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接受采访拾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一语道破了人们对食物强烈的依赖之情,特别是在佛山人身体中,天生长着“讲饮讲食”的神经。最近,佛山推选了15个企业申报“广东老字号”。其中一半以上的佛山老字号竟与“食”有关,足以证明广东人对美食有着极深的执着和迷恋。
入选广东老字号的得心斋扎蹄靠着佛山人的这份情愫,走过了风雨三百年,如今它搬至路段并不繁华的文华路边,对佛山人的诱惑力依旧不减。“我们帮衬了十几年啦。扎蹄好食、腊味有特色,再远都会来买的。”在老街坊们心底,在得心斋买的不单单是一份扎蹄或一串腊味,还有一份坚持传统的感动。
得心斋猪蹄创自清代乾隆时期,三百年来它以独特而不变的传统工艺,折服了一代代的广佛两地的人们。
据史料记载,得心斋扎蹄由一个名叫余浩忠的德记肉铺板发明的,当时他的店铺就在汾江河最大的码头上,码头边有一个见官亭,官员来佛山必经过此路,不仅如此,这里商人、官家南来北往,极其繁华。
民俗专家吴庭璋说道,余浩忠最初是卖生猪肉的,他看到人们外出旅行须带干粮,便寻思将猪肉卤熟,便于携带品尝,别出心裁地用猪手巧制成酝扎猪蹄出售,因为风味独特,甘香爽口,很受顾客欢迎。如此,生意竟比卖生肉时更兴隆,渡口上只要有人往来,店铺便一直经营到晚。
相传,一位巡抚大人视察佛山,时巳深夜,很多食肆关门,偏偏这家还在卖熟食,差役买回些扎蹄,巡抚食后大叹好吃,连声赞叹“得心应手”。此后,酝扎猪蹄的名声不胫而走,余浩忠取“得心应手”意头,将店名易名为“得心斋”。冲着好意头的店名,不少有钱人为求生意兴隆,都喜欢到得心斋买“得心应手”酝扎猪蹄,而一般百姓人家,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也都会买酝扎猪蹄回家,祈求做事得心应手,心想事成。
通过发达的水运,得心斋的酝扎蹄还远销至广东全省及港澳各地,全盛时期日销数百只,供不应求。
广佛独此一家
新中国成立后,得心斋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商店,店面选在升平路上。“当时,升平路上的茶肆酒楼和商铺密密麻麻,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大酒楼供应的扎蹄全部出自得心斋,想尝鲜的佛山人大可不必去酒楼,在得心斋就能买到。春节到得心斋买扎蹄,也成为一种年俗,人们探亲访友,也会捎上几个扎蹄,当成手信送礼。”民俗专家吴庭璋回忆道。
佛山民俗专家吴庭璋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走远路去品尝老字号,并不仅仅因为老字号的味道好,更重要的是,在那些沧桑的老字号背后,记录着几代人的成长历史。这种凝重的历史感,正是老字号的魅力所在。得心斋扎蹄不仅仅是“老佛山”记忆里的一缕缕余香,也是佛山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建老字号,是对财富的挽留,是对经典饮食文化的重塑和完善,这不亚于对文物古迹的修葺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