为荣,所谓学问就是写论文。比如在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那时还是很活跃的,在一门叫 “天线”的课程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个表演仪器,学生非常感 兴趣,因为能直观地表现出电磁波怎样从天线发射出来。我设计 的的仪器也很简单,只用了一个真空管做振荡器,用一串氖泡挂 在天线上,把天线合起来,电磁波就不辐射,天线一张开,教室 后面的接收器就响起来,氖泡也跟着发亮,说明天线的确有辐射 电磁波的高频电流……一个实验说明许多问题,相当成功。但我 却从未想到过,这么好的教学仪器应该变成产品。过了三十年, 我来到华南师大,偶尔看到我们的表演室买了一台由华中师大生 产的类似仪器,其实他们生产的还没有我的仪器先进,因为我的 仪器比它们的波长要短,效果要比他们明显……所以只怪自己没 有按照特曼的思想,有发明却想不到变成产品,变成对社会有用。 我有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侄儿总是笑我:“叔叔凭你的本事,完全 可以在美国挣大钱,为什么你这么笨,有钱不会挣……”我说是 的,是我的思想和所受的教育束缚着我……所以我寄希望于年轻 人,希望你们摆脱这些思想上和教育传统观念上的束缚。在学习 阶段就要树立到社会上闯、将知识用于社会的思想。当然,挣钱 不是人生的第一目的,第一目的应该是有用于社会,看到硅谷的 贡献,只要提两点就可以看到它对社会的贡献。 第一是微机,微机的芯片有 Intel 公司一代一代地生产,每 出一代,价格就下。有一个叫摩尔(Moore)的定律:集成电路每 1.5~2 年更新一代,芯片中晶体管的数目每代增加一倍,内存增 加一倍,价格倒是每年降低 20%~30%。他们这种速度我们国家不 快马加鞭,不创新的话,怎么能赶得上?其实我们国家在集成电 路也是差不多与 Intel 公司同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步的,我那时经常出差到上海,知道上海无线电五厂在搞集成电路,但总 是跟着别人,人家搞一个东西,我们也搞那个东西,但总差那么 一点,落后一点,落后就不成,人家按摩尔定律翻上去了,价格 下降了,市场占领了,现在我们的芯片可以说是没有立足之地。 不是有一首歌叫“我的中国心”吗?希望大家联系到中国芯片, 希望能在你们这一代把中国芯片搞起来,否则我们很多工业的成 长都受到限制,说起可怜,我们现阶段其实许多只是加工工业, 用别人的芯片,我们加工其他次要部分,大钱人家挣,我们靠“密 集型劳动”挣一点小钱,万一人家认为你钱挣得多了,来一个什 么法案,收取什么“专利费”,你的产品至少不能销到国外。幸 而我们国内市场大,万一我们的市场也满了,我看这些家电、手 机等行业都成问题。 第二个是互联网,我在美国时没有互联网,只知道大计算机 可以用一条专线,可以联网上机。不到十年他们就搞起互联网, 起初是硅谷几间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附近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和斯坦福研究所科学家自己将自己的计算机与别人互通,后来美 国军方觉得联网,结果很快发展成全球的互联网,改变了整个通 信和信息传递的格局和观念,成了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工具,甚至 影响到文化、社会。 为什么微机和互联网这两个高科技的新生事物出自美国而 不出自苏联?苏联无论在尖端技术和科学理论水平都很高,但由 于她的体制,过于死板,过于“从上而下”,太不利于小人物创 新。苏联这种体制是适宜发展大计算机,封闭式而不是像互联网 那种开放式的,而这些是“小人物”无法参加的。这就是美国科 技与苏联科技的差异。我个人也有一些体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末,我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一项叫“无限电波在电离层 发射后偏振状态”的研究,当时我在实验中发现电波在电离层发 射后成为两个偏振状态不同的波相互干涉,在地面接收到的波的 偏振面不断在旋转变化,我想也许可以测量这些变化来研究电离 层的状态,我把这种思想和老师交流,老师一下子就否定了我的 想法,因为书本和文献上都未见有这种想法。过了不到十年真的 有人用这种思想做成一个偏振仪。成功地利用这种偏振仪研究电 离层的电子总含量的变化,其实这种思想就是和我当时提出的完 全一样,只不过他用的是卫星在上面发射信号穿过电离层,而我 设想的是在地面上发射经过电离层反射路径较为复杂而已。现在反思过去,为什么老师一泼冷水,我就不敢前进了?不能怪老师, 只怪我受到的思想束缚使我不敢创新,不敢超越前人,超越老师。 所以我痛定思痛,下决心为改革教育使年轻人成为有创新的一 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面想联系我们的教育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感触。 最近读到校刊上杨东平教授的《重温大学精神》的文章,我 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称得上“大学”?清华大学前 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 师之谓也”我认为正说到“点子”上。不是看校舍、校园、多少 职工、多少学生、多少专业、多少院系,而是看有没有大师其实 大师也是用是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一种治学态度,有了这些, 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一种特色。听说我们华南师大的学 生有个“雅号”叫“乖孩子”,这个雅号到底是褒,还是贬?我 觉得有贬义,有一次我们电信专业的学生到暨南大学实验室做实 验,做完了实验,带队的老师问暨南大学的老师对我们学生的印 象,回答是“你们的学生很听话”,其他就没有下文了,我想如 果我们的学生很活跃,很有想法,很有创新,别人不会只说这些。 下面我想谈得更深入一点,有一次我在美国一位朋友问我一 个问题:“你们怎样定义知识分子的?”副教授、教授等是高级 知识分子。他说,我们不是根据知识多少来定义知识分子的。知 识分子在社会上代表受过良好教育,能推动社会前进,有社会良 知的人,不是每一个有知识的人都配称知识分子的。我认为他说 的有较深的含义。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总是受压,能 维护真理,不怕杀头的确实不多,所以知识分子这个称号的确是 很光荣的,代表着民族的骨气和精神。古代有这样的知识分子, 现在也有,我十分钦佩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每当我感到现在中 国社会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如要就业的人太多、车太挤、房子不 够……中国的人均 GDP 在世界上处于 100 位以后……就想起马寅 初。