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靠种地养家糊口。我父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会种地。参加八路军后舞枪弄炮南征北战,没时间也没有机会种地。直到解放后与我母亲结婚组成家庭,有了稳定规律的生活和种地的条件,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营养,父亲开始利用休息时间种菜。六十年代实行计划经济,粮油定量供应,蔬菜品种较少且供应不足,部队也要靠自己种菜和养猪解决副食短缺问题。我记得,母亲用粮店里买回来的绿豆发豆芽做菜,用部队自产的胡萝卜炒菜,用从老乡那买来的芥菜腌咸菜。家里饭桌上每顿必有的就是咸菜。父亲在临汾公安大队当大队长时,部队营院位于临汾城墙的东南角,大院门前路的西侧有一大片菜地,营院东墙到城墙根还有一大片菜地,都属于部队的。南城墙根下有很大一排猪圈,养了很多猪,逢年过节会杀猪改善伙食。营院里规划整齐,南北向的主路两旁是一排排由六间平房组成的小院,我家就住在第一排,从西数的第一间是探亲临时来队家属用房,我家住中间三间,东面二间是另一家住。虽然住房前面有块不大的空地,但营区规定不能种菜。临汾的城墙很有名,基部最厚处有30余米,倾斜向上高达14米,顶部宽有10米,中间夯土内外和顶部包砖。虽然经过战争洗礼和老百姓拆城砖盖房的破坏,但依然保留了又高又宽的夯土。东城墙内侧有一个很宽的坡道,城墙砖被拆走后成了黄土坡,我父亲带着我随手在边上挖了几个坑,在里面种上了鬼头姜。父亲告诉我,鬼头姜好成活,种上不用管,等成熟了挖出来可以腌咸菜。还告诉我,之所以叫鬼头姜,是因为这种植物生命力旺盛,产量高而且挖不干净,第二年自己又会长出来,而且越长越多。正如父亲所说,第二年长得更旺盛了,收获也更多了。自那以后,我们每年都去收鬼头姜,母亲用它炒菜、腌咸菜,尽力丰富我们餐桌上的菜品。
1970年我们随父亲从临汾搬家到丰润,由于父亲级别高,分给父亲的住房是原来大户人家的院子,院子中铺满了厚达20公分的大石板。父亲让我们用锤子砸碎挖出来搬到外面,再从远处拉来适合种菜的土填平,从老乡处买来种子,种上黄瓜、西红柿、丝瓜、茄子、扁豆、南瓜等蔬菜。父母对小菜园特别用心,细心地浇水、施肥、搭架、剪枝,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小菜园里硕果累累,母亲的厨艺也有了用武之地,除了常见的加工方法外,我比较喜欢的是炸扁豆盒,具体做法是把扁豆摘掉一侧的丝,扁豆即分成了两片,在当中放上馅,外面裹上面糊,放到油中一炸,好吃极了。南瓜容易储存,可以慢慢吃。茄子不易保存,熟了摘下吃不完,母亲就切成条蒸熟晾干,等冬季菜品缺乏的时候再加工给我们吃。父母用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我们的副食营养。在可以生吃的蔬菜当中,我最喜欢也是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学回家,进院后先从菜园子里摘西红柿或黄瓜,用手把上面的浮土擦擦就吃,那口感至今记忆犹新。不知为什么,现在吃不到象父母种的沙甜口感的西红柿了。至于黄瓜,我依然喜欢生吃整根带皮的黄瓜。
每次生吃黄瓜、西红柿,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
清明节前谨以此文悼念我的父母。
小宁
2024年4月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