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怀念我们的父亲母亲
  查看图片
朱文英
1933 ~ 2022
  高铭喜
1926 ~ 2019
 
到访:19461  墓地祭奠:277   留言:64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一本《新华字典》
小宁  2020/4/4 10:47:00  浏览:205

      记忆当中我没有遗失过东西。第一个手机号码一直用到现在,22年来手机换了十几个,但从来没有遗失过手机。我想这可能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新华字典》是最普及的工具书了。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知道读音却不会写的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翻翻《新华字典》。可以说《新华字典》是每一个中国小学生都有的工具书。1972年我上初二,由于肯用功,学习成绩在年级也是拔尖的。那些年刚经历WG,家里除了我们的课本,没有多余的书,更没有字典。那时候,我认字的途径有二个,一个是学校老师教的,另一个是跟父母学的。父母有看报纸的习惯,家里订了报纸。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喜欢看报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问父亲和母亲。遇到父母不在家时,我就先把字抄下来,等他们回来再问。父母每次都耐心讲解字的读音和含义,很多汉字我就是这么认识的。但有些字父母也不认识。1972年,修订后的《新华字典》出版了,每本一块钱。学校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批,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愿购买。那时的工资水平低,物价也低,蔬菜几分钱一斤,酱油醋一毛多一斤,父亲喝的酒9毛钱一斤。一块钱在当时绝对是个大数字。(1972年我利用暑假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筛沙子、拉砖,不管吃不管住,干一天的工钱是一块钱。)那时家里不富裕,每一分钱都算着花,我们买菜回来剩下的一分钱也要交给父母。我知道字典对于认字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犹豫再三,跟父母张口说想要一本,没想到爸妈特别支持,第二天父亲就给了一张一元钱的纸钞,并叮嘱我千万别弄丢了。我第一次拿着一块钱大钞心里有些激动,小心翼翼地放进裤兜里,也许是过于激动,也许是过于紧张,上学路上手总是不自觉的去摸那一块钱。到了学校交钱时发现钱丢了,我翻遍了口袋也没有找到,仔细想了想,可能是手摸完钱后不小心把钱带出来了。我急得汗都出来了,跟老师请了假,沿着上学的路低着头往回找,走到家门口没有也找到。来回走了二趟,耽误了二节课,还是没有找到。当时心情糟透了,人坐在课堂上,脑子一团乱,什么也没有听进去,反复想是怎么丢的,丢在哪里了,晚上怎么跟父母说。我的父亲端庄威严,平时话不多,在家里说一不二。家里平时省吃俭用,给我钱买字典,还让我丢了,父亲知道了肯定要训斥,很有可能会揍我,字典可能也买不成了。晚上,面对父亲我很紧张,低着头声音有些颤抖地说了丢钱的经过,父亲表情严肃地批评了我,跟我讲挣钱养家的不易,农村老家的亲人们生活很苦,需要接济,平时要注意节约,攒点钱留着急用,最后告诫我以后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说完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钱递给了我,说别的地方可以省点,学习上不能省。第二天我就拿到了《新华字典》并时刻带在身边,除了看报纸查不认识的字以外,还经常翻字典认字。我参军后字典就留给弟妹们使用。几十年过去了,前段时间回家,无意中看到了这本《新华字典》(因网站功能限制,文字当中不能插图,字典照片可前往“相册”查看),让我想起了那段往事。
      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习惯,从那时起就再没有遗失过东西。在给孩子花钱上,我对自己孩子吃穿享受上限制较多,但在学知识方面从不吝啬。
      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的言传身教在我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是无价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享用终身。
                                  长子 小宁 于2020年4月4日星期六清明节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1条)
  • 家中的长子是弟妹学习的榜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纲举目张,细致入微,因人施教,……,感恩我们的父母
    Gcl 发表于2020/4/4 22:07:18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