他当时不顾个人安危,用科学的规律和数字,提醒领导要控 制人口,结果被扣上“反动的人口论”的大帽子,先在北大,后 在全国,大力批判,但后来的历史证实他是对的,我们国家过了 十多年才控制人口,已经十分被动了。马寅初在这么大的压力下, 依然坚持真理,他有句为大家很推崇的话:我虽年近八十,明知 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绝不被专权 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如果我们中国多几个马寅初,如果我们的学校多培养一些像马寅初那样的知识分子该多 好啊!而现在的教育却很令人担忧,我们过分地看重知识,而且 只是对付考试的知识,忽略了培养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这个教育 的重任,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从考试选拔出来的 精英教育,这种精英教育我认为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这方面我是有些发言权的,因为多年来我指导过不少研究 生,许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虽然大多数是好的,但有一些令 人十分失望,出现的问题也十分类似,说明有普遍性。比如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等人文精神就很成问题,可以说是非常 差,而且不是一般差。我刚来华南师大,与党委书记谈到这方面 的问题,比如有一次我在日本开学术会议,有一位在空间物理学 著名的美籍华裔教授李罗权,很关心地和我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我们接触过许多从大陆来的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有些表现我们 很有看法,比如他们不买书,问他为什么?说书太贵,但却有钱 买高档电器,我们台湾去的学生则不是这样,钱不买电器,都用 来买书,因为书是命根子,是学好本事必需的。为什么你们的学 生不喜欢书?此外,他们对学习并不真正投入,常常花许多时间 去开 party,更令人担心的是:他们常常耍小聪明,在无人售票的 地方设法逃票,他们不知道,别看这只是一张票,但只要被人发 觉了,你就别想在美国生活下去,因为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一切。 他的话引起我的沉重反思,也十分感激他的好意和忠告。后来果 然让我亲身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接触”。过了几年,我作为科学 家被一位日本同行邀请去参加一个“空间等离子计算机数值模拟 讲习班”,在这个讲习班上有好几位来自科学院和一些名牌学院 的研究生的年轻人,到了会议的最后一天,一位曾在武大学习过 的研究生来找我,说他们年轻人想最后一天不参加会议,溜去东 京玩玩,而且因为从奈良到东京坐新干线,票价很贵,他们商议, 由一个人先去东京前一个小站票买七八张票(只付一个站的钱) 然后大家从奈良到小站,拿着这种票出东京站……这位学生有些 怕,问我好不好?我大吃一惊,说:千万搞不得!万一给人发现 了,在日本报纸上一登:“中国名牌大学学生集体逃票”,中国 在日本失尽面子,还未等到这位学生回去告诉大家,当晚我的日 本同行就把这几个青年学生找去,原来他已知道中国学生打算明 天不参加会议,去东京玩。虽然他不知道想逃票的事,刚好当时 我也在场,日本同行说:“我作为会议主持人,经费得来不易,给你们年轻学生的资助,就不能多请一些像保教授这样的专家, 因为我们想帮助年轻人提高,但是如果你们不想参加会议,那就 请把资助你们的钱退还给会议,或者你们马上退票……”因为他 还不知道学生想逃票的事,以为学生买了票呢。把我们的年轻学 生训得一个个灰溜溜的。我们在国内从来没有这样严厉地“训” 过学生。学生也没有把我们老师看在眼内。在日本我见到研究生 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有点像老鼠见猫,也许日本的武士道精 神吧。但是严师能出高徒,我们在国内是否对“精英”们宠得过 分了?大概是二十年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 会议,一位科学院的同行对我说:昨天晚上我收到一个从美国打 来的电话,问一个叫芦刚的学生,是不是你们科学院的,原来这 个芦刚是北大的学生,他前天在 lowa 大学用手枪连续打死七八 个人最后自杀。首当其冲的是他的竞争者——一位中国科技大学 的学生,然后是导师(他和科大学生的导师)系主任、系秘书…… 他的导师我认识,一起开过几次会,还有书信往来。本来准备在 香港召开一个学术会议的,他是会议的主持人,他在国际上有很 有声望。我十分震惊,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学生要打死这么好的一 位学者?为什么中国学生会这么残忍?这种行为与我们大学生 格格不入,与我们东方的思想也格格不入。同行与我谈此事的时 候,正好北大的科研处处长在我旁边,我说了一句:“我们是否 应该反思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这位处长没有表态,后来好像报 纸也从未正面报道,更没有什么文件要大家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 现象?后来又发生一起,一个从上海去美国工作的学者,开枪打 死了他的俄罗斯同行,原因也是他竞争不过这个同行,被解雇了。 其实在国外被解雇是很平常的事,一些公司往往先解雇有本事的 人,职位高的人,因为他们的工资高。可是我们这位学者因为一 贯是被老师认为是高材生,好到不能再好的了。在心理素质上有 很严重的缺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经不起一点点挫折…….这 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还有更甚者,最近有一个中国学者 在国外实验室偷偷调换了别人的实验品,被别人用摄像机将现场 拍摄下来(因为已经不止发生一次,对方征得管理方的同意拍摄 现场)。原因也还是怕同行超过自己。这些事情在国外当然成了 新闻,尽管我们中国学生、学者绝大多数给人的印象是勤奋、肯 干、思想敏捷、基础好等等,但是在这些优点背后的缺点也是非常严重的,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我在指导博士生时也碰到过这类问题,有一个博士生,自小 聪明过人,在中学就得过省级竞赛奖,但到大学以后以为自己应 该很快取得成效,读研究生时暴露得更严重,不认真做学位论文, 眼高手低,想走捷径,结果丢下论文工作,去追求“一步登天” 的捷径,上了别人的当,最后一事无成,没有拿到学位,我认为 如果我纵容了他,就是害了他,希望他从此得到教训,否则这种 学生到国外去,可能也是上述例子的道路。