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母情 常思念
——写在师母史桃林三周年纪念之际
尚娟敏
春夏秋冬,日月更迭。转瞬之间,师母史桃林离开我们已三年了。至今回想起她的慈容懿德,还是禁不住潸然泪下。
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荫营镇工作。初来乍到,举目无亲,任老师和史老师夫妇待我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除了工作上的用心培养,更多就是生活上的关心帮助。师母为人和蔼,亲和力强,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从此我成为她家的常客。他们家还住在古道巷坡顶的任家老院时,有一年家里拉回炭来,我和志亮去帮忙。晚上时师母不顾自己的疲惫,硬是留我们吃了热腾腾的抿圪斗才让走。后来他们家搬到政府家属楼,再后来搬到现在的瑞林家园,只要是去找任老师请教问题或商量事情,师母都会热情地问询我的工作生活情况,端来热水和果盘,到了饭点一定要留我吃饭,让我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和自在。
近些年来,出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的初心,我和任老师以桃河民俗文化园为载体,启动了《晋东百业风俗图》《雕刻在青砖上的乡愁》等一系列民俗文化项目的整理研究工作,为之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师母去世时,正值这些项目进入后期制作时期。师母患心脏病多年,为了让任老师能够全身心做好这项工作,她不仅独自坚强地面对病魔,坚持一个人洗衣、做饭、带外孙,默默地做好后勤保障,而且还积极帮助我们整理资料,提出修改建议。师母去世后,当任老师一度神情恍惚、以泪洗面、无心工作时,当这一系列繁琐的家务使任老师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时,我终于看到了一直以来师母对他那深藏心底的爱——“爱他就全力支持他、成就他”,终于明白师母才是任老师身后站着的那个当之无愧的“巨人”。
如今,师母走了三年了,这三年,任老师把对师母的爱和思念藏在心里。他坚守着夫妻二人曾经的承诺,既当姥爷,又当姥娘,一心帮助小向发展自己的事业,全力支持小姝拉扯谣谣和语语。他接过师母未来得及尽完的赡养双亲义务,如师母生前一般,隔几天就要去探望岳父岳母,每次探望从来不空手。冬季来了,他把老人接进楼房居住。师母在世时,常为任老师备点小菜,让他喝点小酒,师母有时也要抿一点陪任老师,那种温馨的场面后来常常被任老师提起和怀念。也正因少了师母的陪伴和小菜,任老师此后绝少外出聚餐,三年来滴酒不沾。家中电脑屏幕上还是一家四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合影,师母笑的依然那样开心。这三年,我和任老师多次一起外出考察,他的上衣口袋里都会装着一张师母的照片,他说生前没顾上和她出去旅游,现在要在陪她好好转转。
师母去世之初,我和任老师说话时,总是刻意回避有关师母的话题,生怕他伤心难过。可能是与任老师多年形成的理解与默契,渐渐地我们已经把经常聊聊师母生前的故事当成了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我也在他们一家平凡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了师母人性的美好。慈容永驻,懿德长存,师母犹在,桃林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