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甘凤池纪念堂
  查看图片
江南大侠甘凤池
 
到访:40431  墓地祭奠:1   留言:7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甘凤池墓葬考证
晨练太极  2019/4/24 10:22:00  浏览:478

                           甘凤池墓葬考证
                      我亲见江南大侠甘凤池墓碑
                  地点在凤台门外, 被湘军曾国荃所毁
                            凡  夫  撰写
提起江南大侠甘凤池, 年长的南京人尤其是城南门西一带的” 老街坊”, 恐怕没有人不知晓的. 在晚清名著<儒林外史>里, 他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仗义汉子,而在江淅流行野史稗闻中,他更被塑造成一个神乎其神的反清侠客。然而,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其最终归宿却颇为朴朔迷离,今年正值甘凤池诞辰三百五十年,作为一个亲睹过其墓址的知情人,觉得很有破解此谜团的必要。
《白下琐言》记载葬于凤台门
清康乾年间,甘凤池是名闻南北的拳术家。因护驾有功,曾被乾隆赐“见官大一级职” 所有官员见他都低一等。甘凤池生得短小精悍,少年跟张长公学艺,就以擅长技击(徒手搏斗)出名,中年又拜朝元和尚为师,练就一身过硬功夫,手握铅锡能熔化为汁,从指缝中流出。驻防城旗人有欲试其技者。甘凤池将胳臂横伸在门口石路上,让十几辆牛碾过,竞亳无伤痕。
“又醉后与人较艺,” 将酒瓮倒立在庭院,二指夹住竹竿,一双脚站在瓮底,让几个人用力拉竹竿另一头,他竟岿然不动,当他手指一松,这些人都仰面朝天摔倒在地。
据甘熙《白下琐言》记载: 一次寺庙前演戏,甘凤池站在人群中,没有人敢靠近他。有个跛腿乞丐故作挤状,叱之不去,甘凤池猛击乞丐一拳。乞丐笑曰:“鸡肋何足当尊拳?” 甘凤池大惊,想问其姓名,乞丐已不知去向,从此注意收敛,不敢轻易动手。甘凤池“喜任侠”,言谈举止“恂雅若儒生。” 甘凤池年80余,因吃羊肉过多,中饱而卒,葬于凤台门,族人为其竖碑,题为“勇士甘凤池之墓”。
与同事老解寻找甘凤池墓
我在门西施府桥一带住过多年,今己六旬有半了。自小就熟知甘凤池,“握铅化水” 的奇事,也哓得他活了八十多岁,归葬于凤台门外。老父叮嘱过,凤台门是南京“外十八”之一,不过三四十里地,你有空闲时不妨“绕”一趟。
机会说到就到,1980年4月的一个周五,与我同事,同为“甘迷”的南京线路器材厂土建工程师解金石,忽然提出今天去访一访“甘大侠”。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赶到中华门外,搭上一辆农民开的手抉拖拉机。南行约一小时,便看见了凤台门残存的土垣。下车后,我们向一位蹬车“二哥”请教。一听是找“甘大侠”他就笑道:“你们赶巧了,我认得他的坟亲家!”
跟着他东行了二十多分钟,看到一座土岗,只见一位老农正在不远处刨地,“二哥”朝那边报呼了一下,便叫我们“向凤凰山靠拢“,自己就转身走了。这时两人才发现,眼前是一大片坟地,至少有上千处基葬,但既无坟头,又无墓碑,偶有断碑残碣,在绿茵杂树间隐现。我给那老农递上一包烟,说了来意。他说:“先前这里埋的是“长毛”(指太平军),后来都扒了,有一百三十多年了”。
甘凤池墓毁于曾国荃之手
带我们往注里走了几十步,在一方山芋田边上歇下了脚,老人指着面前一浅塘说:“这就是甘凤池的,往西再走一丈八,那是西王娘的。” 接着,他边抽烟,边咳嗽,讲起他爷爷48岁时的事,那年,湖南的“九帅”(按:指曾国荃,即湘军大帅曾国藩之弟)带了十几万兵,打了好几年,两边死了好几万,六月十六才破了南京城。大帅发下话来,叫把天下的“长毛”统统扒出来,碑要砸断,死尸丶棺材都烧掉,说是斩草除根,不让他们转世再做匪!老解插话道:“甘凤池可不是长毛呀,也扒?” 老人苦笑一声说:“我爷爷那时也提过,可官长说,姓甘的早就是出了名的钦犯,初一让他躲了,不能让他再躲过十五。”
我气愤地说:“那些湘南佬也太没人性了!” 老人陡然沉下脸来说:“话不能这样讲!听我大(指父亲)说那些官兵很懂规矩,我家种的山芋,又甜又香,他们总是拿串孑钱丶碎银两来换,长毛呢,一上门就抢,有的还一边跑,一边啃!” 说着,他语气平和下来。“不过,西王娘的人不一样,城破前几天,她服了毒。底下十几个人抬了她来,棺材是松木的,(他们)对我爷爷都恭敬,临走还给了十年守坟钱。唉!要都这样,长毛那能败呢!”
甘凤池碑和洪宣娇碑放在一起
转过土岗,我们来到他家猪圈前,老人指上面铺的几块翻了面的断碑,说:“两截大点儿的,是西王娘;小块是甘凤池的,都是我爷爷扛家来的。” 征得他同意,我们把断碑一一翻过来,只见大碑上刻着:先妣故西王娘萧杨氏之墓,下署小字为天历癸开年六月  子有和立。(按:后经笔者考证,“西王娘”即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之妻杨云娇,也就是洪秀全义妹洪宣娇)小碑则因刻字过浅,年代也远些,依稀可辨为:(勇)士甘(鳳)池之墓,下署:乾(隆)六年二月XX.  无立款.
临别前, 老人从土墙洞里取出一只酒壶,四只酒杯, 都是紫砂烧成, 我们看了, 酒具虽然颜色灰暗, 但底部的篆体铭文” 康熙年造” 仍很清晰, 老人面色怆然道:” 我老了, 到了鬼来搀的年纪, 前二天, 大队(指:村) 上讲了, 马上就要拆迁搞建设了, 不晓得明天我去哪, 这几件瓦货, 还是我爷爷从灰里检出来的, 不值钱, 就送你们做个纪念吧.” 我掏出身上的5张” 大团结”, 表示谢意. 他接了, 却笑道: “该谢的是甘大侠, 不晓得曰后到那边, 他还认不认我的一份情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提笔时, 不禁心中感慨万千. 望着台上还有前主人余温的”五件套”. 仿佛那位身轻如燕却气贯长虹的汉子就站在我面前, 耳际似在回荡看他那句铮铮口头禅: 大丈夫行不改名, 坐不改姓, 江宁门西甘凤池是也------
                                   <南京晨报>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