我还听说过重点中学 的学生做习题的技巧相互保密,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排名被别 人超过…….年纪小小就养成这种作风,长大了怎样能运用团队精 神?能与别人好好的合作呢?我想竞争社会也不应该如此。我知 道我在国外只要是你先发现的东西,先发表,先申请专利,就慷 慨、公开地给大家用,用的人越多,你的成果的影响因子也就越 大。我们国内评奖或评职称,只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而不看有多 少人用,在科学上社会上起了多大的作用。我在国外听说一句话: “不发表,等于死亡。”这是一种积极态度,而不像我们中国, 绝技“只传男不传女”只注重相互保密,这不利于社会发展,也 不利于科学进步,硅谷在这方面就有很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 和氛围。一方面是近于残酷的竞争,另一方面又是充分鼓励发展, 引用别人的成果,在竞争和合作中推动硅谷前进。现在科技不再 是单靠一两个天才就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任何一件大的科学成果 都是需要许多人,许多部门合作的。大家知道美国制造第一个原 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集中了多少科学家、工程师?苏联的第一个人 造卫星上天,也是集中了包括一切部门的人力、物力的结果。因 此,科学院有一个规定我认为非常好,“不能团结的人,不能当 学术带头人”。团结别人是属于人文精神范畴的,也是心理素质。 这种标准我认为比那种单凭资格、文凭、知识感觉来决定学术带 头人要好得多,而且它是一票(能否团结人)否决,说明团结人对 于学术带头的重要性。也许这是科学院总结出了许多成功和失败 的范例,得出来的真理。 学生自由提问部分 问:我是无线电子协会的会长,我们协会都是大二的学生,理论 知识方面还不够丰富,需要找指导老师,但是现在老师都很忙, 我们还没找到。 答:我会转达你们的意见,这方面我很有感触。我曾经在《华南师大报》上发表过一篇短文,谈了我的老师。我原来是武汉大学 的。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无线电,而我的那个老师很有 学问,他是我国本行业的几个老专家之一,在物理的大百科全书 有他的条目。他就鼓励我,他说,“无线电这种东西,你只要离 开五年,你就赶不上了。”他语重心长地希望我们年轻人研究下 去,恰好我因为很喜欢无线电,所以我跟另一个同学组织业余无 线电小组,系里给我们一个实验室,给了一些零件。我们利用礼 拜天,做了一个学期,做出两件仪器来。老师还让我们向下一届 同学报告研究的情况,同学们反映很好。所以我一毕业老师就推 荐我跟苏联专家做科研,做副博士论文,另一位同学后来成了电 子工业部一研究所的总工程师。业余做研究的确得到锻炼,我们 当时完全是一种自己的追求,一种爱好。我现在也很支持学生开 展这类活动。 问:我连续听了两次您的讲座听到了同一句话就是“大学之所以 称为大学,是因为大师而不是因为大楼”。我想请问老师,一间 没有大师的大学,还能不能称之为大学? 答:作为一名学校的校领导会千方百计去聘请这些大师。斯坦福 大学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校董事会舍得花钱去聘请有 名的教师,我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后的时候,有一位教师,课 讲得很精彩,他过去是在东部,斯坦福大学知道他的才华,把他 聘过来。许多一流的科学家,斯坦福大学重金把他们聘请过来。 华南师范现在也陆陆续续在全国聘请一些有名的教授、青年教师 过来,我相信,这些人以及华南师大培养出来的人当中会出大师 级人物。只要我们的方针选择正确,整个学校的氛围好。大师不 是有哪个来钦定的。我们学校原校长,就是华南师大自己培养出 来的院士。假如用我刚才说的斯坦福硅谷这种精神,我认为关键 是看有没有创新精神,有没有团队精神、有有没有开拓新事业的 精神,应不论年纪、不论资历。假如我们请盖茨,请杨致远来我 们华南师大,我说是大师,大家不会反对吧!因为有创新精神嘛! 难得能把我们华南师大带成一所有青春活力的一流大学,这就是 我们所期待的。 问:保老师您好,我是理科综合班的,理科课程比较多,但我感 觉在文科素养很多方面,比如文学、哲学、人文素养等方面还很 缺乏。学校开这个文化素养大讲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本来我 们在星期五晚上是有实验的,有一些同学请假去听实验课,老师觉得对于一个理科生,不应该分心去听文化素养讲坛 答:听讲座跟课程冲突,不去上课的确不好。不过可以通过学习 代表跟老师磋商协调好,错开时间。我觉得你刚才提的问题很重 要,理科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教育太缺乏了。理科学生课程多,除 了政治课、道德修养课以外,其他文科课程几乎没有。形成世界 观、人生观,没有人文教育是不行的。记得我小时候看的《说岳 全传》,看到岳飞给秦桧害死,我恨死了秦桧,下定决心一定要 做岳飞,绝不做秦桧。这件事对我后来的人生观确立起了很大的 作用。 ——2003 年 10 月 24 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堂上的演 讲,谢植宣先根据录音整理。 
   采访摘录 
   教学与成就 ￾ 教学缘起 问:老师您从事教学的原因是什么? 答:其实没有想过要当老师,当时做梦都想要当科学家,因为特 别喜欢研究。但是由于政治和学术的客观原因不能被分配到科学 院,以及武汉大学想让我留校当老师……主要是因为研究,当时 还没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我喜欢大学那种研究,所以想探究空 间是怎样的,教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武汉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 学,老师的教学与科研是分不开的,教学好的人往往在研究方面 也好。就是老师有研究能力就自然会教育出有研究能力的学生, 所以老师就带着学生搞研究。 ￾ 教学历程 问:老师您是哪一年开始教书? 答:1956 年吧,1955 年毕业。当时是当助教。在武汉大学当了 四十年教师。从 1951 年起在武汉读书、留校,1994 年来华师, 共 43 年,我是半个湖北人了。 问:老师您为什么会从武汉大学转到华师? 答:生活上的原因,我爱人不适应武汉的气候,坚决要回家乡(广 州)。她毕业之后,来了武汉,和我结婚。结婚这么多年身体一 直不好,很不适应。我没办法,校长挽留也没办法,就决定回来 了。
   思想上,我是有点厌倦当时有些人过分追求名利,过分看重的什 么奖,当什么官的氛围。相反我很崇拜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淡 泊名利。我很佩服老子思 想,就是任何东西都是顺 其自然的。 问:那为什么选择华师, 而不是其他高校呢? 答:我想将晚年贡献给教 育,华师是华南有名的师范大学,条件很好,人才很多,我慕名 而来。 问:您对华师有特别感激的地方吗? 答:华师是个很特别的地方,特别宽容。一个大学,需要有宽松 的氛围,让老师和学生都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发挥积极能 动性才可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我特别感激华师对我个人的帮 助,解决我的家庭困难,生活上给我很好的条件。 ￾ 教学理念与对教育现状的看法 问: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您总结出了什么教学经验或者理念呢? 能具体说说吗? 答:一是一定要预习,要带着问题来上课;二是习题要自己做,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发现有时候改作业一本习题本错了,接下来的 七八本就是错的,因为在宿舍中存在互抄作业的不良现象;三是
要关着课本思考,理科重在理解,要想出一个所以然来。 此外,又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只要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明察形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和 如何为。 愈是接近老年,我愈是感到老子学说的<道>意义深奥。顺应天地、 无为而治、不敢为天下先……无不为我们一生的所见所闻反复证 实,可惜的是现在社会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 宝贝放在一边。据说在世界上最畅销的两本书,一本是聖經,另 一本是老子道德經。后者只有五千个中国字,为什么能让全世界 的人为之折报?而中国人特別是年青人知之甚少,我们的教育是 否有缺失? 问:“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这十六个 字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我想请问老师您在华师任教这么久, 如何理解我们的校训并在把它实践到工作当中呢? 答:虽然校训很好,但是老师和同学们能认真执行才是最重要的。 我与系主任谈过关于两点问题,一是教学生主要不是教知识,而 是培养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了学生学习的能 力,他们就能自己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限于教育大纲的内 容。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更刻苦地学习。我 曾经提议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考试,让“混日子”的学生挂科一次,警醒他们要刻苦学习。但是我的提议不但没被采纳,还 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有校领导能重视 “我”的提议 问:您对现在的教育有什么期待? 答:我觉得前几届领导似乎忙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教育改革 没有下大力气,我很失望。我希望有哪一天我们哪一个主席或总 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育上,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了,否则始终 是表面上好,但是不长久。最近习主席主持召开有关高校加强学 生政治思想教育会议,重视教育学生成才,看到一线曙光 问:您觉得国家应该首先改革教育哪些方面呢? 答:现在的主要是创新,如果教育出来的人没有独创精神,甚至 连怀疑精神都没有,怎么谈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精神,中国 又该如何继续可持续发展?但不是一句号召要创新就能够创新 了,要从小孩培养起,从社会理念培养起。现在每个家长都望子 成龙,都要小孩考北大清华,以为考到北大清华就成功了,整个 中国就靠北大清华行吗?现在教育没有逃出高考这个牢笼,高考 的笼其实就是生活的笼。你要考了大学将来才有房子,否则你就 很危险。所以父母很担心,这也是现实的限制。 问:现在社会的竞争模式就是如此,那我们该如何改革? 答:了解一下中国的文革,多听父母,爷爷奶奶讲文革具体的事 41
情。现在回想中国解放以后,那么多人都拿着一本红宝书,跳忠 字舞,认为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其实就是一种迷信思维, 愚昧的东西,但这居然能够延续十年光景,而前后算起来还不止 十年时间。一个那么大的民族,那么古老的民族,居然愚昧到那 个程度,连真理是什么都不知道,真理哪里来的都不知道,直到 后来一篇文章发表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搞试验的 人就知道实验是检查理论正确不正确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人说牛 顿说的一定是真理,牛顿说的有的后来被爱因斯坦推翻了,爱因 斯坦说的现在也有人推翻他。哪能不怀疑呢?从小就应该培养小 孩的怀疑精神,人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把有限的东西当成真理是 不对的。我们现在望子成龙,急功近利……过几十年再回头看又 是很愚昧的。所以不要以为现在这个模式就是正确的,就是不得 不实行的,你现在看文革时期整个国家的表现,就是一个笑话。 但那时我们不觉得是笑话,反而认为是正确的,甚至当时我自己 还怀疑过,是不是我对毛主席不够忠心,赶紧检查自己。作为一 个知识分子大学老师尚且如此,一般人就更不待言。所以这件事 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起了桂老师说过的话,学生有愚昧的,情有可原,他们 知识不够,你作为一个老师,你有知识,你应该不跟随错误的东 西走。而我们那时以为自己是错的,思想落后,自己怀疑自己, 自己怀疑科学,自己怀疑教育,所以是愚昧的。知识分子也可能 会愚昧,因为他们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事情,往往是由于政 治压力,舆论压力。所以我提倡,你们心里时常怀着一个问号,社会这样子到底对不对? ￾ 教学成就 问:您这么优秀的一位教师,想必获得过不少荣誉,能与我们分 享一下吗。 答:我觉得那些奖啊都是虚的,我说些实的吧。一是有一天有个 学生打电话给我,然而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了,他说 1962 年时 上过我的课,而我的一门课影响了他们家的两代人,他受我影响 一辈子从事天线方面的工作,而他的儿子也在麻省理工大学从事 天线方面的专业。二是一天有个学生发微信给我(他费尽千辛才 找到我的电话号码)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今年被评上院士了。 他当年是专升本的学生,自学很用功,但由于基础不好经常被看 不起。但我看重他用功,接受他为博士生,尽我所能帮助他,指 导他成功地完成博士论文,他的论文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并成为我们课题组的一个研究成果,后来成为电离层数值模拟的一 个出不少成果的课题,有三四个研究生继续完善他的工作。 问:您编写过粤教版的高中物理教材,可以分享一下您编写的经 历吗? 答:那时我回到广州,在华师教书。那时地方没有自己的高中物 理教材,我就参与编写了粤教版的高中物理教材。相比人教版的 教材,粤教版的更注重实验,我希望学生可以从实验中出发,多 做实验,用实验来检验物理现象。我做主编,亲自执笔写了一篇 《关于怎样学好物理的一次对话》用师生对如何学好物理,怎样 看物理中理论与实践关系,强调要重视实验,动手动脑,要探索, 要善于合作等等。 关于怎样学好物理的一次对话 老师,我听说物理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要做很多难题……可是, 又听说,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学好物理,可以解释很多身 边的现象,这能帮助我们学好其他功课……是吗? 你说的第一个问题的确是实际情况,至少是以往的实际情况。 我无法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物理是一门非常有用而且很有趣的 学科。让我从远一点的话题讲起:你们业余不知道,仅仅在两百 多年前,人们对雷电这种现象还缺乏了解,只感到雷电非常可怕, 以为是“上帝”或“雷公”之类的神在施“法术”,而现在几乎 所有学生都知道为什么有雷电,知道用避雷针可以防止雷电对我 们造成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学习物理,知道了雷电是静电现象, 知道了静电学的规律。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只要你从自己身 边的事入手,观察一下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许多应用, 就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离不开物理,你能说说你在这方面知道 些什么和想知道些什么吗? 老师说的很对,我以前注意到每次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隔了一会才看见雷声。在初中学会了屋里后,才知道这是因为打雷 时同时发出,光波和声波,但光波传播得快,而声波传播的慢不 过,为什么光女生有这样不同的性质我就不知道了,还有很多我 想知道的,比如,为什么能用手机打电话,为什么“神舟 5 号” 竟能把人送上太空,又能平安地回到地面,我曾问过别人,但仍 然不能一下子弄懂。 你说的很好,不要因为有些现象一时认识不清楚就失去兴趣, 任何人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一 步来,比如说你注意到闪电和雷声的先后,这就是第一步观察, 然后是第二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了观察与思考你学习到光波 和声波时,就会特别留意它们的性质,哪一种波传播的快些,那 么你学习时会很有兴趣,很有收获如果你要去做这一方面的实验 和习题。相信你也不会感到枯燥和困难了, 是的!如果每学一种现象和规律,都按这个办法,我一定会很专 心的,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我很想知道很想解答的。 所以我们这套教材的很多章节都是先有思“观察与思考”这个 栏目或者是先有“实验与探究”栏目才从能,观察到的容易感受 的具体现象入手去体验、参与,这更符合物理学的认识过程。因 为物理学是一门描述真实事物的科学,它是从观察和实验开始 的。 我听别人说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是不是做好实验 就能学好物理呢? 你只说对了一半,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不要片面 地认为只是动手就能做好实验,更不用说学好物理了。从观察或 实验入手,这事是起步,千万不要忘记与他们不可分割的另一步 ——思考,如果是没有思考的观察,没有探究的实验,或者说“不 动脑的动手”,是很难学好物理的,历史上许多事实说明,在物 理学发展中,“思考”或者说“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个 著名的例子,亚里士多德根据观察,认为一个物体最自然的状态 是静止不动;而伽利略通过一个物体在水平面运动的反复观察、 检验,大胆地想象:假如水平面对物体完全没有阻力的话,如果 给予物体以初始的推动,那物体就会永不停止地沿水平方向运 动,他修正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物体不停地做匀速直线运 动和静止都是最自然的状态,我们知道,这就是后来牛顿总结出 来的三大运动定律的第一定律:“物体如无外力作用,动(匀速 直线运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这说明伽利略比亚里士多德高明,他不但观察和实验,而且运用想象力(假设没有摩擦力), 不但看到了事物的现象,还看到了其本质。 呵!原来要学好物理,除了多观察,认真做实验之外,还要多动 脑筋,发挥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是不是要像侦探小说中的福尔摩 斯那样,对每个现象和实验环节都寻根问底、判断推理呢? 说得很对!不过,我还应该说明,与福尔摩斯侦探有一点不同的 是,在物理的探究中,往往不是单靠一个人的想象和推理。而是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体现继承发展的特点,在这里,我再举一个 很著名的例子:你刚才提到手机为什么能打电话,要知道这个答 案,首先就要认识无线电波,你猜一猜,无线电波(也就是电磁 波)的发现,是开始于理论,还是开始于实验? 好像是先有理论,对吗? 对!如果说,关于电磁规律的许多发现都是先有实验,那么电磁 波的发现则是个例外。它是一个从观察到想象、推理再上升为理 论,预言新的实验事实的优秀范例,这个发现最终是由麦克斯韦 完成的,但他的成功来源于法拉第的想象力和预见。 法拉第在 1831 年建立电磁感应定律后,马上直觉地意识到磁和 电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以一种波动的形式传播,他很想用实验来证 实他的观点,可惜当时太忙,未能如愿。直到 1854 年,刚从英 国剑桥大学毕业的麦克斯韦,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通读了法 拉第有关电磁学方案的论文集,他深深地被法拉第简洁而深刻的 “场”的观点和“力线”的概念所打动,他说:“我并不试图建 立任何物理理论,我的计划只限于指明,严格应用法拉第的思想 和方法。”从那时开始,他整整用了 10 年的时间,终于将法拉 第有关“力线”的概念,发展成为完美的电磁理论,而且证实了 法拉第的预见;电磁有波的特性,其传播速度与光的传播速度有 相同的数量级。大家公认,麦克斯韦是这个理论的发明者,同时, 大家也充分肯定了法拉第在这个发现中的重大贡献,尤其是他提 出和建立的“力线”和“场”的概念。爱因斯坦甚至认为,“它 的价值要比电磁感应的发现高出许多”。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类在某一阶段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 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860 年,麦克斯韦带着他的论文《论法拉第力线》去拜访年近七旬的 法拉第时,法拉第读后大为称赞,说道:“当我得知你要就这一 主题来构造一种数学形式”时,起初几乎坏了,然而我惊讶地看 到,这个主题居然处理的如此之好,法拉第鼓励年轻的麦克斯韦 努力探索,而麦克斯韦果然不负所望,在以后的几年里完成了任 务领立宪和电磁场的动力学与理论,这两篇论文,这就是麦克斯 韦继承和发展法拉第的著名的三篇论文,他们两人之间谦虚而又 互相互尊重的态度和不断前进的精神,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佳话和 楷模。在我们的教材中,专门开设了一个讨论与交流的栏目,就 是希望同学们从小培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善于听取别人意 见的习惯和态度,从中启发自己的想象力,改进研究学习方法, 善于与别人合作,当今的科学发展得很快,要有突破,有新成就, 没有别人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听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故事,我知道想象力,和推理是多么重 要了,老师刚才说过要做动脑筋的实验,我们过去做的物理实验 几乎都是老师规定好内容,方法,我们照着做,然后填上答案, 因此不动脑筋也不是十分感兴趣,而且限于条件,仪器测量出来 的结果不是很准确,也影响我们的兴趣,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们这是针对你所说的问题努力改进在本教材 中,大部分实验都是探究式的很多实验只提出任务或者解决的问 题,由你们选择实验的器材,方案和方法吧如果你不动脑筋,恐 怕无法开始,比如在检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没有规定你哪 一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只提供不同的器材设备,要求你们选择 合适的对象和可行的方案来设计并进行实验?即使学校条件有 限,没有精确的测量设备,也不妨碍你们用智慧和知识去设计一 个现有条件下,得到的误差允许范围内的实验方案,当年伽利略 由于没有测量时间的精确仪器无法直接测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他用自己的智慧,也是通过测量落体的总时间与落体距离的关 系,二是利用斜面代替自由落体,同样也证实了自由落体运动定 律如果你用这种精神和态度来对待实验,就不会觉得实验枯燥无 味,相反,你会像一个科学家那样,用真正的探究精神去研究你 的问题无论你以后从事什么职业,仍然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摆在面 前的问题和任务,你一定会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正是我们课程的目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对高中课程肩负着终身素 质教育的一点认识。 谢谢老师我感到比较有信心和勇气,没地去学好这门课程了,现 在我知道学习一门课程,不仅要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经历 学习的过程,树立正确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敬业和热 情投入的精神,务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无论我们将来 当个工人,当个老师,或者当个科学家,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老师,能不能请您用一句话来总结你教我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用十六个字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脚踏实地 动手动脑 虚心合作 不断探索。 ￾ 师生往事 问:我们都知道,做老师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请问 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有哪些呢? 答:在零几年的时候,在华师有个插班生考研的时候想报考浙江 大学,我担心他考不上,就推荐他报考另一个大学,因为我有个 朋友在那里,可以指导他如何考研,但是他拒绝了我,而决心要 考浙大,最后报考成功。他的坚持与努力让我佩服。 问:您最满意自己传授了些什么东西给学生? 答:今年收到个消息,我的一个学生当了院士,今年教师节,他 打了个电话给我,也谈起这个。他说今天有这个成就,跟我和他 讲的一段话很有关系。我当时说,叫他到社会上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认真。他努力这样做了,也做好了。他告诉我他经常想起我 在他们临近毕业时说过的一句话:要做好每一件事,无论这件事 有多微不足道,都要用尽全力做好。这件事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 不重要,但它对你来说很重要,要用实践来培养自己的信心。我 很高兴我这个理念在学生身上体现。我这样做,做好了,他这样 做,也做好了。这两件事情对我来说好像得了“教育诺贝尔奖”。 
   ￾ 退休后的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 
   进入保宗悌老师的家里一看,便能猜出保老师最大的兴趣是 什么了——一进门口便是一架钢琴,客厅的杂物架上,几乎都放 满了 CD,数量之多让人惊讶不已。 保老师最大的兴趣便是音乐。退休以后,便开始学习钢琴、 小提琴,并且都是自学而成。 谈及音乐,保老师的眼里总会闪过别样的光芒,言语之间透露着深深的热爱和些微自豪。“我最爱的是音乐,所以我现在在 家每天都弹钢琴。我八十岁才开始学钢琴,我把弹钢琴叫做‘做 功课’”。把弹钢琴当作是“功课”,可见保老师对最热爱的东 西的执着追求。那么这门“功课”老师做得怎么样呢?在采访保 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请保 老师现场展示了一小段 钢琴。保老师弹奏了两首钢 琴初学者的入门练习曲, 颇为流畅的琴音让在场 的每一个人都投去了惊 讶和欣赏的目光。保老师在去年中过风,手指不是很灵活,弹琴 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功课”。保老师做这门“功课”,的确可 以说是饱含热爱与坚持的。 除了钢琴之外,保老师和他的爱人都拉小提琴。 对于音乐的喜爱也是夫妇俩之间共同的情致所在除了音乐, 绘画也是保老师的一大爱好。保老师最喜欢的一幅画是描绘他 80 岁时攀登位于青海的高达四千三百米的龚嘎山是所看到的风景。 
    退休后,保老师除了在家里做弹钢琴的“功课”外,还坚持 进行室外活动。而他每天必做之事便是买菜。“由于我现在把室 外活动发在第一位所以弹琴的次数少了。每天必要做的一件事就 是买菜,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想要在买菜中运动以及获得一 种成就感。人老了,对成就感的要求就低了,做好了某件很小的 事情都能让我感到很开心。我不觉得自己去买菜是不好的,无独 有偶,我经常去买菜时碰到管林校长,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中文 系教授,又当过师大校长,他也亲自买菜,我当然也可以如此” 终 生 受 益于老师的 教育,又致 力于把自己 老师的宝贵 理念传授给 自 己 的 学 生,是保宗悌老师学习与教育生涯的使命。 而音乐与绘画,不仅是保宗悌老师退休后的对生活的纪录, 更是情致的表达。把小事做好,是老师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满足。 ￾ 遗憾与愿望 面对如今尚未改革的教育体制,我常常有力不从心感,不过 我知道我们国家过去灾难深重,要改革、圆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有好几代人的坚持努力才有可能。最近习主席主持 会议研究高校的教育改革,是我期许已久的,希望能逐步看 到成效。 现在希望年迈的我能够活的久一点,身体健健康康的。 同时,我很感谢志愿者能来我家和我谈心,让我感受年轻一 代的青春活力,恢复青春气息,跟上时代的潮流,尽量发挥 余热。

   诗集 
  1.旅游篇 
  朝圣 贡嘎 
  重阳朝圣贡嘎山 
  八十挑战四千三 
  白雪婚纱艳阳照
  康定情歌满山垭 
  诗歌的故事:在四川康定市内广场将著名的康定情歌歌谱做 成一个雕像。附近的贡嘎雪山周围山垭上也写上康定情歌四个大 字。我们驱車到嘉木棤登雪山。因高原反应,头晕脚软,心想上 不去了。但又觉可惜。平日爬山時边唱歌边爬,好象有用,又见 山上有人穿婚纱照相太阳下十分好看。于是鼓起勇气,大声高唱 康定情歌,边唱边爬,果然高原反应減輕,登上山顶,一打听, 高度达四千三百米。那天刚好是重阳节我又刚好 80 岁,特赋诗 一首。
  2.诗相配: 
  身臨杏壇古教堂 
  脚踏金砖校历藏 
  若是草场仍养马 
  那有硅谷此辉煌 
  诗歌说明:1980 年摄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堂前,建筑是西班牙风 格历近百年依旧保持古代传统特色,教堂前的一条长走廊中央铺 许多带敉字的砖,从建校起每年放一块,至今已近百年。我在该 校曾看到校刊豋一篇头版文章题目是<是马场好、还是斯坦福大 学好?>原耒是斯坦福为纪念早逝的兒子,将遗产捐献出购買马 场建成斯坦福大学,成为佳话。
  3.双流送别 
  岷江水流千万丈
  不及队长送我情 
  濛濛一丝意未尽 
  只为老骥差一程 
  4.十月 驴友 
  桂黔蜀湘姿彩多 
  千里笑声汇成河
  挚友真心山河載 
  一路春风情如歌 
   诗歌的故事:2013 年 10 月几个要好的中青年亲友邀我参加他们 去祖国西部的自驾游,經广西、贵州到达四川湖南。沿途领略祖 国山川秀丽,心情格外舒畅。写下"十月-驴友“以兹纪念。 
   5.问道 
  问道顺应从头来 
  无镜无台无尘埃 
  有爱有乐有福来 
  岁月从此不蹉跎
   6.诗 阳光老头 
  阳光老头爱唱歌 
  延年工程项目多 
  诗书琴画学未老 
  自比稚童算什么 
  7.八十自嘲 
  根立五羊
  黄鹤成长 
  读过五校 
  留过沙洋 
  人称白旗 
  其实过奖 
  教授凑合
  学问平常 
  人生苦短 
  厄运苦长 
  耄耋怎过 
  应该思量 
  三自一包
  老也自强 
  心平气顺 
  寿命会长 
  1 沙洋:湖北荆州市附近有一个关劳改犯人的劳改农场,文革时为了把“有问题”的人 在战备期离开城市,武汉大学在那里办了一个名为“分校”的农场,我们在沙洋劳动 改造的教工,自嘲为“留洋”
   2 白旗:文革前武汉大学搞了个“拔白旗”的运动,所谓白旗是认为“只专不红”,“白 专”我自认为不够,四眼是“过奖”
   3 三自一包:我认为老人应该 经济上自立 思想上自立 生活上自立 做到了三自,就能 “包”你健康快乐。

   诗一首 献武大电信校友广州分会
   花开广卅 
  清远花园气清新 
  校友农庄人销魂 
  金鸡欲啼天将白 
  主帅坐镇定乾坤 
  秘座高光明条理 
  两老未朽边鼓频 
  师弟师妹绣中华 
  测绘电信都是花 
  花开种播风吹远 
  谁说广卅不为家 
  学舌来由 
  前头佳作人人知 
  为何学舌不觉痴 
  只缘春风挡不住 
  吹得老树要发枝 
  初到羊城迎新暖 
  校友咖啡名珞珈 
  师兄师姊传帮带 
  难得同行不冤家 
  
  后记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保老师整理的好几大本相册,相片那么 多,但是没有一张是多余的,每一张相片的背后都有老师的一段 故事,都是记忆的载体。 ——志愿者 廖钊汝 
  一走进保老师的家,便感觉很温馨简朴的,小小的家,大大 的爱,而且还能欣赏到保老师的爱人的悦耳动听的小提琴演奏 曲。那一本本整理过的相册似乎承载着老师的似水流年,沉甸甸 的,那一张张完整无损的图片似乎诉说着无穷无尽的故事,那一 本本小相册浓缩了保老师永生难忘的回忆,见证了保老师 80 多 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从武大到华师,从艰辛求学到勤恳教学,从 留学到回国,从青年到老年,走过风风雨雨的几十个年头。真的 很幸运能够认识和蔼可亲的保老师,也很享受帮保老师一步一步 整理回忆录的过程,保老师虽然已经迈入老年,然而却依然精神 矍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感恩过去,珍惜现在,憧憬着未来。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学术的无比热爱与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从 事教育事业,把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给下一代。是的。无 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执着专注并坚持不懈,全力以赴。于此同时 还应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之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用心去 感悟和享受生活。 ——志愿者 赖远敏 
  很荣幸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近距离地接触并了解了一位博学 多识、治学严谨、躬耕不倦的老教授。保教授的人生可以看作是 上世纪出生的千千万万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在了解他的生平 经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觅见历史的变迁、时光的影子。春雨润 物细无声,这是对千百年来教育理念传承的最好描述。保教授和 他的教师们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中国教育那在历史大潮中不变的 传承,这种传承毫无疑问是动人的,也是可敬的,它值得被我们 后辈铭记于心。 最后也要感谢与我共同协作的团队成员,用各自的热情、诚 意与智慧圆了保教授的梦,我也希望此次的圆梦行动能为保教授 和大家都带来新的感动。 ——志愿者 吴伊甸
  真的很幸运能有幸成为帮忙整理保老师回忆录的一员,在整 理过程中我并没有半点疲倦的感觉,相反我很享受整个整理的过 程,从保老师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一个阅历丰富的前辈,也在其中 明白了很多道理,懂得了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做事情要专心 致志,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等。最让我佩服的是保老师 的是他的“壮心不已”,希望保老师能继续焕发出生命的美丽的 光芒。 ——志愿者 黄雯 
   保老师比想象中和蔼健谈。八十三岁高龄也依然口齿清晰, 思维缜密。说起过去的事情依然是眉飞色舞,激情不减。了解了 老师的一生,才知道老师曾经有过那么艰难的岁月,又有过那么 激情燃烧的年华,不禁对老师心生敬佩之情。步入晚年,老师徒 步爬上了 4300 米的天山。老师曾两次死里逃生,却以此为契机 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想起了摩西奶奶,一百岁才开始学画画,但 是他们都是用生命在思考生命的含义,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老 师不断地说,年轻人一定要到外面的世界走走。我想老师是希望 年轻人在生活实践中成长,才能成为最坚韧的社会栋梁。老师的 很多思想都让点醒了在场的我们,教育,为人处世,在短短两个 小时里我们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革新。我们年轻人,应该将老师的 思想深埋心里,生根发芽结果,而这也这是老师最大的心愿。 ——志愿者 李敏怡 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聚在一起,感受保老师的阳光开朗, 希望老师身体健康,我们也将把老师的心愿传达出去! ——志愿者 李文昕
   感谢与啟迪 多年耒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将在我一生中对我有恩和有 帮助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既是感恩又是通过追忆加深对他们高尚 的人格和行为的认识。曾得到广州武大校友会的认可,答应帮助 完成对桂质延老师的回忆录。但由于校友们在广卅大多都是重任 在身时间宝贵,而我也体弱胆怯。迟々没有迈出第一步。十分感 谢 2016 華师圆夢小组(黄雯 李文昕 李敏怡 赖远敏 廖钊汝。 吴伊甸 赵思敏 吳盈萱 何子盈 李旗 唐星)诸位同学不辞劳苦, 多次登门采访、拍照、笔录、写稿、打印、修改……不厭其烦, 终于帮我园梦。不但能如我所愿,纪录下我所尊敬的人和他们对 我的帮助,还顺带整理出我的人生經历,让我检查自己。认识自 已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只不过幸运地在不同时期都,遇到伯不 式的好人。他们教导我要有理想,让我在青少年时代就有个梦, 这个梦帮助我在困难时不沉淪,成功时不自滿。因此我把梦作为 第一主题。人生要有梦,即理想。理想既要现实也要高尚,如保 尔说的:人类解放事业。习近平主席说的:中国梦。这些伟大的 事业虽然不是靠你来完成,但只要你为这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精力,你就可以说这一生没有白过。有人说现在世界上有些青年 处在一个<昏々欲睡>的状态,因为几十年没有战爭,生活安逸。。。。 我經常和青年人说你们真幸福,不像我们年青时要背上<家庭出 身>沉重的包袱艰难前进。但反过来想々:如果当时我身上没有沉 重的包袱,就一定能輕装前进呜?我会不会也<昏々欲睡>呢?所 以关键是要有个<梦>。我衷心希望年青人面对当今的摆在你面前 的挑战(如竞爭激烈、就业困难。。。。)一不要怕,二不后退。 挑战不是坏事会激励你前进。<br>在这段整理回忆录的过程,我 得到许多啟迪:首先是我们的年青人是有作为的,只要给他英雄 用武的战场。二是我们老年人也是可以有作为的,如果我们能放 下<老>的包袱和架子,依靠年青人的帮助,与年青人互相取长 补短,有些过去认为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也能做,这本回忆录就 是明证。 ——保宗悌
   
   参与者 志愿者:黄雯 李文昕 李敏怡 赖远敏 廖钊汝 吴伊甸 赵思敏 拍摄者:吴盈萱 何子盈 李旗 唐志勇 胡晓赟 彭东咏 马培轩 陈欣然 叶佳欣 长者圆梦项目组:蓝茵 黄君羽 李星辉 吴泽双 阮爱婷 钟海华 钟琼琳 林宛莹 朱相湾 曾秋怡 林伊婷 陈月 娟 田泽华 凌锦瑚 特别鸣谢: 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单位 京都念慈菴总厂有限公司 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